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在校园内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有的教师说:“年轻人胆子真大,竟然一边骂街,一边把学校公布出来的分数擦掉了,制度还能坚持下去吗?”有的班主任说:“干脆取消检查评比,免得教师之间伤和气。”学生也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徐校长深思着:“这项常规管理制度对学校环境卫生的维护一度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它有缺陷,需要完善。这样才能把学校管理水平推向新的台阶。在和两位副校长通气后,他决定当天下午召开一次校务会议,专题讨论这样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到底还要不要坚持,请王老师和夏老师列席。会上,陈主任汇报了近两周来卫生的评比情况后指出,这样的检查评比有两大缺点:一是每天学校检查前各班搞突击,得分高的班级平日的卫生不一定搞得好,平时卫生保持最好的班级又不一定检查时得高分,这样不利于调动班级的积极性;二是学生讲卫生的意识、责任感淡薄,因而整个学校平时的卫生状况并不理想。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王老师提出,针对环境卫生打扫容易保持难、检查容易养成习惯难的特点,应该不定时检查为好。夏老师首先检讨了自己由于急躁而擦分数并且骂街的错误,然后诚恳地提出:“校园卫生是全体师生的事,应该人人动手,使每个同学都有责任,增强主人翁意识。”大家经过认真讨论,最后徐校长拍板,这样的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环境卫生的标准,由陈主任拟定;第二,定点定人,化整为零,使每个同学的责任、管辖范围更具体、更明确;第三,每周学校不定时、不通知检查两次,作为本周卫生评比的得分依据,好的班级发给循环红旗,好的个人广播表扬,差的及时批评。会上根据以上三条决议,酝酿出实施方案。
徐校长星期三下午召开学生大会,指出环境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改善学校卫生面貌。教导处陈主任宣布了环境卫生的标准。接着,各班召开了“人人养成卫生习惯,个个动手搞好卫生”的主题班会。
当学生被发动起来时,班主任便做了比较详尽且带有趣味性的分工。每个学生一个管理点,每点一个小主人,有的分管几根灯管,有的分管几棵花草,有的分管几面玻璃,有的分管一段墙壁,有的分管一块平地……
从此以后,学生的责任感增强了。课间饭后,他们主动看望一下自己的管理对象,也经常参观别人的管理成果,取长补短,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自己的小天地。学校还因势利导,在各个教室添置了废纸篓,各宿舍添置了废物箱,并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只塑料口袋,放在教室的抽屉里,随时把纸屑和杂物放进去,放学时倒入垃圾箱内,学校无论何时检查,教室、宿舍、卫生区等都干干净净,分数公布出来没有人有意见。
这种制度坚持了几年,效果很好。大家都认为:这种做法不仅减轻了教师督促、检查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素质。
(张正林)
十一、“自查”带来的烦恼
M中学实行教学岗位责任制以后,为了建立配套措施,出台了“三套”方案,即第八周全体教师自查,第十二周互查,第十六周学校组织普查。计划出台后,分管教学的马校长和教导处周主任紧张地做了这样一些准备工作:一是走出去,学习外校自查经验,并根据本校教师实际设计了自查表格;二是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动员并提出自查要求,同时宣布自查时间;三是拟定奖惩方案。许多老师也各自做了些准备工作。到了第八周星期五下午业务活动日,学校组织了教师自查,从自查资料统计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自查表格能按要求认真填写,如计划制定及实施计划的各步骤都详细填写,作业、备课次数的填写基本能反映客观事实,对作业、备课及教学情况的分析和评价也比较中肯;第二种,对计划、作业、备课及教学情况的自我评价栏内,清一色填写“优”或“良”,没有备注说明;第三种,是空表下去,空表上来。同时各种议论也随之而来。校长面对此情况,深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教学骨干高老师说:“领导这一着,不失为一步妙棋,让群众自己评价自己、管理自己,长期下去,我们学校定能改变旧貌,再创新绩。”有近30年教龄的钱老师说:“这种检查完全是形式主义,是为了标榜政绩,总结时多一条,这样做浪费了教师的时间。”教语文的中年老师刘全义愤地说:“校长,工资发不出,你怎么不找我们?我一家5口住一间12平方米的宿舍,我父母经常与我争吵,借宿他乡,你怎么不问?还是先查查工资什么时候发,教师生活怎么样,然后再查备课、作业怎么样!”教物理的陈老师态度傲慢地说:“校长,你不要查了,空表是我交的,检查就检查,我的教学实绩你清楚,哪一年拖过后腿?何必搞形式?自查没有什么意思,领导说怎么办就怎么好!”……
校务委员会序幕拉开,两种意见也相继出现。一种认为:“让教师自查,易流于形式,一张表格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也反映不了真实的教学动态。再说,目前教师生活中困难较多,而学校又力不从心,进行自查易引起教师的抵触情绪,何必自找麻烦!”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自查能使教师对自己进行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意识,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有意义的。对于部分教师的不同看法可以逐步解释说明,以至教育处理,改革不免会遇到困难,排忧解难是我们的本职,不能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马校长和周主任担心地提出:自查如此,互查会怎么样,麻烦更大,第二次教学工作的检查要不要重新考虑?
