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38

第38章 管理研究与案例(6)

(1)形成大教育格局,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形成大教育格局,这有利于改变各类教育条块分割、小而全的封闭式办学局面,以利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的结合,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提高效益。

(2)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效益。一是协调好校内党政关系,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使人、财、物等因素优化组合,发挥整体的最佳效益,努力避免内部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历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变教师单位时间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率较低的现象,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三是改变人浮于事,冗员包袱沉重的问题,采取多种有力的措施,强化教师管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毛荣志)

六、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方兴未艾。但是,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管理尚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其正常的运行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这样,直接影响了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中小学教育科研也难以深入发展。因此,研究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工作已成为活跃和繁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当务之急。

(一)抓方向,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目标

中小学管理者应确立依靠教育科研办学校的思想,高度重视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充分认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行双重目标管理。所谓“双重目标”,即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既要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为目标,也要以在教育科研过程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才能为目标。通过教育科研来普及和发展教育科学知识;通过教育科研来应用教育科学知识,推动教育工作前进;通过教育科研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培养人才。

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双重目标,可以确立以下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工作方向: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从实际出发,围绕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发展教育事业的需要,开展有计划的教育科研。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为主,结合进行基础教育理论和教材改革的实验,以此确立如下三点思路: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各校教育科研活动应符合教师现有基础和已有条件,研究目标应是教师力所能及的,并从本校教职员工的实际水平出发,开展多层次的研究。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和实践。各校应选择那些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研究方向,从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找课题、找方法,先从范围较小的,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开始,从小到大,逐步提高,使中小学教育科研能见到实效,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三是坚持科研与工作结合。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动教育科研工作,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这样,既不加重教师的负担,又有利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优势。此外,制定中小学教育科研目标要因人而异,不要搞一刀切,也不能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

(二)抓舆论,形成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创造中小学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首先是观念氛围。就中小学教育科研而言,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和成就。当前,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与发展的不良观念有:“教育科研神秘观”,即把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搞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对于中小学教师是“高不可攀”的;“教育科研恐惧观”,即怕影响升学率,怕影响教学质量,怕担风险,不敢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名利观”,即认为中小学教师搞科研写文章是“不务正业”,或是“个人图名图利”;“教育科研无用观”,即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可有可无”,“搞不搞无关大局,照样办学教书”。对此,中小学领导必须改变教师对教育科研的不良心态,引导教师弄清四个关系,树立四个新观念: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研兴教”的观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改革,科研须先行”的观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四是教育科研与教师的关系,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主力军”的观念。除此之外,中小学领导和广大教师应真正形成共识:没有教育科研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创新的领导;仅仅会教几节课而不会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其次是活动氛围。中小学校长应十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例如,健全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掌握校内师生教学、研究动态,搜集兄弟学校教改经验和国内外有关教改的最新动态,及时向教职员工介绍最新教研信息;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教师教育教学论文交流会,不定期地举办社会名流论坛和学生论坛;举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和成果展览、创办学术刊物等。使学校的教育科研持之以恒,有声有色,形成浓厚的学术空气,造就一定的群众性的科研环境,使教师感到搞科研并不神秘,选题并不难,研究课题就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之中,每人都有搞教育科研的任务,每人都有搞科研的能力,只要不断努力探索,都能取得研究的成果。使大家真正领悟到,没有教育科研活动氛围的学校不是一所健全的学校。

(三)抓队伍,培养教育科研积极分子

中小学校长应重视培养教育科研的骨干力量。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典型启发。鼓励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先进人物,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培养本校的科研骨干。即使在一个科研空气很淡薄的学校,也一定有一些热心教育科研的教师。对于这种典型,领导者要善于发现,积极扶持,大力宣传,以他们为榜样的现身说法,带动广大教师。具体地可通过合作项目、协作项目、集体攻关项目等方式由水平高、有经验的、在教育科研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带动,指导缺乏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教师学会怎样进行教育科研。此外,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导教师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开阔眼界,依靠典型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气氛。

第二,系统培养。中小学领导应当把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举办多种形式的讲习班或培训班,力求学、练结合,即先进行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讲授,接着由学员按照讲授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研实践(例如选择课题、研究设计、定量定性分析等)的训练。如果针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举办讲座、学习班,则学员可直接把有关理论、方法应用于实际研究中。另外,较大型的集体攻关项目,在实施研究计划之前,也需要对研究者进行必要的培训。系统培养的一个更高目标是培养学者型教师,开展定向研究。这里有学科定向问题,也有课题定向问题。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材教法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班主任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将管理科学作为自己的定向研究,等等。

