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确立人生目标,就是确立人生的志向。立志与个体潜能发掘关系密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成就开天辟地的伟业无不与其年轻时所立宏伟之志紧密相关。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下了“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为大家而献身”的远大抱负。周恩来在南开念书时就确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救民之志。李大钊在少年时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当年,毛泽东在离开故乡韶山冲的时候嘴里念着的是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明白地道出了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远大志向。在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更加确立了胸怀天下的大志。他自立“三不谈”规,即“不谈爱情、不谈金钱、不谈生活琐事”,以此严格要求自己。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他们那个年龄的青年人谈论女子姿色是常有的事,可他是例外的,他根本不谈色情类事,他和朋友们乐道于大事——“人的性质,人类社会的性质,中国的性质,世界,宇宙。”毛泽东的老师兼挚友黎锦熙曾向亲友这样阐述:毛泽东当年在一师求学时,经常谈论的一是历史人物:如唐宗、宋祖、拿破仑;二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言语中即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出最后通牒,要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消息传来,激起全国民愤。一师学生将国内外知名人士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集成册,题为《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上愤然写下“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正是青年毛泽东胸怀天下、图献身报国的鸿鹄之志,奠定了毛泽东日后成为一代伟人的坚实基础。
立志对于个体成长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引发作用。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是推动并维持人活动的内在心理因素。但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动机,只有需要指向一个目标,并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才能形成动机,从而产生和推动行为,坚定的志向能够引发个体为着成功的需要而朝着目标努力。
第二,导向作用。志向具有导向性,起着引导行为方向的作用。志向对人行为的导向作用好比舟有了舵,马有了衔,使个体认准一个方向,不偏离航道,少走弯路。明朝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第三,聚焦作用。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漫无目标,今日研究这个,明日钻习那个,就极易分散精力,一事无成。如果目标专注,人的精力和能力就能以目标聚焦形成突破性的成才能量,从而早日成才。
第四,激励作用。一个明确具体、切实而又合乎需要的志向,对个体起着鼓舞人心、激励精神的作用。当志向未达到时,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在驱动力,为实现志向而奋发努力;当达到志向时,给人以满足感、自信心、促使人向更高的志向前进。树雄心,立壮志对于青年成才过程的激励作用在心理学中可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即心理学的暗示原理。志向之所以具有激励作用,其原因就在于通过长年累月不断自我暗示,个体逐渐认可暗示的信息,将雄心壮志逐渐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节 人生目标的设计方法
在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对事业的态度和目标会有不同。而要使人生发挥其最高效益,发挥最大潜力,则各阶段目标既要适合特定时期的特点,又要相互联系,不断深化,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人生长远目标服务。
根据生命历程进行人生目标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阶梯递进法。阶梯递进法要求,在设计目标时,要遵循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低后高、先少后多的原则,层层递进,步步爬高。大量事实证明,此法具有多种功能:(1)它可以缩小成才坡度夹角,减轻目标实现难度;(2)它可以逐步接近大目标,为实现最佳整体目标奠定基础;(3)它可以通过局部信息反馈及时修正误差,保证人生最优化顺利进行;(4)它可以增强个体自信心,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为最终实现人生最佳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节律符合法。即按照人的一生中各个不同时段的生理变化特点来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节律符合法包括:(1)一天节律符合。根据自身特点,掌握高潮及低谷规律,合理安排每日的休息时间计划;(2)周月节律符合及一年节律符合。根据这类符合,制定合适的学期及学年目标计划;(3)一生节律符合。这类符合要求按照人体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能力和专业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特点安排自己一生的活动和休息,力求不失时机地抓住学习、锻炼和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的各种才能,塑造自己光辉的一生。
