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01

第1章 管理过程与案例(1)

第一节 管理过程概述

中小学管理过程是指中小学管理者为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的预定目标,对学校管理诸因素实施动态管理的客观程序。

管理过程由哪些基本环节构成,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四环节说,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4个环节。这4个环节犹如链条井然有序地紧密相连,周而复始地滚动前进,推动管理活动的发展。

一、计划

计划是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在事情未进入实施阶段之前预先做的筹划和决定,即事先决定做什么及如何去做。它包括选定目标,制定政策,确定方法、手段、程序等。在计划活动中,决定是关键的步骤。所谓决定,是为完成某一任务,在实际活动中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案中,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抉择,从而制定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计划的基本特征

1.首位性。计划是管理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使其他管理职能得以实施的首位职能。一切实际的管理活动都必须从计划开始。

2.渗透性。计划工作涉及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同时,计划又受到管理对象与环境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的制约。

3.标准性。计划是实施管理活动的一种标准,对实际管理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计划对实际行动的方向和过程起控制的标准作用;对于实际行动结果起评价的标准作用。

(二)计划的种类

计划可依不同的标准做不同的分类。对这些分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计划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研究与讨论计划。

按照时间来区分,计划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3种。三者界限划分不一,一般两年以下者为短期计划,如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等;5年以上者为长期计划;2年~5年之间者为中期计划。

按照计划人员所属层级来区分,计划可分为上层、中层及基层计划。从学校来看,上层计划由学校领导层人员制定;中层计划由学校中层机构,如教导处、总务处制定;基层计划是由学校基层人员制定,如教师的教学计划、班主任的班务工作计划等。

按照计划涵盖的范围来区分,计划可分为整体和分部计划。整体计划涉及学校整个组织和全体成员以及各类事务的计划;分部计划是某一部门或某项工作的计划。

按照计划使用的重复性来区分,计划可分为一次性、常规性及持续性3种。一次性计划是使用一次即可达成目标的计划;常规性计划是经常实施或反复实施的计划,如学校的周课程安排计划、一日常规计划;持续性计划是一种长程计划,在一次计划目标达成后或接近达成时再继续拟订第二个计划,以若干个分段计划形成全程计划。

按照计划的内容性质来区分,计划可分为综合性和单项性计划。综合性计划涉及的部门和工作类别比较多,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工作内容和目标,形成总体的计划;单项性计划内容单一,涉及面小,目标集中。

(三)计划的表现形式

计划有各种表现形式。它包括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等。

宗旨——是指组织的目的。即某一组织或部门的根本职能和使命。它是组织存在和进行管理活动的依据。

目标——是组织或个人某一方面的工作在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具体结果。它是宗旨的具体体现。

策略——是实现目标所采取方式方法的行动指导方针。它包括对工作的轻重、缓急、渠道等方式方法的选择。

政策——是在管理中处理各种具体问题的一般规定。作为政策的规定应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和相对稳定性。

程序——规定具体工作或行动的先后方式及时间进程。

规则——用以规定和指导工作行为的是非标准。

规划——是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则以及任务的委派、资源的利用等构成的综合体。它是计划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规划往往是由各种组织计划、各种业务职能专门计划和各种长、短期计划构成的计划网络组成。

预算——是整个文字计划的数字化表达形式。它通过数字来表示计划的投入与产出在数量、时间和方向上的内容。

(四)计划的制定

计划的制定是由一系列既不相同又紧密关联的步骤构成。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确定目标、制订方案、选择决策和拟定实施计划4个阶段。

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的依据来自3个方面:一是来自社会的要求,它包括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一定时期、特定地域中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二是来自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包括师资、生源、资金与物资、环境、领导与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等多种因素。三是借助于理论与实践经验所掌握的教育和管理的规律。因此,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发展趋势和水平的预测,其次要对各个部门、方面、环节的目标做出轻重缓急的区分,使得各子目标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实现总体目标和宗旨。目标的确定既是校长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校长领导水平的反映。

2.制订方案。任何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即可以有多种方案选择。每一种方案都代表一种实现目标的不同策略。因此,制订方案首先要集思广益,掌握多种可行方案。其次,是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评价和筛选,找出各种策略的优劣所在。第三步是提出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它们可能是几种原始方案的综合,也可能是吸收各种原始方案优点提出的新方案。

3.选择决策。目标的制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但任何方案都是利弊并存的,都不可能使所有方面利益受到充分照顾。这时需要校长来权衡利弊,在备选方案中做出最后抉择。这是校长的基本权力与责任所在。

4.拟定实施计划。方案一旦确定,就要制定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与之配套。它应对各种有关因素做出明确规定,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同时还要制定与计划配套的具体政策和完整的预算。

良好的计划应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可行性。计划是主观的产物,但是,它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规律才有实现的可能。良好的计划还应是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的。

(2)可检测性。计划必须是具体的,借助于计划可以指导、检查、评价各项工作。它应对人、财、物、时间、空间、质量、规格和职责权利等一系列因素具有明确的规定。

(3)系统性。从某个具体计划到总体规划都应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它的内容、时间分配以及责权利的划分应是全面而和谐的。

(4)机动性。计划本身应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应变弹性。这就要求计划的制定者具有远见。必要时,还应制订应急替换方案。