第三,实践中提高。中小学领导要注重在提高广大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基础上,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吸引教师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加强指导,使他们获得成功,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信心。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予以热情帮助和指导,使其尽量不走或少走弯路。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并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提高其科研素质,特别要通过下达具体的研究任务和目标要求,促使承担任务的教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经受锻炼,获得经验,增长才干,最终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第四,抓自身,校长要做教育科研带头人。中小学校长要带头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新的经验,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小学校长要由“经验型”转化为“学者型”,做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中小学校长带头搞教育科研,就需要有强烈的教育科研意识,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使每项重大决策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实际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如果中小学校长坚持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全部领导工作的一部分,他的教育视野和办学成就会高人一筹;他带领的教师队伍也就更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更有助于改变当前师资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可望涌现出一批既有教育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行家。

二是培养教育科研的能力。中小学校长要想切实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做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中小学校长培养自身教育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态度;熟悉并遵循教育科研的步骤;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从每个人的工作实际和自身特点出发,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抓好当前,着眼未来,力求每个中小学校长都具有把教育科研知识运用于教育科研各步骤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包括选题、查阅文献、取样、运用科研方法、整理分析资料和撰写报告等能力),以便掌握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主动权。

三是指导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小学校长在教育科研管理过程中,要始终站在前沿,重视在本校建立教改实验点,亲自参与研究,加强指导。因为这种在一般中小学常态下进行的教改实验,能树立起面向多数、有普遍意义、可望又可及的典型。中小学校长要同教师一样,选定教育科研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任务。尤其是对教育科研还较为生疏的校长,要从总结经验入手,亲自“下水”总结自己的学校管理经验或本校教师的经验,经过筛选验证,逐步上升为规律。中小学校长总结典型经验的活动就是投身教育科研的开始,它对于研究教育的客观规律,提高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领导方法问题。校长参加科研,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教师投身科研,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学校领导人员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这比用一般号召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辜伟节)

七、中学课堂教学评估量化方案的研究

教学评估的形式有采用同行听课,学生评估,自我评估和学生考试成绩等客观材料进行评估等。这些形式各有其长处和短处。例如利用考试成绩来评估课堂教学,它有客观可比性以及此方法较成熟等优点,但它只是间接地判断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而且它评估的内容往往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个方面,所以有一定局限性。

利用听课来进行课堂教学评估的量化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它往往有3个方面需要研究:一是一个好的评估量表,二是恰当的评分方法,三是合适的评分形式。

(一)评估量表

一个好的评估量表必须能正确反映上课情况,并且简单易行。目前流行的评估表一般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大多数有20多个项目,项目较细使得判断较易,单项好打分。但项目过细易导致上课模式化,缺乏活力;项目过多导致讲课人和评课人难以抓主要矛盾,缺乏整体观;项目过繁导致评课人难以对每个项目都做出正确反应,评课缺乏准确性。另外,即使再细也难以将课上各个细节都概括,还有些课其内容和要求根本就不符合细目表上的内容,该如何处理?如果将此项目分加给其他某项,那说明两项目不独立,如果将其分按权重的比例加给其他项目,那跟有此项目的课如何比较?如此导致细目表适用范围窄。还有,单项较准整体却不一定准,整体并不一定等于部分之和。由于有以上这些缺陷,有的教研员发现评估表越细反而越不准。

这些细目表的得出经过搜集影响课堂教学因素的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前一个过程常用咨询和问卷法,后一过程是通过数理统计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这些方法得出的大部分项目都同样或相似,这说明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或在什么地方调查,人们对影响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看法接近。所以我的研究主要是去掉明显权重指标和简化指标体系。具体做法是以某一指标体系为主,参考其他指标,将明显权重指标去掉,再利用实际使用此表的打分。数据用SPSS/PCT软件包在计算机上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主因素。

(二)评分方法

当前对评估表进行量化的计分方法有许多种,不论用什么数学方法都用到权重乘以项目得分的方法来算总分,这种方法实际上存在一个假设,就是课堂教学可以由独立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变量来线性叠加,即:

f=C(,1)X(,1)+C(,2)X(,2)+C(,3)X(,3)+…+C(,n)X(,n)

其中f为教学效果这个总分,C(,i)为第i个项目的权重,X(,i)为第i个项目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