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48115500000004

第4章 民俗风情篇(4)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难自制,容易生乱,所以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

中国酒精神的精髓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中国还是酒型最丰富、风格最多彩的国家。压榨酒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酒类,以色泽澄黄、滋味醇厚的绍兴老酒为代表,品种有加饭酒、香雪酒、花雕酒、状元红等多样。烧酒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酒类,分为以泸州老窖、五粮液、古井贡酒为代表的曲香型;以山西汾酒、陕西西凤酒为代表的清香型;以贵州茅台酒为代表的酱香型;以贵州董酒为代表的泥香型等。此外我国还拥有玫瑰红、味美思、金奖白兰地、中国红葡萄酒等各种采用传统无曲酿造法或吸收国外工艺技术酿造的果酒精品。

◆奇怪的婚俗

哭嫁

我国湖南省南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保留着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婚俗--哭嫁。姑娘出嫁前两天,在娘家人的陪同下走出闺房,来到定亲礼物前大哭一场,表示不忍心离开父母。这时寨子里的青年男女欢聚一堂,陪着姑娘“会歌堂”。“会歌堂”就是大家聚在一块儿,在乐器的伴奏下随编随唱,直到次日清晨。“会歌堂”后,姑娘回到家中吃在娘家的最后一顿饭。饭后,姑娘哭哭啼啼地来到父母面前哭嫁告别,然后来到祖宗厅里拜别祖宗,祈祷婚后幸福。然后,姑娘用自己织的手帕捂着脸,在陪嫁娘的陪伴下边哭边走向停在寨外的轿子。等到哭湿了第三条手帕,姑娘才在手提小火炉的中年妇女的劝导下进轿。瑶族人结婚要“哭”,可解释是“悲”,悲伤的是生身父母把自己养育长大,现在要分别了;也可解释是“喜”,喜的是和心上人结婚,幸福的新生活就要到来。

捆新人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是在新娘家里举行的。结婚的那天早上,新郎由亲戚和一群伙伴陪着骑马去新娘家。去的时候,带一只宰好的小山羊,在离新娘家不远的地方举行“叼”羊比赛。新娘家附近的年轻人也可以参加,最后由男方的一个小伙子把这只小山羊扔在新娘家门口,然后下马。这时,女方的亲友立即把身着礼服的新郎“捉拿归案”,捆绑于毡房外。过一会儿,新娘也被绑,而且和新郎拴在一起,互相看着对方,引起围观者的哄笑。这时,新郎的父亲只好向女方家的亲友们“苦苦哀求”,献上新郎用马驮来的烤全羊和其他礼物,一对新人才“获赦”。然后,女方请新郎和亲友们入毡房,开始举行婚礼仪式。

自由的阿注婚

在云南西北高原上的泸沽湖边,居住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这里十分偏僻,交通闭塞,原始气息十分浓厚,仍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阿注婚姻。阿注是纳西语,是“朋友”、“伴侣”的意思。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参加社交活动和结交阿注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在儿童满13岁时,女孩、男孩分别要举行“穿裙子”、“穿裤子”的仪式,标志着童年时代已结束,开始享有社交权利。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开始结交阿注了。摩梭人的社交和婚姻十分自由,不受外人干涉。只要男有情女有意,通过交换头帕、腰带、戒指等信物,就可以建立阿注关系,成为夫妻。这种婚姻关系很不稳定,结交的双方,关系好可继续往来,关系不好就分开,彼此再另找阿注。阿注婚姻所生的子女都属女方,由女方抚养,男子无抚养教育责任,父子之间不保持任何联系。男子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子女。因此,这种家庭都是按母亲的关系组成,财产也由母系继承。在这种家庭里没有祖父和父亲,只有外祖母、舅舅和姨母。有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解放以后,摩梭人的阿注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种古老的婚俗已有所改变。

锁媒人

普米族是我国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兰坪、丽江等地区。普米族传统婚礼中的“锁媒人”很有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上,女方的送亲队伍往新郎家走后,男方的媒人被女方家扣押下来,锁在一间房子里。房外有两位姑娘把守,而屋内一位女方的唱歌能手用各种歌词考媒人。如果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就开锁放人,媒人便能追赶送亲的队伍;如果媒人不能巧妙作答,唱输了,就得去向新娘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才能脱身。媒人走到村寨口,还要过一道难关--寨子里每家都背一坛酒在寨口守候,媒人必须要把每家的酒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喝得烂醉如泥,被抬着送回去。而机智的媒人一般是不会被灌醉的。

打女婿

打女婿,是西北地区部分回族中盛行的一种婚礼习俗。新婚那天,男方家包括新郎和一名年轻陪客在内,要来女方家娶亲。当新郎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早已聚集在一起的顽童(有些地区还有小伙子)用土块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这时只能躲避,不能还手。相传,这种规矩是唐朝时流传下来的,慢慢成了习俗。打女婿实际上是当地男女老幼表示对新郎的热情欢迎的一种方式。

◆各种葬俗

天葬

天葬是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葬前,将死者放在屋内角落处停一至数日,请喇嘛念经一次。葬时,尸体从窗口运出;如果在楼上,尸体用绳索吊下。天葬场是习惯形成的。专司天葬者将尸体用畜驮或背扛方式,运至天葬场。碎尸时,焚柏杖,烟缕升起,群鹰趋烟而至争相啄食。尸骨以食尽为吉祥,若有残余,送葬亲友则将其焚化。死者用过的器材和穿戴,归司天葬人所有。除藏族外,中国的部分裕固族和少数门巴族也行此种葬俗。

