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非权力领导力
48092800000008

第8章 透视非权力领导力(8)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是偏离甚至对抗历史发展方向的领导力量的显示,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愿望不同,甚至对立的少数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愿望相一致的表现。因此,具有一些和积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相反的特征。要而言之,大体有如下几点:

1.速变性。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的速变性,是相对于积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稳定性而言的。消极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速变性是指,由于缺乏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真实的共同利益基础,倚仗欺骗性宣传或强力(武力、行政力)维持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在一旦暴露真相或失去强力的情况下,会使原本可能存在的非权力领导力迅速衰弱,直到丧失殆尽。

现代中国历史上的“四人帮”也是如此。“四人帮”打着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行欺压人民之实。一旦把他们与权力分离开来,他们的失败便引起人民白发的盛大狂欢。

2.欺骗性。

由于处于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中的领导者的利益目标和广大被领导成员的利益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在现象上是存在的,但在本质上是不具有真正的非权力领导力属性的。一旦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利益目标不同的实质被揭露以后,非权力领导力就会荡然无存,只剩下赤裸裸的物质性强制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

各类邪教教会、黑社会组织和流氓集团当中,有些组织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既具有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彼此之间也往往可以具有坦率和真诚的关系。但这种情况不能归入积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范畴。因为,这仅仅只是小集团内部的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关系,没有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也没有和对民众的影响联系起来看。如果某个集团对社会、民众有正面和积极的贡献,那么这个集团就会对民众形成一定的非权力领导力。如果某个集团对民众只有负面和消极的价值,而又要影响和支配民众,那么,只可能有虚假的、靠欺骗维持的非权力领导力或者单纯强制力。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虚伪性,就在于它仅仅在口头上是什么什么好的主义,是为人民的,而在实际上却是坏的主义,是害人民的。由于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虚伪性,仅仅是一种口头和表象上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因此,并没在实质上真正存在。人民对虚假的东西只能被欺骗一时而不可能被长期欺骗,所以,虚假“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从根本上来讲,会很快走向它的反面的。

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是虚假非权力领导力现象的典型。当获得千百万德国人民如痴如迷的追随时,他正在把德国引向深渊;他在毁灭被占领国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在毁灭自己国家人民的利益。世界因此而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他被世界各国包括德国在内的人民所憎恨和唾弃,是无可逃避的历史必然。

3.滞后性。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滞后性,是指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由衷拥护和愉悦服从的程度、范围,低于和小于领导者的武力或权力影响的程度、范围。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与权力影响的差距越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越有问题,其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与影响链的缺陷就越大。

非权力领导力影响落后于权力影响的情况肯定是不妙的,这是权力影响行将或正在削弱的先兆。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领导(包括统治者)抓住在权力尚未完全丧失的时期,迅速调整与被领者(包括被统治者)的利益、目标,为社会发展和被领导者的利益做不懈的努力。这样,就能多少提高一些非权力领导力,亦即缩小与权力影响的差距,以缓和权力影响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也有先例。譬如,清对明朝遗民的统治。清廷作为异族入主关内,靠的是武力。这无论对于关内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还是对于广大民众来说,都是一个不愿接受的事实。清朝初期在华东、华南等地遭受的军事反抗和更为广泛的心理反抗表明,假若清朝政府不能迅速地稳定局面而创造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利条件,那么武力影响将由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而日趋衰退,结果很可能是一次十字军东征式的军事掠夺。而清朝政府在顺治和康熙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汲取汉族优秀文化、安抚人心、促进生产发展的进步措施,使得其魅力影响迅速上升,缩小了与强大的武力影响间的差距。尤其在康熙年间,清帝玄烨文韬武略不输前雄,先后平定了三藩,统一了台湾,平息了噶尔丹之乱,抗击了沙俄侵略。在强健军事、稳定政治的过程中,玄烨还奋发研习了数学、医学、地理、水利等多种科学,对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直接的贡献。康熙的努力,使得清廷有效地缓和了民族冲突,缩小了非权力领导力缺乏与武力强制之间的差距,逐渐赢得了汉族人民的勉强认可。

(二)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

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最显著的一个表现是非权力领导影响面倾斜。所谓倾斜,就是指非权力领导力影响的范围,不能涵盖领导者中素质最佳、能力最强、能起非权力领导力链环节作用的人物,进而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被领导者的由衷支持。相反,只能影响一些能力一般、甚至较差的被领导者,进而使非权力领导力链条中断,失去对整个群体的影响和控制。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的形态,有这样几种主要表现:

首先,是领导者把缺乏忠诚精神的部下当成最得力的助手来亲近和使用。有的领导者把貌似谦恭而实则奸诈,爱搞阴谋的部下作为亲信,安置左右,受其蒙骗,既显得领导者本人无察人之明,又使领导者正确的决策和优秀品质在下达过程中被曲解或阻塞,使领导者在毫无知觉中被架空,失去被领导者的信赖和支持。

其次,是领导者把自己领导范围内有杰出才干的部下和具有一般才干的部下混同使用,甚至倒置使用,于是,造成有才干部下的相对被压抑现象。古语云“器不平则鸣”,由此形成对领导者的不满和反抗。而通常,能力较强的部下其反抗能力也较强,部下中杰出人才的离心与反抗,往往会对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造成远甚于一般人的损害。

