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48115500000055

第55章 不朽艺术篇(6)

◆业余大使鲁本斯

鲁本斯是17世纪佛兰德斯(今比利时)最著名的油画家。他的一生颇富传奇色彩。他才艺出众,精力充沛,不仅领导着一个庞大的绘画工场为宫廷内外服务,还多次以外交官身分去国外完成重要使命。1629年5月,鲁本斯奉西班牙国王之命出使英国,此行的目的是巩固两国缔结的和平条约。英王查理一世在接见他之后,请他为英国作画。鲁本斯当即在伦敦白厅画了一幅以神话人物为寓意的《祝福和平》的杰作。据说,正当这位大使挥笔作画时,一名英国大臣问他:“尊贵的大使先生,您在业余时间经常以绘画自娱吗?”鲁本斯回答说:“不,绘画是我的专业,业余时间我才当大使玩玩儿。”这句“玩笑话”令大臣目瞪口呆。

其实,鲁本斯的这句“妙语”并非信口胡言,他的真正热情和巨大的才能还是在艺术方面。鲁本斯从小酷爱艺术,他先后拜几个画家为师学习绘画。1600年5月,他访问了罗马、佛罗伦萨、热那亚,并仔细研究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乔尔乔内等人的作品。丰富的艺术实践使鲁本斯的绘画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609年,鲁本斯成为南部荷兰的掌权者伊萨贝拉和阿尔伯特大公的宫廷画家。1610年,他创作了大型祭坛画《上十字架》,晚些时候,又创作了《下十字架》。对于表现这一悲恸的场面,画家表现出高超的技巧,使画面充满悲剧效果。

1615年左右,鲁本斯的作品逐渐出现了表现紧张和动感的人物场景。《吕西普斯女儿被劫》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这幅作品的题材取自希腊神话中众神之主宙斯的一对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两个女儿的神话故事。鲁本斯在作品中赞美了爱情、勇敢和年轻人的活力。在构图上,鲁本斯把4个人物组成一个具有强烈动势的构图。两匹骏马浓重的棕黑和青灰色与女子明亮的肌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妇女丰满的体态。向相反方向跃起的马、飘扬的斗篷,都加强了画面的动态感。

在长期的创作中,鲁本斯逐渐形成了一种适合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所喜爱的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豪华、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作于1639年的《美惠三女神》是画家另一幅代表作。

许多艺术家都用漂亮的裸体少女来表现这一形象。鲁本斯继承了这一传统,把这组人物形象作为理想的女性美来表现。不同的是,鲁本斯根据17世纪统治阶级的审美趣味,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女性美的典型。她们具有健康的身体,丰满的乳房和强烈的肉感。在鲁本斯的笔下,美惠三女神不再是传统的窈窕淑女,而是风韵犹存的少妇。这些女性所表现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

到17世纪20年代中期,鲁本斯作为外交官的活动频繁起来。他担负伊莎贝拉公主的委托,维护了佛兰德斯的利益,并且促成了西班牙和英国之间缔结了和约。1626年,他的前妻伊莎贝拉·布兰特逝世。4年后,53岁的鲁木斯与16岁的爱伦娜·富尔曼结婚。新的爱情生活使艺术家焕发了新的青春,鲁本斯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主题画和肖像画。《披皮大衣之女》是鲁本斯逝世前不久画的一幅肖像画。画家以对自己妻子强烈的爱恋之情,生动、细腻地表现了富尔曼的形象。画家通过披在肩上的皮大衣的深暗毛色,成功地衬托出她身体的美丽。这幅肖像成为他爱妻的永久纪念。

鲁本斯的创作是对世界艺术史的巨大贡献。他的画风对许多国家的画家都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促进了现实主义画派的确立。他的3000多幅油画和大量的素描也成为世界画坛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罗丹