美国学者利文森根据对四个职业群体(制造业工人、管理者、大学教授、作家)的研究,总结出美国人人生阶段的一般趋势。
“拔根期”(16~22岁):学习职业知识,寻求独立。主要任务是早日建立初步的事业目标,在独立的意义上获得成功。
“成年期”(22~29岁):建立家庭,选择职业,进入成人世界,其重点在于早日将理想与现实接轨,确定自己的发展轨道。
“过渡期”(29~32岁):对第一阶段职业实践进行回顾。顺利者,更加明确了已有目标;遭受挫折者,对自己的目标进行调整,谋求新的发展。
“安定期”(32~39岁):这一阶段,人们会将全部精力倾注于事业上。谋求成就的实现,而社会交往、友谊等都服从于事业目标。
“危机期”(39~43岁):对自己的事业进行初步总结,颇有建树者,会感到成就带来的满足,而未实现事业目标的人,则会产生挫折感,意志薄弱者可能变得消沉。
“成熟期”(43~59岁):总结一生事,承认现实满足现状,只谋求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一定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慧的“三个一万天”,也是运用的节律符合法。他把从出生到满27岁,作为第一个一万天,称为锻炼社会能力,学习各种知识的“成长时代”和“修业时代”;把从28岁到54岁作为第二个一万天,称为施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拼搏,创造业绩的“活跃时代”;第三个一万天即从55岁到81岁,称之为回顾思考总结一生的“充实时代”。
第三节 人生目标的科学化
尽管许多人也都设计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并非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成熟的、科学化的。尤其当一个人在成长时期,或者在人生发生重大转折而使人生目标发生新旧交替的变迁之中,此时的人生目标或者模糊不清,或者摇摆不定,显出不成熟的倾向。
成熟的人生目标应具备什么条件呢?
第一,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构成元素,即伦理原则、品格素质及知识基础。其中人生伦理原则是人生目标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品格素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保证条件,知识基础是人生目标科学化的依据和血肉。
第二,具有对时代需要的高度自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大跨度综合。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世界上的人类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便利。国际关系的发展,整体联系的推进,加强了世界变小的观念,地球成了人类的“村庄”。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大环境。对当代中国来说,必须搞好改革开放,这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日益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内在要求。肩负民族未来重任的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开阔的全球性战略眼光,才能更好地承担振兴中华的伟业,迎接新的挑战。
第三,具有对自我发展的全面了解。个体人生目标的设计必须基于对自身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全面把握与了解。如对自身性格、气质、兴趣以及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状况等的自觉认识。通常,人们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对于自己的情况,自己一定很了解,很熟悉。其实不然。人们往往对自己不甚了解,知道得并不系统,不详细。比方说,你能一下子数出10个、20个属于自己的优点吗?又能一下子找出10个以上自己的毛病吗?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势与劣势,都只有一些模糊的观念。怎样能够认识自己呢?我们可以诚实地回答跟自己有关的三个问题:
1.我是谁?我有什么兴趣?我有什么特殊才能?什么事情能给我带来莫大的乐趣?只有对自己优缺点全面了解,才能在设计目标时尽量扬长避短。
2.我想要什么?想要钱,要多少?想要自己的事业,什么是自己的事业?想要美满的爱情,我的定义是什么?想要健康长寿,我的标准是什么?
3.我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四: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方针。人生总目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分阶段一步一步完成的。在总目标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环境和人自身的条件,把人生总目标划分阶段,并转化为具体目标,使各阶段具体目标保持统一于总目标,这是实现人生总目标的正确途径,否则,总目标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具体目标必须具有灵活变通性,要抓住三个关键时刻,及时做好目标调整。