室内葬

室内葬主要流行于四川部分藏区。这种习俗,仅用于德高望重的老人。老人去世以后,先用水把身体擦洗干净,再把身体捆扎起来,在死者的五宫中塞满酥油、珠宝。然后将尸体放置于木柜或大罐中,周围塞上青稞壳、河沙或者盐巴。河沙和盐巴可以吸去尸体中的水份,然后用泥巴密封。之后请喇嘛念经、做法事来超度亡灵。超度完毕后,将尸体装入木柜或大罐之中,放置于室内的一角。等待若干年以后,再搬到野外去火化。将骨灰撤入江河或者埋入地下。

水葬

水葬是部分藏族、门巴族在建国前实行的葬法。西藏地区的藏族多数实行天葬,唯凶亡者和一些传染病亡者被贬用水葬。另一些地区的藏族因地处草原,缺乏燃料,除农奴主行火葬、天葬外,一般也行水葬。水葬有固定的场所,多设在江河急流之处。人死后,请喇嘛念经,由司水葬者或近亲,将尸体层层捆扎,背至水葬场,在其前胸绑一巨石沉水。死者生前的穿戴用物归司水葬者所得,其余财产半数交地方封建政权,半数交寺庙。由于治丧待客花费大,许多人因而负债累累,有些家庭甚至破产。

火葬

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因民族不同,火葬的仪式、方式各不相同。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土葬

土葬是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土葬有多种形式,如竖穴墓、大石墓、瓮棺葬、石板墓、洞室墓、木椁墓、船棺葬等。在四川、云南、甘肃的部分藏区,藏民们把土葬用于普通的群众。人死后,首先请喇嘛超度亡灵,然后挖好坑,将死者放入坑内埋掉,不用棺木、不修坟包,就在埋尸体的地方插上一玛尼旗,在此处放上刻有咒经的石板就可以了。

树葬

树墓亦称风葬,具体葬法颇多。有的在树杈上把树枝搭成鸟巢状或在几个树杈上搭放横木,将死者陈放其上;有的在树上建造窝棚状小屋,将死者置其内;有的将死者悬挂或捆于树上。中国东北、西南等地区曾有这种葬俗。树葬习俗的产生,同游牧经济有关,也与远古人类的“巢居”有关。

崖葬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的山区及湖南、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和台湾各岛屿。崖葬大体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将葬具放置在天然崖穴中;二是将葬具放入山崖层的罅隙里;三是在悬崖上凿孔钉木桩,搁置葬具;四是将葬具放置在开凿的山崖窟龛中。

◆数字的喜好和忌讳

1988年8月8日,香港、广州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店专等这一天开张营业,许多经济合同偏等这一天签订,情侣们也都将这一天选为结婚的日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8”在粤语中与“发”音近,而这一天有4个“8”连在一起,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这种“讨口彩”在近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数字。

对数字的喜好和忌讳,各国也都不一样。比如,日本和非洲大多数国家,把奇数看作吉祥和福星的数字,对偶数却不感兴趣;日本人忌讳“4”和“9”,因为它们在日语中的发音同“死”和“苦”谐音,因此日本有的旅馆房间号没有4、9这两个数,许多医院也不设4号、9号诊室及病房。42这个数字可以读成“死に(しに)”,意思是“死去”,因此,也尽量回避。中国人喜好“8”、“6”、“5”、“3”等,而欧美人普遍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这个数字是凶险的,不吉利的。

星期五的忌讳

由于“最后的晚餐”恰巧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认为星期五也不吉利。如果碰巧这一天是“13”号又是星期五的话,就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真的会惶惶不可终日,好像真有什么灾难要降临一样。

“3”的禁忌

有些西方人也忌讯“3”这个数字,特别是点烟的时候,不论你是用火柴还是用打火机给他们点烟,点到第三个人时,他们往往会面呈难色,有的人甚至会有礼貌地拒绝。他们之所以在点烟时忌“3”,说来有段小掌故。1899年,英国和荷兰为争夺南非殖民地而交战。当时还没有什么现代化武器,于是持步枪的狙击手大显威风。晚上,许多士兵往往因抽烟暴露目标而被对方击毙,而死者多为点第三根烟的人。因此,他们认为给朋友或给自己点第三根烟,是不吉利的事。所以,当你为人点烟时,在点了第二根烟后,要不嫌麻烦,把火熄灭后,再给第三个人点上。

“4”的忌讳

由于“4”与中文的“死”发音相近,所以在东方的一些国家,尤其是朝鲜,不少人把“4”视为预示厄运的数字。在南朝鲜,昔日的旅馆没有4层楼,门牌没有4号,几乎什么东西都不用“4”字。一些家庭生了第四个儿子或女儿,也被认为不吉利,孩子常常受到虐待。在南朝鲜军队中也不用“4”字,没有第四军、第四师、第四团、第四营、第四连、第四班,有第一、二、三、五海域而没有第四海域。他们认为,一个部队如果排列为第四,比如第四团,那么这个部队在战斗中必将失败。

虽然这些关于数字喜好和忌讳的习惯并没有科学的道理,但我们可以以科学地态度面对生活区中遇到的数字。但这毕竟是各国家和民族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因此了解各民族的禁忌,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熟悉对方的忌讳,可以消除我们到国外旅游、留学或是工作时带来的不便和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