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义务感的道德意义
在西方文字中,“义务”一词来源于希腊文Deus(上帝),其本意是指“有约束力的责任”。在现代英语中obligation和duty都兼有义务和责任的意思,它们本身就表现了义务与责任的天然联系。人们对那些义不容辞的责任的强烈意识便构成了我们的义务感。一份契约,一个誓言,一个承诺都是义务感的外在化。
义务内容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特点。在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国家或社会共同体中,义务的种类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义务,其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一些人类共同履行的义务,如,信守诺言、诚实、不伤害他人、感恩等等。
义务的种类可分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政治义务等。道德义务不是外在的限制,而是人内心的自我规约,是出自灵魂深处的“应当”。法律义务具有强制性,它是对享有法律权利者的外在限制。在日常生活中,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往往是重叠的和交叉的,比如,抚养子女、赡养父母既是道德义务又是法律义务。法律义务可以弥补道德义务的脆弱性,但真正法制完备的社会中,人们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蔚然成风,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唯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性,因为我们在这种行为中是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才遵守义务的。道德性的力量也正在于排除来自爱好和欲望的障碍,以便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克尽自己的职守。
生活中,义务与爱好、欲望经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一方面表现为有些人常想做他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另一方面表现为有些人不想做他应当做的事情。另外,义务往往作为欲望、爱好的对立面而出现,至少是作为欲望、爱好的限制而出现。只有当人面临义务感与欲望、爱好的冲突时,义务的分量才足以显示出来,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才真正得到了检验。
义务感与欲望、爱好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在义务论中备受关注,是因为只有出于义务心而不是出于欲望、爱好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例如,当一个富人发现别人遗失了内装十元钱的钱包,并带着不屑一顾的神情将它交给失主时,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富人的行为有多高的道德价值。而一个穷人捡到内有一百元的钱包且未因自己急需而据为己有,而是出于义务感将它交给失主时,他的行为无疑具有道德意义。再如,保存生命既是一种自然欲望也是一种义务,所以人们对生命抱着小心保存的态度并不具有道德意义。但是,当有一孕妇其所怀孩子被医生判断为无脑儿,她本来可以堕胎,以此得到解脱,可是出于神圣的义务感,她坚持怀孕,并生下孩子,要用所怀孩子的健全的心脏来移植给其他急需此器官的孩子,以此拯救其他孩子的生命。我们说这位孕妇的行为具有伟大的道德意义。
当义务感与欲望、爱好发生矛盾时,内心的斗争究竟以哪方面胜利而告终,这要取决于义务感的强烈程度。义务感可以制止人的一时冲动,阻止人做有损于他人的事情,在发生违反义务的行为之后,一旦人的义务感被重新唤醒并战胜欲望,他的内心就会后悔和自责。人是否有勇气承认和补救自己的过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义务感的强弱决定的。因此,强化义务感是塑造道德人生,培养社会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强化做人的责任心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北京隆福大厦里一个报警铃忽然响起,值班人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就把警铃拉到原来的位置,过了一会儿,报警铃又一次响起。这时,隆福大厦里的大火用灭火器已无法扑灭。这场大火给国家造成数千万元损失。可见,做事不负责任将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因此,责任重如泰山。
列夫·托尔斯泰曾深刻指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科威特著名作家穆尼尔·纳素夫更是把责任心提到很高的地位,他指出:“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责任面前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
责任心,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在承担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责任的意识。它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劳动和创造性的行为活动之中,是一切劳动和创造性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从人们的内心深处驱使人们去担负责任。
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意味着能够主动地关心帮助他人;就会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热忱地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也就会在工作、学习中严以律己,使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如医生、教师、学生等,每个角色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教师角色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上好课。我们身边有很多可敬的教师尽职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把讲台视作生命。有时,意外的天灾人祸,给有的教师带来巨大的打击,但他们到了上课时间,强忍着悲痛,依旧面带微笑地踏上讲台。
学生角色的职责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努力学习与关心集体。
首先,努力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课业负有一定的责任心。课业责任心是保证学生取得优良成绩的重要心理前提之一。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学生学习不认真,粗心马虎,考试成绩不理想,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不会做,主要原因就是粗心所致。为了有效地形成课业责任心,必须充分利用以下条件:通过说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意义与方式方法,明白课业责任心差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组织示范练习,帮助学生具体掌握教师对行为方式提出的要求,缩短盲目尝试的过程;加强教师、家长及学生间的相互监督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及时肯定成绩,不断鼓励学生进步;加强学生对行为后果的自我分析能力。自我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完成课业的自觉态度,从而为成功的行为准备了智力上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行为练习自外部监督过渡到自我监督,大大增强了学生执行要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关心集体表现为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有的学生借口自己责任心不强,干脆什么事情都不担当,以避免差错,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责任心不强是个缺点,应努力克服。如果怕承担责任,什么事情不干,就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另外,关心集体表现为对集体交给的工作认真负责,想尽办法完成任务。如有的学生很高兴能当上值周生或课代表,可是,对这些工作应尽的责任,他们都不放在心上,值周生课间要在楼道负责纪律,他们却自己去玩球了;课代表要收发作业,可他们却常常忘记,或因故耽误。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对看起来很微不足道的事情的责任感,逐渐就会明白微小的责任都牵连着严峻的后果。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当有责任心,应当有负责任的好品质。唯如此,长大以后才能完成人民交给的任务,得到祖国、人民的信任,取得事业的成功。
【事例】
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1920年,有位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不小心踢碎了邻居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当时,12.5美元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美国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儿子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这12.5美元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美国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位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一般来说,孩子有了过失时,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操练】
做事负责任
操练目的:通过让学生广泛展开讨论,思考做事负责任的意义及如何负责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从而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心,日后能够担当起祖国和人民交给的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操练步骤:
(一)让学生展开讨论:做事负责任有何意义?你打算怎样培养自己做事负责任的精神?
(二)假定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须尽可能认真地投入练习。
1.明天请你收全班同学的“自然”作业,你怎样负责地做好?
2.你是今天的值周生,课间你打算如何做好工作?
3.大扫除时,分配给你的任务是擦玻璃,你如何很好地完成?
4.小华没来上学,老师委托你到小华家询问情况,你如何很好地完成任务?
(三)每位学生尽可能认真地扮演角色,完成之后,其他学生给予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四)老师及时总结学生们的意见,归纳出做事负责任的具体标准。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培养责任心的依据。
“父辈的期望,我们的责任”主题活动
操练目的:学生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父辈的期望,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确立起强烈的使命感,完善自己的人生。
操练步骤:
(一)学生与父母通信,了解父母对儿女的希冀、期望。
(二)教师根据家长回信,从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家长,邀请其为学生开设系列家长讲座,内容包括,家长回顾自身经历,畅谈自身的工作成效,提出对学生的殷切期望。
(三)在聆听系列家长讲座的基础之上,学生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思考自身的责任,确立起使命感与责任心。
(四)学校举行两代人沟通联谊活动,家长代表与学生代表各就“期望与责任”主题畅所欲言,共话未来。
(五)在主题活动基础上,学校组织整理有关信件,讲座记录、对话要点等,编辑成行为操练成果书,以供更多的学生阅读、学习及思考人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