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48092800000020

第20章 赏识他人的激励意识(2)

我们在讨论情感激励问题时,曾对“唯制度化”的管理倾向进行了批评。但这丝毫也不意味着,制度化管理、科学管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就无存在之必要了。实际上,一定的规章制度是日常的学校管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学校工作就会变得一团混乱。奖惩激励就是学校领导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一种积极肯定和鼓励或否定和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方法。邓小平同志在论及人事工作的改革问题时,曾非常重视奖惩机制的建设。他强调“要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对干得好的,干得差的,经过考核给予不同的报酬。”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指示,对推动奖惩激励法普遍运用于学校管理领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奖惩激励之所以重要并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青睐,这是因它具有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属性决定的。无数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只要奖惩应用得当,就能发挥很大的激励效应。然而,奖惩又不总是必然地会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一旦应用失当,就可能引发人们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损坏奖惩的激励功能。为防止发生这种负面作用,学校领导者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必须注意这样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要注意奖惩激励的时效性。奖惩的激励效应是与奖惩是否及时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修正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将行为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并给予奖惩,行为才能在客观上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就不能产生激励效果。

二是要注意把握奖惩的度。学校领导者在运用奖惩激励法时应谨慎小心,要特别注意奖惩是否适度这个问题。恰当的奖励,应使受奖者觉得受之无愧,教职员工觉得受奖者真正值得奖励。同样,惩罚的轻重也要与不良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相当。轻描淡写不对,从重从快也不行。前者难以引起教职员工的心理反应,是无效惩罚;后者惩罚过重,容易引发人们对受罚者的同情,导致教职员工的逆反行为,收不到激励之效。

第二节 校长的行为激励

一、作风激励

作风是指校长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校长作风好与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力:作风好,就能在广大教师队伍中产生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否则,就会产生瓦解力,成为工作的障碍。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作风正派、公正廉洁、实事求是、任人唯贤、讲民主、不以权谋私的校长,不仅使人产生敬佩感,而且具有诱人的仿效力和向心力。校长能在教师中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便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例如:学校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工作中,校长能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不搞任人唯亲,在严格考核、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评定,就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就能得到教师的信赖和支持。校长只有做到公正、廉洁,才能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威信,促使工作更顺利有序地开展。中国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富有哲理的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廉则吏不敢欺,公则民不敢慢;公生明,廉生威。”如果校长对工作兢兢业业,一心扑在工作上,教师就会仿效。校长善于公正地进行批评、表扬,扶正压邪,做到无私无畏,刚直不阿,同样会受到教师的敬佩。这样,教师工作起来就有动力、有干劲,校长就能有效地敦促下属各部门和教师恪尽职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二、能力激励

校长的能力包括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其中计划决策能力是校长聪明才智的集中体现,当机立断的科学决策是校长取得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校长要善于开发并集中全体教师的智慧,进行科学决策,提出既鼓舞人心又切合实际的目标,把教师的热情引向预定的目标。比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造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搞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克服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束缚积极性的种种弊端;在教学改革中,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办法、措施等。他们会从决策中得到宽慰,看到希望,增强干劲。校长的口才、文才也是校长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所学校的校长要有一定的讲演(报告讲话)和写作(订计划、写总结等)能力,要博览群书,广泛地涉猎知识,善于捕捉各种信息,通过语言交流等形式,使教师得到知识的教诲和哲理的启迪。校长写出的计划、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人们向来就崇拜和羡慕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力强的校长更能在教师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感情激励

