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50

第50章 教育评价与案例(2)

20世纪40年代前,在为决策而进行预测时,人们经常采用所谓“专家会议法”,即召集一些专家,就一个或几个问题,用会议形式进行讨论,作出判断。这种专家会议的缺点是明显的:由于与会专家面对面地交换意见,因而有关方面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多数人的意见就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少数人或不大知名专家的正确意见就有可能被忽视;有些专家可能不愿意公开修正已发表过的意见而固执己见,造成专家意见分歧,使会议不能形成集中的预测方案,导致预测失效;有些人观点不一定正确,但由于善于表达,形成比观点正确但口才笨拙的专家占上风的假象,起着错误的导向作用。为了克服专家会议法的种种缺点,50年代初期,美国兰德公司发明了特尔菲法,大大提高了预测质量。

特尔菲是古希腊的历史遗址,相传是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所在地,而且是古希腊的预言家活动的场所,借用此名以表示神的启示。

特尔菲法采用函询的方式。由预测组织者向所聘请的专家们函寄调查表,专家们分别对调查表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预测,寄还给预测组织者,预测组织者将专家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并作统计分析后,再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经过几轮反复函询,形成比较一致的专家意见,预测组织者即可据此整理出较为可靠的预测方案。

特尔菲预测法具有如下特点:

(1)参加咨询的人一般对所要咨询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或者就是该方面的专家。专家们以“背靠背”的形式接受咨询。此法有利于克服专家会议中易受心理因素影响的缺陷,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权威、资历、口才、人数优势等方面因素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使参加预测活动的专家可以在无须顾虑自己的声望名誉、无须仰仗权威人士意见的情况下提出或修改自己的意见。

(2)咨询人有组织地掌握整个过程。咨询表中所列问题必须非常明确,避免专家们作出模棱两可的回答。预测组织者向专家们进行信息反馈,沟通情况,使参加预测的专家了解每一轮预测的汇总情况和其他专家的意见。

(3)在整个过程中,参加预测的专家可以根据经过统计处理的各轮预测结果来修改或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致使整个预测过程呈逐步完善的趋势。

(二)特尔菲法的实施

应用特尔菲法进行预测,首先应建立预测组织机构,然后由该机构按下列环节进行实施。

1.确定预测问题特尔菲法适用于对较为重大的决策问题进行中、长期预测。对教育预测问题一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①时间预测,即预测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某一事件发生、实现的时间。例如,我国将在何时实现小学、初中教育的普及;中、小学教师将在何时实现平均80%的合格率;中、小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在何时达到实用化等等。②比重预测,即预测未来某一时刻各级各类教育结构比例的变化。如,到2000年,我国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历人口占25岁以上人口的比率是多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比率是多少;中学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师范程度的比率和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师范程度的比率各是多少等等。③择优预测,即在未来教育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哪种可行的、较好的发展前景。例如,为了迅速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现状,提高全民族的平均文化素质,应优先发展普通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在普通教育中,是继续区分重点、非重点学校以拉大两者距离,还是着力提高目前的非重点学校水平,缩小两者的距离等等。④相对重要性预测,即预测未来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中各种事件的相对重要性。如,在1990年~2000年期间,我国的小学教育、普通中学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在普通教育改革中,领导体制、经费分配以及彻底更新教学内容各占何种重要程度;等等。

2.选择预测专家一般说来,参与特尔菲法教育预测的专家应包括下列人员:①预测问题所涉及领域的有一定造诣的教育科学家。他们熟悉国内外该领域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新动向,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科学的认识。②预测问题所涉及领域的教育行政部门和计划部门负责人。他们熟悉教育方针政策,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了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环境制约条件。③与预测问题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专家。他们了解本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需求。④关心预测问题所涉及领域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工作者。他们善于以系统科学思想分析教育问题,能够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提出综合性、有价值的估计和判断。选择专家的标准主要重视其真知灼见,而不应单纯强调职称和知名度。专家人数范围以10至50名为宜。

3.编制预测调查表预测调查表一般包括问题栏和应答栏两部分。问题栏以简洁准确的语言给出预测问题,必要时给出参考信息。第二轮以后的预测调查表应给出前轮预测结果的统计特性。应答栏要求专家按照预测问题的要求填写预测意见,一般对一个预测问题要填写发生概率不同的几种预测意见。

4.组织调函这是特尔菲预测的实际过程。一般可按4轮进行。①第一轮,仅向预测专家提供预测主题,请专家提出具体的预测问题或事件。预测组织者经汇总整理,提出预测事件一览表和有关的背景材料,作为第二轮调查表提供给专家。②第二轮,专家对预测调查表中的每个问题作出应答,说明理由,并提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预测组织者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③预测组织者向专家提供包括第二轮统计结果和主要论据的第三轮调查表,请专家根据这些材料重新填写预测意见。④预测组织者把第三轮统计结果再次发给专家,请专家根据预测过程的全部资料提出最后的预测意见。预测组织者进行最后的统计分析,得出预测结论。