面对眼前的情况,校长陷入了深思。
(马汝清)
十二、问卷调查的结果该如何处理
某中学于一年前制定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其中向新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年钻研入门,二年熟悉本行,三年站稳讲台,四年成为骨干,五年小有名气。”为了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导处将5名新教师的教学情况向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很不理想。5名新教师中,有4名被大部分学生评为“差”,只有1名教师在47张问卷中,有2张评“优”,6张评“良”,有10张评“中”,其余评“差”。面对如此糟糕的评价,分管教学的张校长火了:“这几位新同志,平时工作总是马马虎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不钻研业务,又不虚心,还常发牢骚说怪话,处处不如意,工作才一年,就觉得什么都懂了,都会了,真不像话!”张校长主张将调查结果在教职员工大会上通报,并提出严肃的批评,曝曝光,促一促,拉一拉。负责调查的王主任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样处理,刚工作的新同志会接受不了,这只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或对立情绪,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张校长强调说,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捉摸不透,不把工作当回事,自由散漫,不猛击一掌,他们是不会清醒的。王主任认为张校长言辞有点过激,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分别找5位老师谈心,做过细的工作,具体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根据他们各人的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希望。张校长急了:“问题严重到如此地步,还遮遮掩掩,将来的工作怎么做?已制定的计划怎么落实?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怎么提高?”他要王主任交出问卷,他要召开教职员工大会公布。王主任不肯交出问卷,事情闹到了主持工作的李校长那里。
其实,李校长早已从王主任那里了解到了调查的结果。他心情很沉重,计划制定快一年了,新教师状况如此,中青年教师的状况也未必好到哪里去,原因何在?他认为应该从领导身上找责任。问卷调查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既是对被检查者进行监督和考核,更是对领导管理水平的一种测定。检查的结果不理想,说明我们领导抓计划的执行不力,管理水平偏低,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经验,找出教训。
(叶岭山)
十三、令人发愁的获奖证书
期末将至,一位学校校长却为教师的获奖证书发起了愁。原来该学校的15名教师在参加区教育学会举行的“读教育丛书征文”比赛活动中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按照本校的奖励办法,校长将从自筹经费当中拿出一定的钱来对其进行奖励。然而对于这所地理位置偏僻、近几年生源剧减且又几乎没有任何积累的新建农村学校来说,这位校长或多或少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捉襟见肘之感。
可是,在该校的《教职工工作绩效奖励与惩罚办法》中分明赫然写着这样一条:“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及论文评比与在刊物发表的奖励:在校级评优获奖的奖励10元、5元,获区级一、二、三等分别奖励100元、70元、50元。在区、市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经验或论文分别奖励30元、50元、100元(千字以内减半)。”矛盾由此产生,并且引出了一系列问题。
这位校长现在才发现,由自己主持制定和修改并经过两次教代会审议通过的《教职工工作绩效奖励与惩罚办法》居然明显存在着不合理性。
“获区级一、二、三等分别奖励100元、70元、50元”,这点只对在区里获奖的论文进行了界定,而对在市、国家获奖的论文根本没有提到,说明该办法包括的内容并不全面。“在区、市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经验或论文分别奖励30元、50元、100元(千字以内减半)”,这一点和前面的奖励幅度相比,在数额上明显偏低。因为在区、市和国家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经验或论文比在区里参加评奖获得等级的含金量要高得多,这点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该校已经有3名干部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论文在《现代教育报》和《北京教育》上发表,为该校赢得了荣誉)。
如今校长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决定对奖励办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这位校长找来了党支部副书记和工会主席,把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了出来。党支部副书记和工会主席的意思是:制度一经制定执行,就要保持它相对的稳定性。就是真的要对该《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那也得等到下次召开学校教代会上进行讨论通过。况且这个奖惩办法又已经执行了一个学期,它对教职工带有导向作用。如果现在就进行修改,势必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会极大地挫伤这部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这位做事一向比较谨慎的校长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本学期的各项奖励仍参照本《办法》执行,修改完善的工作放到下学期再去办。
这位校长的决定,不仅得到了班子其他成员的支持,而且维持住了自己在教职工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获得了广大教职工对他的信任、满意度,最终实现了“双赢”。
案例分析:
学校当中一个管理制度的出台必须要谨慎,管理者一定要把问题尽量考虑全面。当然,任何管理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都会存在不同的局限性,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但是,究竟是校长的“权力”大还是教代会的“法律效力”大?答案非常清楚,任何个人无权更改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内容。
十四、学生评教师引起的风波
期末,K中学学习外校的经验,搞了一次全校性的学生评教活动,并说明要将这种做法纳入教师评估机制。教务处公布学生评教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几个得分低的教师更是牢骚满腹。
得分倒数第一的A老师说:“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我都是尽心尽责的。教学能力虽不算是一流的,但总不至于差到倒数第一。我对学生要求是严的,容不得他们在听课、复习、作业时有半点马虎,学生出于对我严要求的反感,竟如此评价我的教学,只能说明他们暂时的无知,将来他们会懂得‘严师出高徒’的道理的。将这无知的评价作为我的教学考核内容之一,我是不服的。”
B老师说:“那几个教学能力水平比较差的老师,他们注意跟学生搞好关系,待学生特好,对学生的过失却视而不见,学生对他们的评价当然就不会差了。另外,班主任掌握着学生的思想品德考核、操行等级的评定以及评优的大权,学生不敢得罪,评价当然会好。”
C老师说:“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评价教师,应以‘负责’为标准,看教师奉献的‘爱心’。对尽心尽责的教师多宣传,学生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的。”
D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具有逆反心理,你越宣传,他就越反感。有的学生完全凭自己的好恶评教;有的学生瞎胡闹,闭着眼睛画钩。这样的评价可信度低,以低信度的评价考核教师,无疑会挫伤老师的积极性。”
E老师说:“不管怎么样,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测评会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去迎合学生的心理,特别是在学校搞测评前许几个愿,卖几个好,拉拢‘民心’。他们控制了我们受奖励的命脉。唉,一旦将功夫放在这上面,岂止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教师也就掉味降格啦。”
校长说:“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奉献‘爱心’,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严慈兼备,将心换心,在教学规律上进行研究,潜心于教学,管教管导,学生定会做出不需引导宣传就能公正合理的评价。”
(卞俊维)
十五、是“初评”,还是“粗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