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出山坳的中国
48112500000032

第32章 发展的多重危机(3)

2005年11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在一份题为《未来20年中国矿产资源的需求与安全供应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则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未来20~30年内中国现有资源的供应将不可持续。当然,这样的研究并不等于就是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研究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中国自身的资源满足不了持续发展的需要却已经成为事实。官方数据显示,50多年来,中国的GDP增长了大约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倍。(注解:“警惕中国增长的极限”,《凭栏论是BBC》,2006年9月12日。)

2005年,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照这种高消耗低产出的方式,如果中国经济总量再翻几番,哪里去弄那么多资源供中国消耗?无论何种估计,经济快速增长与矿产资源大量消耗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已经不是预测,而是现实了。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分享世界资源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世界的资源本身也是有限的。以铜为例。目前世界探明的铜资源储量是65000万吨,经济可利用的储量是34000万吨。假设中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将达5000万~6000万吨,要知道,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5,如果世界其它人口也按照中国人均标准消费,那将意味着20年后全世界经济可利用的储量全部开采了也不够用。

所有这一切,都将成为21世纪“中国梦”的拦路虎。也因此,一时间能源出路这一问题成为国策时政的聚焦点。

外交上,中俄原油管线的开发已经尘埃落定;中国-海合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启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石油管道也开始铺设;在泰国克拉地峡修建运河或者管道以解马六甲之困的方案也多次被专家提出。但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对于中国来说,即便是中东与俄罗斯的丰富资源,也存在不足为恃的太多变数。而且这样的努力显然暴露出了中国自身能源储备严重不足得问题:旧有的石油基地经过数十年开采,如今显然已经无力再为高速进发的中国机车提供动力,而新能源基地的勘探工作却又没有获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在东海、南海等区域进行的油气开发,不时受到邻国的觊觎,更显示出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国内油气储藏丰富,却留待后用的经验值得学习。在这个问题上已居劣势的中国,大有觉醒之势。惟至今为止中国原油战略储备,较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经济安全也必然因此显得较为脆弱。

过去我们曾经一再批评美国消耗了世界的多少多少资源,如今,中国自身也碰到了相同的问题。未来几十年,只要中国工业化进程没有停止或者中断,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矿产资源消费大国,乃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谁来供给中国”,都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一个真正的问题。中国应该正视资源危机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跟世界其他国家合作对话,而不是一边向世界掩饰中国资源的危机,一边却对国内的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以致最后造成万劫不复的战略性错误。从这个意义来说,谈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极限不是绝望,不是恐惧,而是正视现实危机,认清危机可能给中国未来带来的挑战,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至于将来临时抱佛脚。

可以预见,在资源问题上,未来的中国要发展,就不可能与世无争,中国也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全球战略。那么,不断崛起的中国会以何种形式解决纷争和矛盾以保证自身在国际资源上的安全呢?另一方面,只要观念思维方式得到不到根本性改变,只要我们信奉“落后就要挨打”的简单口号,只要宪法里还将载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中国就不能不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中国经济只要保持持续高速,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的国际资源纷争将决不会停止。经济增长的政治压力有可能使中国在面对国际资源纷争和摩擦的时候出现极端的思路和言行,甚至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届时中国政治家的选择空间可能变得非常狭窄。未来有一天,如果经济增长成为没有退路的严重的政治问题,那么,中国就不能不思考以下的严峻问题,即中国可能最后不得不需要准备为水而战,为石油而战,为铁矿石而战;如果中国与国际必须以贸易战,甚至以军事战争来解决纷争的话,那么到头来,这比中国经济不增长甚至倒退本身又能多得到什么呢?中国在未来几十年要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就不能不掂量长远的利益和代价。

五、生态危机在15年内爆发?

中国在提出诸如小康社会和在2020年再翻两番之类的美好构想的时候,是否同时有过精确的计算,例如,如此小康、翻番到底需要多少钢筋,有需要多少能源支撑。中国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是否也同时关注到了在这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大资源与环境的代价。似乎不值得在政府报告中一提,但以下的情况是触目惊心的: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中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到20世纪末,全国668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年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131个流经城市的河流有70%被污染;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

毋庸讳言,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自毁家园:山在秃,水在臭,河流在干涸,草原在变荒漠。中国经济的奇迹背后是环境资源的变坏,变恶劣;可我们共同的家园——中国却只有一个。

过去国人常常以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感到自豪。然国土面积不可谓不大,但内陆山地、高原的比例占到2/3,而且生态脆弱区(高、寒、干、荒、风、沙、陡)亦占2/3以上。物种和资源的家底原本也称得上丰富多样,但人口“众多”得至近代,已经近乎恶性膨胀,耗用资源的程度惊人。而中国也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高寒地带的雪灾、塌方、泥石流;干旱、半干旱地带的风、沙、旱灾;众多水系下游的洪涝灾害;一些地区还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范畴,时有不同程度的地震发生。所以历史以来,真正风调雨顺的年景远少于灾害年,而上世纪以来灾害发生期更有明显的缩短趋势。

除了自然力引发的灾害外,历史的与近代的人为对环境与资源的破坏,或加剧了自然灾害,或直接造成了生态的退化与危机。人口蕈集、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与水荒、土壤沙化与植被荒漠化等问题甚为明显。近年来,中国各层面虽然正在正视生态问题,着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但生态现状总的是局部原生良好,部分治理恢复,面上仍然污染退化严重,有待尽快认真改善。

中国生态危机是承继过去的历史而来的,其中人口恶性膨胀是造成一系列环境恶化与资源匮乏的主要导因。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除了先天脆弱易于失衡的自然地理背景外,人们采取不合理的行动拼命向自然界索取,则是加速其生态环境破坏过程的历史性原因。由于处于工业化初期,为了加速工业化过程,加重了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加重了资金短缺与治理环境的矛盾。由于农村过剩人口过多,为了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加重了农村发展与农业环境污染的矛盾。由于环境治理投资大(至少上千亿元),周期长,恢复慢,见效慢,加重了破坏与治理的矛盾。上述几对矛盾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难度更加巨大,花费代价更加昂贵,调整余地更加狭小,恢复周期更加漫长。中国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态破坏与环境的双重挑战。

此外,空间分布不均,过分密集于城市也是生态危机纷纭的重要方面。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展呈现出由渐增到突发性扩展的趋势,而且城市人口中编外和无序人员占了一定的比重。人口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社会经济和生态问题。城市工商业化的集中,一方面带来繁荣和产值,而同时,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荒漠化”、就业困难,甚至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趋于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主的环境污染成为突出的问题。中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各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烟尘、酸雨等。

一氧化碳是城市大气中含量最多的的污染气体,约占污染物总量的1/3,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燃烧不完全产生。造成空气污染的氮氧化物包括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它们来自矿物燃烧、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现代城市中汽车不断增多,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易腐蚀物品和刺激人体呼吸道,还可形成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