1.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任何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而各种环境中主要是社会环境对人生目标具有决定作用。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常造成人生目标的重大改变。比如,鲁迅先生在后期生活和斗争中,受到我党的影响,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随之人生目标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2.在人才竞争的胜败转折时刻及人生面临重大挫折时刻。奋斗中的成与败,常常形成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胜时,防止骄傲;败时,防止沉沦。经得住成败考验,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在人生面临重大挫折时,必须要勇于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把人生目标期望值降低,然后踏踏实实走好以后的每一步。唯如此,才能走出困境,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3.在每个人成长、发展的人生总流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相更替的时刻,也会发生生理、心理的转折,或者学习、生活、工作上的转折。如青少年学生在每一次升学之后,都面临着过渡期问题,如何及时调整人生目标,尽快适应新阶段的生活,这对每位同学都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了人生目标计划,最关键的是要能付诸实施,正如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所说的:凡此身应该做且能做的事,由此身担当它,不推诿给别人;凡此时应该做且能做的事,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凡此地(我的地位、环境)应该做且能做的事,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这即是朱老先生在《谈立志》一文中提到的“三此主义”。只有坚持从此身、此地、此时做起,我们才能立足今日,努力攀登人生制高点,从而实现我们远大的人生理想。
【事例】
“校园社会活动家”的日程表
她曾是黑龙江省学联主席,也是全国大学生“十佳”。她的“工作”时间不少于学习时间,终日忙得像个陀螺,没有停歇之时。以下是她的一张日程表:
上午,组织学生艺术节中的24项活动。中午,为外语月活动中写计划:英语短剧小品赛,外语金曲龙虎榜,外文书市……下午,参加学校辩论比赛,辩论世界杯足球赛谁是真正的赢家。晚上,读英语,做模拟试题,补白天因“工作”遗漏的笔记。深夜,读书。8本书同时读,每本读一段,换内容就相当于休息。
【操练】
制定人生目标计划
操练目的:通过操练使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及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计划,包括远期规划,学年或中学生活规划,以及每日学习时间计划。
操练步骤:
(一)按照表格要求,制定远期目标规划
目标项目应达到的程度
工作方面事
业上有怎样的成就职位上负多大责任
人际关系
想隶属于何种学术团体想得到什么样的社会地位
家庭方面
想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水准想享有什么程度的休闲
(二)制定学年或中学生活规划
方面主要内容应达到的
程度为达目标所必须做的事(所需利用之场所、人、情报来源)
理科数学物理化学
文科语文地理历史
外语英语日语…
其他社会工作文化修养…
(三)制定每日时间计划
年月日
工作项目工作顺序需用时间完成与否
如:学习数学复习英语┇
与中长期计划不同,每日时间计划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要每天检查计划完成与否,若完成了,须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无论物质或精神的);若未完成,则须寻找原因,再继续做,力争尽快完成。
目标跟踪自测
操练目的:通过经常的自我监督,不断提醒自己要根据社会需求及个体情况及时调整目标计划。
操练步骤:
(一)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对于日计划,必须每天晚上检查执行情况。若未完成,思考原因,是否目标定得太高,可适当调整目标。总之,每日目标计划一定要争取当日完成,否则就无激励作用了。
(二)对于中长期计划,相隔一段时间后必须认真审核完成情况,若已完成,效果如何,有否改进方案;若未完成,必须分析主客观原因,提出目标调整方案。
预设目标完成情况、已完成效果如何、改进方案、未完成、原因何在主观、客观、调整方案、制定“争三好”目标。
操练目的:通过学会制订“争三好”目标,了解人生目标对于个体成才的价值。
操练步骤:
(一)确定榜样。选一个优秀的同学或三好学生作为自己的榜样。确定榜样应考虑到:(1)估计经过一番努力自己可以接近或达到其水平,以免因目标太高而使自己丧失信心。(2)自己十分熟悉,可以经常了解到其情况。情况具体,容易学。
(二)找差距,定办法。仿照下图,制作表格,并填表。表格中“内容”一栏,应根据具体情况,罗列得越细致越好。在“努力办法”一栏中,要把办法定得具体可行。
(三)定期自查。每隔两周,检查自己的表现与要求是否有距离,思考如何改进。(见附表)
(四)期末总结。学期结束时,总结一下学期小目标是否达到。一方面对照表格自检,另一方面可以与班主任或同学交流,了解大家的看法。
如果有些小目标未达到,应找出原因,是办法不妥,抑或自己没有努力去做,或者目标本身太高。
新学期开始前,重新填写表格,将不妥之处改正,并督促自己努力实行。
内容榜样的表现自己的表现差距原因努力方法、学期小目标。
德育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靠拢党组织,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遵守社会公德、作风正派·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有集体荣誉感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为同学服务,做好事·上课能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
·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德育及政治理论课成绩
智育
·学期平均成绩
·参加学校的科研
活动
·自学能力
·文字、口语表达能力
体育
·体育成绩
·参加课外锻炼
·参加运动会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