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48092800000034

第34章 培育深谋远虑的决策力(1)

第一节 决策是一种领导行为

在汉语中,“决”是决定、决断、断定;“策”则是计谋、计策、主意等。决策这个词,现在使用得相当广泛。但是对于什么是决策,不同的人却理解不一。

一、决策的定义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占有大量调研预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挥人的智慧,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围绕既定目标拟定各种实施预选方案,并从若干个有价值的目标方案、实施方案中选择和实施一个最佳执行方案的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决策活动是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特定术语,决策这一概念的含义要广泛得多。凡是根据预定目标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可称为决策。

因此,可以把决策理解为“作出决定”或“决定对策”。可见决策活动同任何领导、任何管理工作,甚至同任何个人都有关系。因此掌握决策科学知识对任何人都是非常有用的。

在现代管理学中,决策一词还有广义、狭义和最狭义三种解释。

决策的广义解释,是把决策理解为一个过程。因为人们对行动方案的确定并不是突然作出的,要经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确定目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最终选定等一系列活动环节。而在方案选定之后,还要检查和监督它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偏差,加以纠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影响决策的效果。因此一个好的决策者,必然要懂得正确的决策程序,知道其中每个环节应当如何去做和要注意什么。

决策的狭义解释,是把决策理解为仅仅是行动方案的最后选择,如我们常说的“拍板”。其实,判断、选择或“拍板”仅仅是决策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拍板”前的许多活动,“拍板”必然会成为主观武断的行为,决策也难免要出乱子。

对决策这个概念还有一种最狭义的解释,即仅指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方案选择。这类决策由于在面对客观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要冒一定风险。因此有人认为,这种要担风险从而要靠决策者个人态度和决心来进行的抉择才是决策。

二、决策的特点与类型

由于决策与作业的不同特点,所以学校管理者对这两类组织活动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通常出现的问题是对决策的忽视,具体表现在管理者决策意识的薄弱、决策职能的行使不力,从而导致学校管理的盲目性、事务性和无序性的管理问题。

(一)决策的特点

从决策的主体来看,决策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个人;从决策的方式来看,决策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从决策的时间来看,既可以是长期性的决策,也可以是短期性的决策。

决策,是一种对组织或个人实现发展目标的策划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管理者行使决策职能、提高决策水平的前提条件。

1.决策的目标性。

决策是以目标为基础的,任何组织的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标志。没有目标,也就难以拟订未来的活动方案,对活动方案的评价也就没有标准。所以,目标是决策的核心,是决策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的方向。

2.决策的可行性。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组织的未来活动,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这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那么,再好的决策方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还要注意考虑决策方案的实施条件。

3.决策的选择性。

决策的实质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决策的选择性,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组织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对决策方向与决策行动的选择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符合本组织系统的行动方案。而要对决策方案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相互代替的多种方案。

4.决策的适宜性。

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原则是适宜,而并非是最优原则。因为,最优的决策往往是一种理论上的完美想像,在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管理者在行使决策职能时,一般都是根据目前的认识来确定未来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风险。由于决策者不可能了解组织活动的全部信息;不可能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利用价值;更不可能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所以,人们只能根据已知的全部条件,再加上人们的主观判断,作出相对满意的决策。这就是人们总是难以作出最优方案的根本原因。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只要规定“满意”的标准,不必追求“最佳”的标准。因为,只有适宜的标准才能确保决策的有效性。

5.决策的过程性。

决策并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决策是一个过程。决策的过程性特点决定了组织决策的层次性和综合性。实际上,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活动和各个决策阶段的综合。所以,管理者要强化决策的过程意识,不能将组织决策简单化,而是要研究与决策过程相关的因素,要努力做好每一项与决策相关的管理工作。

6.决策的动态性。

决策的动态性特点是与决策的过程性特点有关。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发展过程。作为过程,决策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特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决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组织活动的内容和方法能适应环境的要求。然而外部环境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决策者必须研究这些变化,并把握这些变化,从中找出可以利用的机会,以此调整组织的活动,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总之,决策就是从许多个为达到同一目标,而可以更换代替的行动方案中选择适宜方案的活动。作为管理者则要行使决策职能,选定适宜的方案,并执行决策方案。

(二)决策的类型

决策作为一种组织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与多样的形式。在各类决策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管理者应该把握决策的基本类型,以及各类决策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决策方法,或者是综合利用各类决策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行使决策职能。关于决策类型的划分,按照周三多等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将其划分为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这种划分所揭示的一般决策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对学校管理者的决策也有着同样的意义。根据一般的决策类型的划分和学校决策管理的情况,学校决策类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

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将决策分为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