第三,是领导者在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时,只顾及自己或少数人的利益。这样,使多数人感到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经济上受到不公平待遇,进而失去对领导者的期望和支持。领导者也失去了非权力领导力。

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面倾斜的领导者,有的是因为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和所持政治经济主张的反动性;也有的是因为领导者缺乏决策、组织、宣传等方面的能力,使被领导者产生误解或者产生不安全感;还有的是因为领导者刚刚走上新的领导岗位(或执掌权力),还没有来得及积累实绩,并以此和被领导者建立良好的关系。非权力领导力面倾斜的主要表现是领导者对大多数被领导者,或者较杰出、较正派、较有影响力的部下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而只对较平庸、较卑琐、缺乏影响力的部下有些非权力领导力。

(三)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链断裂

非权力领导力链断裂是指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只能向下传递到某个中间层次。由于中间层次的有意或无意的扭曲、阻隔,对再下一层次,直到基层的被领导者,就较少或完全不能产生非权力领导力影响。非权力领导力链断裂,一般由于这样几种情况:

第一,群体领导者自身和属下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但居于中间环节的某些骨干分子和他们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进行歪曲、阻隔。

第二,领导者自身和被领导者(包括居于中间环节的骨干分子)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因此,领导者的非权力领导力受到中、下层人士的联合抵制而消失。

第三,领导者和中间层次的骨干利益、目标一致而和广大的基本群众并不一致,骨干分子没有歪曲、阻隔上级影响力,但在中层骨干分子和基层人士之间,这种影响力受到下层群众的反抗、抵制而减弱以至消失。

第四,领导者、中层骨干、基层群众利益、目标均为一致,但中层骨干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在群众中起不了模范表率作用,使上级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不能通过他们传达到基层群众。或者,由于基层群众感觉他们的直接领导者(中层骨干)缺乏非权力领导力,进而感到他们的最高领导者也是没有非权力领导力的。

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不协调的、紧张的,甚至是对抗的、你死我活的。就宏观而言,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缓慢的、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就微观而言,在消极的非权力领导力形态下的单位,工作效率是低下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因为,归根到底,它是被领导者的不愉快心态的表现和不合作甚至反抗行为的结果。

四、非权力领导力形态的转化

非权力领导力形态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稳固是相对的。积极非权力领导力运用、处理得不好,会演化为消极非权力领导力形态,而消极非权力领导力处理得当,也会演化为积极非权力领导力形态。

太平天国革命的平均主义口号,在早期,对于发动和吸引贫民参加革命,反对封建官僚豪富,具有较积极的作用。但在太平天国建立后,在经济上依然坚持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影响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太平天国在经济上陷于十分困窘的境地。这是造成洪秀全及其天朝后期非权力领导力剧烈下降的重要原因。

可见,即使是正义的事业,如果权力运用不当,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和团结人民,也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也就是说,必然会引起非权力领导力由积极形态转向消极形态。

一般来说,领导团体自身非权力领导力由消极形态再转为积极形态的情况比较少见。而已呈消极形态的团体,由其他呈积极形态的团体取代的情况则是比较多见的。如中外历史上无穷的朝代更替即为明证。

五、非权力领导力的负面效应

非权力领导力对社会活动及其发展也并不总是具有促进作用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对社会活动和领导行为产生不良的影响。它常常表现为:

1.以传统观念的力量阻碍新思想的形成。

领导个人的卓越经验与成功,会造成被领导者愉悦服从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发展到对领导者的行为目标及其行为本身不假思虑辨别的程度时,个人、团体甚至全社会对有强大的非权力领导力的领导个体的盲目崇拜与盲目服从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直到领导个体造成巨大的领导失误,足以抵消以往的领导业绩时,才会使被领导者痛定思痛,回到纠正失误或更新领导者的清醒的思维状态中来。但是,当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社会与公众利益已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2.以个人魅力的强大影响取代集体的科学决策。

领导个人的强劲的非权力领导力影响,会简化或破坏集体的科学的决策程序,使团体的活动处于没有制度保障的自在状态之中。一直到领导个人的决策出现足以引起被领导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视为止。

3.以对领导者的崇敬与宽容代替应有的监督和制约。

当被领导者放松对领导者的监督、制约约时,会致使官僚主义、以权谋私、违纪违法、腐败作风等滋长、蔓延。

4.以众多支持者的拥护现象掩盖危险因素,排除异己力量的存在与增长,或者取消合法的异己力量的存在权利。

非权力领导力是以大多数被领导者的衷心拥护为表征的。在这种热烈支持的现象之下,有可能掩盖敌对性的反面力量的存在与增长,结果给团体或社会埋下时日不定的爆炸性的危险因素。同时,更有可能在许多人热烈支持的现象之下,压制和排挤非敌对性的反对派力量。非敌对性的反对力量是领导者正确决策的前提因素之一。

这种力量的消失,无疑使领导决策失去了多种方案选择的可能性。如果领导决策一再失误,就会使非权力领导力走向自己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