二、实施

实施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因为任何理想的目标和计划只有通过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它是整个管理过程中工作量最大、耗时最多的阶段。实施过程也是对计划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检验过程。

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可以概括为组织、指导、协调和激励4个方面。

(一)组织是为实现工作目标而组成的团体及其责权关系的分配,是实施阶段的第一步工作

组织工作一般包括机构的建立、人员的调配、物资与资金的分配以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的建立。组织工作必须遵循一系列组织原则。如:目标明确化原则、专业分工与协作原则、用人德才兼备原则、权责一致原则、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效率原则。

(二)指导包括指挥和引导

实施阶段是学校领导发挥指挥职能的重要阶段。而指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权威:即职位所赋予的权力和个人的威信。指导不是替代,也不是包办,而是通过对全局的把握、对工作任务的深刻理解和对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工作的性质、内容、方向,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协调是贯穿于整个实施阶段的重要环节

学校组织是由人群组成的,而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在思想上总是存在着差异,工作上发生分歧或矛盾是常有的事。为使大家行动一致,学校领导必须进行协调工作。所以,协调工作是学校管理不可少的一环。协调主要靠沟通,靠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求同存异,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沟通使彼此之间的协调不是和稀泥,而是在方向目标一致的原则基础上,消除分歧,团结一致地搞好工作。

(四)激励就是调动工作人员实现工作目标的工作积极性

激励不是“说空话”、“空许愿”。激励的根本性做法在于分析客观事实,指明希望所在,即阐明全局的发展状况、成功的依据以及成果的价值,以激发成员的工作动机和士气。激励可以有物质和精神等多种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伴之以思想教育工作。

组织实施工作要讲究实效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领导要深入第一线,掌握第一手材料。学校工作是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校领导要真正取得管理学校的决策指挥权,在组织工作落实之后,深入第一线,尤其是深入到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中去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思考关系学校全局和长远的关键问题,为计划、决策、指导工作提供现实方面的依据。

2.要充分发挥各级职能机构的作用。校长要干校长的事,不要包办代替下属的责权。要统筹各项工作,但不要统管一切。要加强检查指导,又要使各级职能机构及其成员真正做到有其权、负其责、尽其能。

3.要发挥学校中各类组织的作用。包括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团队、工会、学生会等组织的骨干作用,形成整体和谐的管理氛围。

4.要鼓励学校成员积极参与管理、支持管理。形成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的良好风尚。

三、检查

检查是在活动过程中或在活动结束时,把实际工作情况与计划相比较的过程。它包括数量、质量、规格、时限和效益等多方面要求的比较。

(一)检查的作用

检查的作用是双重的。对于被检查者来说,检查具有监督和考核作用。在实施阶段,检查可以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管理者来说,检查具有衡量管理水平高低的作用。特别是计划的制定是否客观,将在检查中得到验证。检查是实施评价和控制的必要前提。

(二)检查的种类和方式

检查具有多种类型:

从时间来分,检查可以分成平时检查和阶段检查两类。前者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控制与调整来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后者是总结评价的前提,为总结经验提供素材。

从内容来分,检查可以分为专题性检查和全面性检查两类。前者是一种重点性检查,主要是针对突出的问题或具有特别价值的工作而实施。后者一般是常规性的阶段检查。

从检查者来分,可分为自检、互检和上级检查3类。自检是学校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进程中的自我检查。它具有易行、提高工作责任感和自我调控的作用,应该大力提倡。互检就是在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开展互相检查。它具有相互监督、促进、帮助的作用。但是,要注意强调促进帮助作用,弱化监督作用,防止引起不必要的相互摩擦。上级检查是由学校或上级领导专门组织的,有明确的统一标准和人、财、物以及组织保障的专门检查活动。它往往是在工作结束或告一段落时进行。它可以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为总结和评价提供翔实的材料。但是,它需要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不应频繁使用。

具体的检查方法很多。例如:巡视观察、个别交谈、随堂听课、召开座谈会、参加活动、资料分析等。

(三)对检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1.要深入,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意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只看数据、报告和表面形式。

2.要全面。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足够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判断。建立必要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3.要客观。一切结论应有充分的事实材料,不能以先入之见为主,也不能凭主观推测。

(四)要依靠群众,使群众理解和支持检查工作

检查者要平易近人,不能以“检查者”自居,使群众敬而远之,也不要把检查搞得神秘化,使群众感到不安。

(五)要有利于工作进展

检查的目的不仅在于分析工作的得失,还在于有利于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工作开展。

四、总结

总结阶段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的终结环节。它既是上一管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又是下一管理过程开始的基础。它的基本工作是总结评价。包括:肯定成果,处理问题,总结教训,推广经验。其实质是对已完成的工作给予一个价值判断并探讨改进工作的可能途径。总结评价的结果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激励和指导作用。

做好总结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平时资料的积累。它是总结能否客观全面的基础,也是总结评价能否公正的前提。

2.总结评价工作应以计划作为比较对照的依据,这样可以减少主观随意性。即使总结中发现计划有不妥之处,也只能作为今后改进计划工作的借鉴,而不能因此否定工作人员完成计划的工作成果。

3.总结要抓住中心工作,探索工作规律,为今后开展工作提供有益经验。总结是学校领导提高认识,掌握全局,把握发展趋势的好机会,应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