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席力图召众多的建筑中,大经堂是寺内占地面积最大,外观造型最美的藏汉式建筑。整个经堂,平面呈方形,面阔进深各九间,故称81间大经堂。经堂的墙体是典型的藏式围墙。墙上开有藏式盲窗,并配有藏草、铜镜等装饰物品。正面墙壁全部用彩色琉璃砖镶嵌而成。黄、绿、蓝等各色相间,组成绚丽多彩的精美图案。经堂的殿顶,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为藏式平顶建筑,后为汉式歇山顶建筑。平顶和歇山顶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种藏、汉合璧、造型特殊的建筑艺术。这种建筑形式,是我国古代蒙藏地区藏汉式结合建筑中最成功的范例之一。精美多彩的雕绘图案、色泽艳丽的琉璃砖瓦,再加上金光闪闪的鎏金饰件,使得整个经堂更加显得富丽堂皇,无与伦比。经堂内部,宽阔高深,气氛庄严。空间里竖有64根藏式风格的方形明柱。每根柱上都包有彩色的龙纹挂毯。顶棚、栏板及横梁处布满了各种彩绘图案。四面壁上挂有精心绘制的佛教画像数百幅。色泽艳丽,内容丰富。殿堂正中供有释迦牟尼塑像。两旁分别供奉十方佛、度母、菩萨等。在东西两壁的经架上,还珍藏有藏文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卷。整个殿堂内部配置得当,布局合理。
御碑亭,分东西对称而立。每一座亭内都有一块高达3米的石碑,称作“纪功碑”。它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也是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
塔院内,有一座造型奇特的佛塔,为覆钵式喇嘛塔。此塔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覆钵式喇嘛塔中最精美的一座。
席力图召,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包头五当召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境内。“五当”是蒙语柳树的意思。五当召,表示寺庙建于柳树沟内。五当召的藏文名称叫做巴达格勒,意思是白莲花。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庙。1996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当召建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扩建。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修。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赐名为广觉寺。现寺内建筑,均为清代遗物。
五当召占地面积约三百亩,有大小房屋二千五百余间。全召建筑,可分为六宫、三府、一陵。
所谓一陵,就是苏尔盖陵。这是召内历代高僧的灵堂,堂内存放着他们的骨灰。所谓三府,指的是甘珠尔府、章嘉府和洞阔尔府,这是历代活佛的住地。
所谓六宫,指的是苏古沁独宫、却依林独宫、洞阔尔独宫、当坎希德独宫、日木伦独宫和阿会独宫。这是喇嘛们念经、拜佛、集会、说法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其中,苏古沁独宫位置最前,也是召内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宫分三层:一层为经堂;二层供奉释迦牟尼和宗喀巴塑像;三层为两座高大的铜制曼陀罗,从上到下依次铸有宫殿、城墙、须弥山和云水图案。此外,在却依林独宫中,有全区最大的弥勒佛铜像。在日木伦独宫中,有全区最大的宗喀巴铜像。这些,都是五当召内很为珍贵的文物。
十三、江苏
(一)南京灵谷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东一公里处。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大的无梁殿,引人注目。
此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初名开善寺,是梁武帝萧衍的女儿永定公主为宝志和尚修建的。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更名为宝公院。五代后唐改名为开善道场。北宋更名为太平兴国寺。明初改名蒋山寺。后,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为灵谷寺。清初,寺为战火所毁。康熙、乾隆时重修。在太平天国时期,寺庙再度被战火毁坏。同治、光绪时重修。1928年,国民政府以无梁殿为中心,修建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并修建了纪念塔——灵谷塔。1949年后,人们对无梁殿等建筑进行了维修,并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塔和灵谷寺一起,辟为灵谷公园。
灵谷寺的现有建筑主要有无梁殿和龙王庙。在龙王庙中,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
无梁殿宽53米,深37米,高22米。全部用长砖砌成。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无梁砖殿。殿内殿外,无梁无柱,建筑非常特殊。这是灵谷寺屡遭浩劫而惟一幸存的建筑物。1929年,国民政府把它变成了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祭堂。现在,它是人们前来参观的重点。
灵谷塔就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建于1929年。八角9层,高60米。塔内有孙中山先生对黄埔军校同学的演讲词,并有楼梯可以上达,观看周围风景。
(二)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山,是我国佛教著名圣地之一,与济南灵岩寺、天台国清寺、荆州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天下四大丛林”。
栖霞寺得名于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栖霞寺后多次易名,曾有“功德寺”、“徵君栖霞寺”、“妙因寺”、“普云寺”、“岩因崇报禅院”、“虎穴寺”等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敕书“栖霞寺”。
栖霞寺前有彩虹亭、白莲池,池形似半月,又称“月牙池”。池周新增汉白玉栏杆,与水相映成趣。寺门上横嵌“栖霞古寺”四个大字。
入寺门,即可见弥勒殿;过弥勒殿,是金碧辉煌的毗卢殿,重檐九脊,高大雄伟,殿内佛像制作精美,各有姿态。另外,寺中还有藏经楼、摄翠楼等建筑,以及千佛岩、舍利塔、大佛阁、明徵君碑等胜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大佛阁右侧。始立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文帝笃好佛教,他在取代北周统治之后,一变周武的灭佛政策,大力复兴佛教。文帝未登皇位之前,曾从天竺僧人手中得到佛舍利一包,即位后便先后三次令全国各州建舍利塔分置安放,共立塔110所。栖霞寺的舍利塔就是当时第一批建立的30座舍利塔之一。现塔是五代南唐时重修的。该塔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密檐式塔,全塔用大块的花岗岩分层雕砌而成,高约18米。塔基每边长5.13米。塔身第一层特别高,全部作八角柱形,正面双门紧闭,门上刻铜钉兽环,西面为普贤骑象图;正东、西北、西南和东北四面均雕刻天王像;四天王上又镌飞天之像,极为生动;其背面亦作户门。前后门两旁柱上,刻有《金刚经》四句偈。塔自第二层以上,上下檐间距离颇短,各面均作两圆拱龛,内刻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作缨络花绳。这座塔值得特别注意之处有二:其一是它的形制。栖霞寺舍利塔是目前所知江南地区年代最早的密檐式塔。其二是塔身上的精美雕刻。