夜深了,罗丹在他的工作室里刚刚完成巴尔扎克的雕像,独自在那里欣赏。他面前的巴尔扎克身穿一件长袍,双手在胸前叠合,表现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兴奋的罗丹迫不急待地叫醒一名学生,让他来评价自己的作品。这位学生怀着惊喜的心情欣赏着老师的杰作,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那双手上。“妙极了,老师!”这位学生叫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听到这样的赞美,罗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匆匆跑出工作室,又拖来另一个学生。“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双手,它们简直和活的一样。”学生用虔诚的口吻说道。罗丹的表情更加不自然了,他又叫来第三个学生。这个学生面对雕像,用同样尊敬的口气说:“老师,单凭您塑造的这双手,就可以使您名垂千古了。”此时的罗丹已经异常激动,他不安地在屋内走来走去,反复端详这尊雕像。突然,他抡起锤子,果断地砍掉了那双“举世无双的完美的手”。学生们对老师的举动惊呆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罗丹用平静的口气对他们说:“孩子们,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了。”沉思了一下,他又继续说道:“记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罗丹就是这样一位为艺术不断追求的人。

奥古斯特·罗丹于1840年11月12日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个小职员,母亲是个清洁工。还在小的时候,罗丹就表现出美术方面的才干。1854年,罗丹进入一所美术学校。在老师的鼓励下,小罗丹经常参观艺术博物馆并完美地掌握了绘画技能,并开始学习雕塑。1864年,罗丹师从于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里。他厌恶学院派冷酷的教条,他把他的艺术建立在对人体的研究和对人的内在活力和力量的表现上。这一年,他的第一件作品《被打坏鼻子的人》问世。1876年~1877年,他完成了雕塑《青铜时代》。这是一个裸体少年的形象。起初,这个塑像叫做《受伤的战士》,后来,罗丹将人物手上的梭镖取下并重新命名为《青铜时代》。这样的变化赋予作品以更为普遍的含义--唤醒人类的思想。罗丹高超的造型能力受到学院派的非难。他们诬蔑罗丹的这件作品是从真人身上翻制出来的,因此拒绝展出。经过作者一再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罗丹的知名度却因此得到提高。1880年,罗丹收到政府提出的装饰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主门的一宗定货,罗丹决定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搞一组《地狱之门》。这项巨大的工程一直到罗丹去世都尚未结束,许多原来准备作为浮雕放到大门上的构图都得到了独立的存在。《思想者》、《三个幽灵》、《亚当》、《夏娃》、《吻》等都是这一组雕塑中的传世佳作。在这些众多的人物中,罗丹表现了人类所特有的许多共同的思想和情感。

《思想者》是一座高186厘米的青铜雕像,因为他象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所以,首次展出时曾命名为《诗人》。罗丹死后,它被安置在罗丹的墓前。在这一作品中,罗丹运用人体两大块面的形体组合,使整个雕像缩成一团,让人感到他不仅是在用脑子思考,而且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条神经都处在紧张的思索之中。罗丹有意识地把支着下颌的右胳膊肘放在左膝上,形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扭转,钧在一起的脚趾深深地抠在台座上,使思考的运动从肩、背一直贯穿到脚尖,从而使他体现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们从这一艺术形象中可以产生丰富的想象,不断受到启迪与鼓舞。

罗丹死于1917年11月17日。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伟大的艺术事业,几乎到临死前,他还在紧张地工作。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的艺术成就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史册。

◆现代芭蕾之母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于1877年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父亲是诗人,母亲是家庭音乐教师。她的家住在海边,浩瀚的大海使邓肯养成一种坚强而豪放的性格。她在长大后回忆这段童年生活时,仍充满了留恋之情,她说:“我最初跳舞的观念就是起源于大海的波浪。”