组织决策是组织整体或者是组织的某个部分对未来一定时期的活动所作的选择或调整。组织决策是在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对环境的研究,认识到外界变化对组织的存在造成的某种威胁或提供的某种机会,了解到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应用能力上的优势与劣势,并据此选择或调整活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组织决策是一种“为了组织的决策”,这种决策是依靠组织的某些成员来进行的,这就必然要受到参与者的某些特征的影响。例如,学校决策经常会受到校长个人的价值观念,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管理方式和专业知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决策是指由个人在参与组织活动中,所作出的各种选择和调整的决定。组织是由若干个人所集合而成的。每个成员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决策。个人在具备组织成员身份的前后,都需要作出相应的决策。例如,是否要加入该组织;是否继续留在该组织;是否接受组织交给的每一项任务;以何种方式去完成任务;如何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对每一个成员所提出的,又是必须作出选择与调整的问题。所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地作出决定或制定决策的过程。

由于个人决策与组织决策的主体身份的不同特点,决定了这两种决策的不同功用与特点。个人决策一般是由个人在无意中提出的,并在瞬间完成的。这种决策带有比较大的随意性与变动性,决策目标的达成度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与之相反,组织决策就比较慎重,因为这种决策影响重大,涉及许多工作,需要多种信息,常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程序。组织决策都是有意识地提出并解决组织的问题。在学校决策的过程中,校长应该以个人决策为基础,组织决策为核心,是两种决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长与教师在决策管理中的作用。

2.过程决策与阶段决策。

从决策的形式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阶段决策与过程决策。

阶段决策是指组织对未来活动的某个时期和某方面的工作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与调整。一般说来,阶段决策是对近期活动的选择,这种决策相对过程决策,其针对性比较强,可控因素多,决策内容比较具体,决策效果容易显现。

过程决策是指组织对未来活动的阶段性和终极性的活动方案所作出的选择与调整。这是由许多个阶段决策连续而成的一种追踪性的决策。这种决策通常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或者是由组织对环境特点的认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过程决策强调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性与适应性。由于过程决策的涉及面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可变因素比较多,所以过程决策要比阶段决策复杂得多。

与阶段决策相比,过程决策具有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决策职能的有效行使。

第一,前期分析。

阶段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过程决策则是在原来方案已经实施,并发现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或与原先认识的环境有重大区别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过程决策必须从前期决策的分析开始。所谓前期分析,就是对初始决策或阶段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了解前期决策的实际水平,把握前期决策的现实水平,列出前期决策失误的原因,为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据。过程决策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对前期决策的“合理内核”还是应该保留。管理者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前期决策的有效信息,并以此作为过程决策的信息基础。

第二,非零起点。

阶段决策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对环境尚未产生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开始的。而过程决策所面临的条件与对象,已经不是原先状态,而是前期决策已经实施,各方面都已受到某种程度的改造、干扰和影响。这就是说,随着前期决策的实施,组织已经消耗了一定的人、财、物资源,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例如,在学校管理中,学校前期管理的模式、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方式都会对过程决策产生影响。此外随着前期决策的实施,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和人员已经投入相应的活动,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进行,组织及其成员对自己的劳动成功和工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如果要改变原先的决策,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到学校组织及其人员的反对或阻抗。尤其是在变革的过程中,这种阻抗有时会相当的激烈。所以,过程决策的非零起点特征,提示管理者在过程决策中,应该充分了解组织的原有基础,应该采取以组织的现有状态作为决策的起点,以对组织现实状态的渐进式的调整为重点的决策思路。

3.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从决策的性质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与“战术”是军事学上借用的术语。在管理学上,战略决策主要是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与内容,其面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的活动,这种决策的实施主要表现为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和创造过程。而战术决策是在既定方向下进行活动的方式,其要解决的是组织的某个或某些具体部门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这种决策的实施,主要表现为对已经形成的能力的运用。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战略决策需要解决的是的“干什么”的问题,而战术决策需要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前者是方向性决策,后者是执行性决策。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战略决策的落实,也是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进行的。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握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的辩证关系,既要进行宏观层面的决策,又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决策,并使两类决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决策的全面性。

4.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

从决策的内容和依据来划分,决策可以分为价值决策与事实决策。

决策过程一般包括决策目的、决策手段和决策标准的策划与选择。组织目的的决策,并不等于目的的实现。目的的实现需要行动,行动就要选择一定的方案和手段。作为手段的决策,应该拟出多种可以替代的行动方案,在多方案中选择合理方案,这种选择就是决策。而决策目的的合理性、决策手段的合理性和决策标准的适宜性又是构成合理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是对目的的决策还是对手段的决策,又都是有前提的。这就是说,目的决策主要涉及的是价值前提,手段的决策主要涉及的是事实前提。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