舍利塔东面是闻名中外的千佛岩。岩壁前,镌刻着宋朝游九言书写的正楷大字“千佛岩栖霞山”。西壁的无量殿,是修建最早、最大的佛龛。龛正中坐的无量寿佛身高10.83米,连座高13.33米,分侍两侧的观音、大势至菩萨线条流畅,结体匀称。塑像衣褶作风颇似大同云冈石佛,但它的开凿却比云冈石窟早17年。千佛岩上的佛像,或一二尊一龛,或三五尊一窟,或十来尊一室,大至数丈,小仅尺许,共700余尊。“千佛岩”是极言其多的称号。
栖霞寺又是唐朝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所以在寺内的藏经楼院内专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文化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有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摄山栖霞寺明徵君碑》建于唐上元元年(674),碑文是唐高宗李治所作,通篇四六韵文,用十首铭词结束;由初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通篇行书,笔划丰润圆劲,其书法既师承了王羲之,又吸取了褚遂良等的笔法,自成一家。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行书碑刻之一。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相传为唐高宗李治亲题。
1982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栖霞寺开办中国佛学院栖霞分院,栖霞寺名声更振。1988年,栖霞寺舍利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州寒山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清新雅致,隐淡忧怨的小诗,使姑苏城外的一荒村小寺,成为天下闻名的胜地;其作者张继在唐代诗人中并非大诗人,以此一首小诗《枫桥夜泊》而名传千古。寺与诗名,成为姑苏景色韵味最浓处。
寒山寺位于苏州阊门外3公里多的枫桥镇,始建于6世纪上叶梁天监年间,相传7世纪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故此名为寒山寺。今寺东庑还有寒山、拾得的塑像。寺在明清两代迭遭火灾,屡经修复,现有殿堂为明末清初建筑。主要殿宇有大殿、藏经楼、碑廊等。寺外河流映带,石桥高耸;寺内曲栏回廊,绿树黄墙,深得佛禅二味。
寒山寺之引人向往,不在于殿堂佛像等有形之物,而在于“寒霜”、“乌啼”及“钟声”之无形。旧时诗人每咏寒山寺,多提钟或钟声,但意境差张继远矣。寺内原有明书画大家文征明书《枫桥夜泊》诗碑,因文字模糊不清,由晚清经学大师俞日重写了一块,为中外人士所珍视,拓本流传甚广。日本人来寒山寺,必带一张俞樾手迹拓片回去以作纪念。另外,1936年,苏州名画家吴湖帆与诗人张溥泉也写刻了一块《枫桥夜泊》诗碑,张溥泉大名叫张继。现代诗人张继写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又为寒山寺添一段佳话。诗以寺名,寺传钟声。
如今的寒山寺,钟声来自钟楼内的一口仿青铜乳头钟。此钟是1905年由日本十万友好人士捐资铸成。钟重5吨,高2.5米,钟上有“二龙戏珠”图,图上的两颗“明珠”为钟的撞击点。
1996年底,苏州市旅游局在安排除夕听钟声活动时,首推撞新年幸运钟,游客反应非常热烈。1998年开始,由各旅行社标价出售“新年幸运钟声撞钟权”:不论企业和个人,第一响是500元人民币,逢8是300元,其余都是200元。
108响除夕钟声,表示一年的终结,因为1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72个候(古时每五天为l候),合计为108下。按佛教教义,人生有108个烦恼,除夕听108响钟声,便可得以解脱烦恼,来年幸福安康。寒山寺除夕听钟声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项目。
(四)扬州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蜀冈山上,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以大明年号命名,故称“大明寺”。在150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大明寺屡经兴废,历尽沧桑。隋朝仁寿元年(601),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化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游江南,到扬州时,改赐“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大明寺周围古木葱茏,幽静深远。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刻,东为蒋衡山书“淮东第一观”,取自宋代词人秦观诗句“游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进山门为天王殿,迎门供奉着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出天王殿,走过一条花岗岩甬道,就到了大雄宝殿。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药师、弥陀三尊大佛;背面为南海观音,手持净瓶,站在鳌头上。两边是十八罗汉像。殿堂佛像全部重新装修,金光焕彩,法相庄严。大殿东南为平远楼,建于清雍正年间,同治时重修,共三层,构筑精致,有庭院竹石之胜,现为方丈室。平远楼北为晴空阁,现为鉴真事迹陈列室。
大明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鉴真纪念堂。鉴真东渡日本前曾为大明寺住持。从唐天宝元年(742)起,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至第六次东渡成功,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堂前有一碑亭,正面镌刻郭沫若手书的“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是阴刻的赵朴初撰书的长篇碑文。正殿由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设计,雄伟质朴、富丽堂皇。纪念堂四壁是彩绘,正中供奉着鉴真塑像,是仿日本国宝鉴真塑像而成,造像结跏而坐,合闭双目,神态安详。
纪念堂前的庭院中,有石灯笼一幢,是日本唐招提寺赠送的。
大雄宝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入门即是有名的平山堂。平山堂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连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修建造了“谷林堂”。谷林堂取自苏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后人又建有欧阳祠,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