感情人人有之,人人需要。教师要用纯真的感情去教育、影响学生,同样校长也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感化、影响教师。教师在得到愉快的感情体验的情况下,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校长应多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建立感情联系,增进与教师的融洽度。感情一经建立,教师就会乐意去完成校长交给的任务,不计较工作多少、任务轻重、个人得失等,而忘我地工作。建立感情联系,需要校长克服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教师打成一片,深入到教师中去。比如,工作之余,和教师开一开不失原则、不失体面的玩笑;说一说不失大雅的诙谐话等。校长要注重关心教师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在教师有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这“一把”有时能使他终生难忘,使感情得到升华。此外,经常和教师促膝谈心,平等地探讨问题,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来自下级的批评要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气量。还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改革;关心教师的兴趣爱好、成才志向;主动和教师一起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等。这样教师与校长相处就能无拘无束,情理相容,心声共鸣,有互相信任感。同时,校长要有豁达的胸襟,虚怀若谷,做到容人有心,忍让有度,以磁石般的人格魅力吸引广大教职工,体现校长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反之,若校长与教师之间貌合神离,感情淡薄,教师就感受不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就会出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当和尚不撞种的冷场现象,学校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四、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激励的最高层次,也是校长优势的集中体现。现代社会心理学表明,社会的群体成员都有归属心理,而教师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他们不仅希望学生尊重他们,而且也希望学校领导和社会重视信任他们。精神激励能较好的满足这一心理需要。比如,学校的体育代表队载誉归来,校长向教师和运动员表示祝贺,那么教师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领导重视和承认,情绪更好,干劲更足,体育工作就会越干越出色,当教师上完一节优质课,圆满地完成一项学校交结的任务,在报刊上发报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校长如能给予肯定和表扬,那么,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才干、有抱负的教师来说比给予物质奖励还要高兴得多,这种精神的奖赏是千金难买的。因此,校长要知人善任,对有才能、有远大志向的教师,都应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良好条件。另外,对教师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诚恳的批评等,也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或采纳、或解释说明。这样做可使教师的精神上得到满足、安慰,为自己的意见得到校长的重视或采纳而高兴,起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作用。

总之,教师工作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决定着学校工作的成败。校长的行为激励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校长在教师工作管理中必须加强自身修养,采取有效的措施,灵活运用行为激励方法,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以自己的高尚品行“激励寻常的员工,获取不寻常的成果”。

第三节 以精神激励促教师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学校好不好,是由铁打的营盘——即教师队伍的状况来判断,因为“队伍好,即使流水的兵(学生)变了,学校也能设法教好,这才是好学校”。

教育家毕比博士指出:“教育的品质是教师品质的反映。如果教师素质精湛,即使教育体制不够理想、教育经费不敷支出,课程体制失当,教材内容欠佳,教育设备不全等等缺点,也能因教师的努力克服,而逐一获得补救。”所以,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学校的兴衰成败维系于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状况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行为科学认为,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起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赫茨伯格告诉我们,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指出:精神激励是在较高层次上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也较长。

对教师的大量调查表明,教师更需要的是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即重在精神层面的需要。

二、实行目标激励,使教师在成就感中得到发展

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作用。

学校目标是学校凝聚力的核心,它体现了教职工工作的意义,能够在理想和信念的层次上激励全体职工。实施目标激励,首先学校应将自己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进行宣传,使教职工了解自己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其次,应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宣传两者的一致性,使大家了解到只有在完成学校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个人的目标。个人事业的发展、待遇的改善与学校事业的发展,效益的提高息息相关。这样,教职工就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自觉地关心学校的利益和发展前途。

三、实行榜样激励,用干部的以身作则激励教师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俗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干部对学校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创造性的办学实践是吸收教师积极参与的动力。干部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识水平、行为表现等方面成为全体教师的楷模,作为一种正强化物,通过示范形式,逐渐被教师模仿与认同,从而转化为教师的“自我强化”,纳入自身的心理结构之中,达到内化的目的。

四、制度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制度激励就是学校在管理中,科学设置一些规范要求,如教职工岗位责任制,考核、评先、职称评定,以及评价、奖惩等制度,从而强化学校每一成员的角色意识和工作职责。因为这种制度激励涉及到全体教职工,所以对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更能奏效。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教职工的感情沟通,尊重他们,使教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人们都知道,在心境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因此,情绪具有一种动机激发功能。这就需要我们领导干部要多关心群众的生活,动真情办实事,要关心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对于它们产生的事业上的挫折、感情上波折等各种“疑难病症”,要给予及时“治疗”和疏导,以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制度激励和情感激励是学校工作激励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它们的有机结合,充分注意情理的统一,便能普遍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