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48092800000016

第16章 争取主动的时间意识(2)

对时间要严格地计划,合理地运筹。一天的时间既要有较固定的作息制度,又要根据每天的任务合理调整。学习或办事要先计划时间,通盘考虑,排好顺序,做到忙而不乱,急而有序。首先,要把时间来个大块分割,例如什么时候起床,洗脸、刷牙用多长时间,吃早点用多长时间,上班路上走多长时间,上课用多少时间,备课用多少时间,下班回来休息多少时间,自我提升的学习用多少时间,然后,还要留出时间以备处理突发事件。总之,对时间管理得越严越细,工作效率越高。

校长当天之内必须完成的任务,往往有好多,如果等到该做这件事时,再来考虑做这件事还是做那件事,那么单是考虑这顺序,就会花相当的时间,这种做法实在很浪费时间。为了防止时间的浪费,可以在下班回家或上班的路上,就先考虑好今天要做哪些事,对什么该先做,然后做什么事,什么该最优先,什么可以往后挪,大致有个整体结构,使心理上有个准备,等到要工作时,就能不必分心其他事情,而且可集中精力,做好工作。

三、集中高效运筹法

集中高效运筹时间的方法,主要是指在精力最充沛、最旺盛,智力活动最佳,注意力最集中的那段时间里,安排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因为,人的智力活动最佳期是各自不同的,有的人在早晨,有的人在下午,而有的人却在晚上。工作时,要把最重要、最关键的工作,安排在每天的最佳用脑时间里去进行,就能保证高速度、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任务。所以,每个校长一定要摸清自己学习的最佳时间规律,以便科学地运筹时间。

四、重点运筹法

所谓重点运筹,就是把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难的工作,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最长的那段时间里去完成。把比较容易、轻松,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工作,放在精力较差的那段时间去完成。

例一,新学期刚开始的时间。新的一个学期的开始,不仅对于学生来说心还很难收回,玩兴未尽。对校长来说也是如此,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能否适应这种转换,也影响到校长工作效率的高低。

例二,“即时确认”的时间。工作刚完成时,对该工作刚完成的关心度和动机最强。这种想法,在理论上称为“即时确认”。

根据“即时确认”的原理,刚完成一件任务时,可以说正是反思处理方法、技巧与效果的绝佳机会。刚完成一件任务的“即时确认”,要不了太多时间,但却很有效果。

例三,完成一件工作的最初和最后时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做事的最后阶段效率会提高。例如,篮球比赛时,裁判员宣布“还有最后五分钟”的时候,运动员就会争分夺秒地去争取胜利,产生“拼一下”的心理。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上。一件工作快结束时,不妨给自己预告一下剩下的时间,比如“还有五分钟”、“还有十分钟”、“还有二十分钟”,或告诉自己剩下的任务量也可以。

例四,一天2~4小时为工作的有效时间。校长上班时间开始以后,能够马上集中精力工作的时间,以两小时到四小时为最大限度。

五、交叉更替运筹法

在一定时间内,为了保证科学用脑,缓解脑细胞,使其不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以免造成过度疲劳。就要采取交叉更替运筹时间的方法。当学习或工作用脑时间过长,感到疲劳或效率减低时,就不要勉强再学,可变换一下学习内容,或进行一段有兴趣的其他活动,使大脑得到调节和休息,才能继续保持兴奋,以利提高效率。居里夫人喜欢同时读几本书;恩格斯写作之余爱好远足、击剑、骑马和游泳;列宁紧张工作之后,总是要读报或看小说,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时间的交叉更替,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六、复线运筹法

所谓复线运筹,就是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做两件或多件事情的安排时间的方法。

例如,看电视时,同时干别的事,买菜排队时,可以考虑一下某件工作应怎样做更好等等。

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这话不尽然,有时一心可以二用。现代脑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人的不同行为是大脑不同区域支配的。因此,早晨锻炼时,每天做饭时,都可以用来考虑一下工作。利用料理家务,和朋友聊天等时间,把一些稍带办理的事办了,省得用正规时间去办。这样就可以腾出“正规时间”学习了。

复线运筹时间,必须首先做个有心人。时时想到时间可以复线运筹,一定可以找到避免“单打一”的方法,成为运筹时间的能手。校长也要发挥时间的综合效应。干一件事而一举多得,这是提高时间利用率的好方法。

七、封闭运筹法

工作时,为了避免外界的各种纷扰,避免打断思路,在集中精力完成某项任务时,可暂时采取将自己封闭起来,隔绝与外界交往的办法,进行高效率的集中工作,这就是封闭式运筹时间的方法。如校长搞一项研究,或遇到难处理的工作时,或者临时遇到特别繁重的学习材料,都可暂时与外界隔绝一定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不易用得过多,不能只张不驰,如果违反劳逸结合的规律,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八、分散运筹法

所谓分散运筹,就是把完成某一工作需要学习的总时间,分成若干小段时间去进行。例如,学习某一本书或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四个小时,一天连续学习或工作四个小时,称为“集中学习(工作)”;分成四天学习(工作),每天学习(工作)一小时,称为“分散学习(工作)”。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一组四年级学生反复阅读一首长诗,直到逐字逐句地记熟为止。另一种采取分散记忆法。结果表明,第一组集中记忆,需要阅读十八次才能熟练地背诵,而第二组平均读七、八次就够了。

实验说明,学习比较长的材料或难度较大的材料,分散运筹时间的学习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分散运筹学习时间,可以避免因学习时间长而造成的兴趣降低和注意力减退;可以避免前后学习材料的互相干扰。

对于校长工作也是如此。有的问题一时摸不着头脑,想到头昏脑涨可能也想不出解决方案。但若先在一边放一放,过一会儿再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提高办事效率。

九、休息时间运筹法

所谓休息时间运筹法,就是安排和使用休息时间的方法。在考虑工作方法的同时,也要把休息的方法当成一个问题认真对待。

对每一项任务和每一个人来说,都客观存在着一种最合适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在学习和工作的进程中,休息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尽管进行脑力劳动时,工作的速度和准确度实际上几乎并不降低,但如果中间一点儿休息时间也没有,那么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往往就会出现厌烦、注意力分散和对任务不满的情况。在完成同一项任务的一段持续时间内,休息时间对于工作时间来说是较短的——正常情况下为五分钟左右。如果休息得太长,学习或工作的劲头就会丧失,而要使你再次回复到进入工作的状态,则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只要你在工作中感到速度减慢了而且容易出现错误了,就应该休息一下。当你在一项任务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一种对它的厌烦情绪就会逐渐出现,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停止不干的愿望。但如果你不是一味做下去,而是休息或放松十分钟,然后再去做,那么继续完成这项任务的愿望往往会再次出现,从而使你能“恢复元气”。

在休息时,换个活动或改变一下身体的姿势,是很有好处的。比如在房间里散散步,伸展一下胳臂等等。两项不同任务之间的休息时间可以长到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在这段时间内,你可以到外面去放松地做个短时间的散步,或是做一些轻微的活动,这常常可以使你精力恢复到原先的水平。对脑力劳动来说,每工作一小时就休息五分钟或十分钟还是适宜的,没有必要比这更频繁了。要记住,脑力劳动的疲劳多半是出自于对工作的厌烦或是兴趣不足,而不是真的无力继续这项工作了。

因此,一般来说,比较好的做法是,在两项任务之间的适当时候休息十五分钟,而在每项任务的进程中插入几次较短的休息时间。在工作中按时休息,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干,比半心半意地干上很长时间要有利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