5.预测结果的统计处理在对每一轮预测意见进行处理时,首先以中位点代表专家预测的集中意见,以上四分点和下四分点代表专家意见的分散程度,应使50%以上的专家意见在上、下四分点所包含的范围内。

6.撰写预测结果报告总之,特尔菲法是定性预测中卓有成效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广泛地适用于各个领域、各种层次的预测课题,而处理方法又比较简单、直观。

(安文铸)

三、怎样制订学校工作计划

(一)端正对计划工作的认识

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前提,也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校长要想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首先必须端正对计划工作的认识,树立科学管理的观点:

1.计划是管理周期的起始环节它是管理者在正确总结前一管理周期基本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相继开始的新的管理周期的具体部署和行动方案;是领导者在新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开新局面,取得新成果的蓝图。

2.计划工作是一个过程它是管理者认识管理对象,逐步掌握管理规律的过程。管理者每一次计划工作都是对管理对象和过去工作实践的再认识,再研究,以进一步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过程。

3.计划工作是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管理者实现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一般与特殊辩证统一的关键环节。计划本身应该是管理者把上级的指示精神与本单位的客观实际相结合、把自己的主观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把一般理论与具体的现实相统一的产物。因此,计划工作应该是管理群体统一思想认识和管理行为,增强凝聚力,把管理工作不断推向前进的基础和动力。

在科学管理观点指导下制定的学校工作计划,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

(1)体现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求实精神,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切实的指导作用;

(2)体现本部门、本单位的特殊性和现实特点,有鲜明的个性;

(3)体现本单位过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计划的要素及其基本特征

按照科学管理观点制定出来的工作计划,应具备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四个要素。即:

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一个管理群体,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制定管理活动发展计划的指导方针。

从根本上来说,指导思想是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社会领域实施管理,经反复实践,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炼概括出来的作为指导人们再实践的某种自觉的观念。它一旦形成,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就起主导作用,同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因此,自觉的观念性、强烈的主导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就成为它的基本特征。

有实践意义的指导思想是上级指示精神与本校实际的有机统一。如:有的职业高中,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总结概括出的“教学、实验、经营一体化”和“产学结合,以职养职”的办学方针;某校校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面向全体,保优转差,使学生榜上有名又脚下有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既体现了上级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又融入了自我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是上级指示经过管理者的实践已经转化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觉的思想、观点和信念,不是简单的形式主义的标签了。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灵魂和统帅,一旦确定,就要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主导思想,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朝令夕改。同时,管理者又必须善于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修正、补充或改变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的性质及其特征决定着管理者制定计划、研究指导思想时,应遵循以下3条原则:一是学好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领会精神实质、明确方向;二是总结经验教训,抓住规律;三是把握现时特点,决定方针。

2.管理目标管理目标是指一个集体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某种境地或所要取得的某种成果。

管理目标具有把分散的力量按照一定方向凝聚起来的作用。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有方向的量,即向量。所以管理目标的制订,一要保证目标方向正确;二要有量的大小或对目标有具体描述;三要正确确定作用点的位置,即要明确描述出管理活动的主攻方向或突破口,表明一定时期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次,它是一个集合量,是一个集体中多个子目标的集合。因此,它的确定,必须是从上到下,又自下而上地反复协商、讨论,最后由领导正确集中的结果,应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集中体现,而决不能只是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再次,管理目标是一种计划要达到的预计量,虽不能要求它绝对可靠,但也应基本合乎实际,正确体现管理的预见性,是需要与可能、先进与可行的辩证统一。

符合以上三方面特征的管理目标,才是既具有管理价值,又具有激励意义的完善的目标。

管理目标的基本构成,应具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一是目标方针。是对管理目标的观念性的描述,又叫观念性目标,如“苦战三年,把学校办成全市一流学校”、“实现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等,它一般指出管理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二是目标项目。它规定了目标方针落实的事实范围或具体方面,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化。目标项目要分出主次,抓住关键,保证重点突破。

三是目标值。即目标项目在限定的时间内应达到的水准,是目标项目的指标限定或实现程度的具体描述。有了它,才使管理目标有了评价和检查的标准,是目标落实的依据。因此,目标值的确定既需注意先进可行,又需留有余地,不宜定得过高过满。3.任务管理目标确定以后,就需要将其分解转化为具体任务,按相应的部门或不同的方面,明确落实事实和责任。因此,任务是管理目标实施的事实和责任保证。

目标和任务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在于:目标是任务的完成度,任务是目标的实施内容和责任范围,因为两者有联系,所以才可相互转化,而这个转化又表明了两种管理方式的转换和两种管理思想的变革。即从我国传统的“任务指派式”或“命令指示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转向现代的“目标导向式”或“信任指导型”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前者往往是被动的模糊的管理,多为经验管理,后者则是主动的明确具体的管理,为现代科学管理。实践证明,后者比前者更有效,因此,在管理活动中人们往往把任务转化为目标实施管理。

计划中具体任务的确定应是,一要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二要有具体的事实内容;三要有限定的时间要求。其中,尤其是事实内容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过于笼统的口号式的提法不利于执行,应尽力避免。

4.措施措施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是计划落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