天资聪颖的邓肯是靠自学成才的。在她以前,一提起舞蹈,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穿着带有硬撑的裙子和尖脚鞋的仙子和精灵。当时,已具有400年传统的芭蕾舞因僵化的程式和陈旧的内容已没有多少发展的余地,但它在社会中却有很深的影响。而这位美国姑娘却以激烈的态度反对传统芭蕾,反对一切束缚感情表达的陈规旧习,跳起了她自己发明的“自由舞蹈”。她不顾传统舞蹈对形式的要求,光着脚,只穿简单的希腊长袍或薄纱裙,在欧洲各地演出。她从古希腊的艺术宝库中吸取营养,从大自然中飘动的云彩、澎湃的海浪、摇曳的棕榈树、飞翔的小鸟中获得灵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使自己成为自然美的一部分。她认为伟大的音乐产生伟大的舞蹈。她率先选用严肃的古典音乐为自己的舞蹈伴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乐、华格纳的歌剧音乐,通过她的表演,都化为形象感人的舞蹈动作。她在《马赛曲》的伴奏下,赤裸着双肩,裹着一条红围巾,跳起了为自由而战的舞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匈牙利演出时,多瑙河在阳光下闪烁荡漾的景象使她获得了启示,她就临时让乐队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跳起即兴舞蹈。在这段舞蹈中,她用自己柔软的身体,表现了春天阳光下碧波流动的多瑙河和优美动人的两岸风光,表现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欢乐气氛。她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舞蹈动作之中,仿佛变成了多瑙河本身。这个舞蹈感染力很强,使全场观众激动地站立起来。邓肯在德国的演出,受到了更加强烈的欢迎。在慕尼黑演出之后,观剧的青年学生解下了她车上的马匹,拉着她的车在街上游行,簇拥着她欢呼、跳跃。邓肯的自由舞蹈在欧洲的知识界和艺术界造成了强烈的影响。

邓肯只凭着简单的舞蹈动作,却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她的舞蹈秘诀在哪里?邓肯说:“动作和舞蹈主要表现内心的需要与冲动。”她认为,如果舞蹈不是内心感情的迸发,那就毫无意义。她断然否定传统芭蕾的那种唯美主义和形式化的倾向。她相信只有自然和纯真才是艺术的真谛。她抛弃了传统的舞蹈动作、华丽的背景、漂亮的服装和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她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念,从古希腊神话和大自然中寻找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动态。她的舞蹈只使用一些十分简单和少量的走、跑、自然的跳跃以及头、臂和两手富有感情的动作。邓肯认为,这些动作就足以表达人类的感情,使自己达到满足和兴奋的状态。她的舞蹈理论,在当时褒贬不一,曾引起了强烈的争论。

在舞蹈史上,现代舞确实给舞蹈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邓肯创造了许多新的舞蹈语言和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从表现技巧看,它要求演员要有控制全身肌肉的能力,并通过肌肉的各种收缩与舒张,表达出各种内心细腻的情感。现代舞的许多动作不像其他舞蹈那样讲究圆润,它那直线和有棱角的动作常常可以激起人们的兴奋,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1920年,邓肯接受苏联的邀请,到莫斯科开办了一所舞蹈学校。在那里,她排演过《国际歌》并获得列宁的赞赏。但是,她回到美国后,却受到美国右翼报刊的攻击,最后还被剥夺了美国的公民资格。晚年,邓肯生活在巴黎,1927年9月14日因车祸不幸去世。虽然她在生前受到过这样或那样的毁誉,但是,她对现代舞所作出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舞蹈艺术奋斗终生的现代芭蕾之母--邓肯。

◆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是世界最著名的电视演员和导演之一,曾演过许多角色,拍摄过80多部影片,为世界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卓别林于1889年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喜剧演员家庭。在他出生后的第二年,父母便离婚了,他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卓别林8岁那年便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由于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在舞台上一点儿也不感到拘束。他学习母亲的演出技巧,模仿其他演员的动作,常常引起观众哄堂大笑。后来,他成为著名的卡尔诺剧团的一名演员,并走遍了整个英国。6年后,他的演技日臻成熟,成为一名受人欢迎的哑剧演员。

1910年,卓别林随剧团赴美国演出,获得很好的声誉。1913年他再次赴美,并与美国基斯通签订了合同,遂开始了电影生涯。他为自己设计了这样一个形象:头戴圆顶礼帽,身穿短上衣、肥裤子,脚登一双大头破皮鞋,手拿一条短而细的手杖,留着一小撮小胡子的夏尔洛先生。这个形象是一个被轻视、被损害的小人物。但他善良、机灵、幽默,又有很强的虚荣心。卓别林在影片中,通过这个小人物的一系列喜剧性遭遇,揭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丑恶的社会现象,对下层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影片《流浪者》中,他所塑造的哀婉情调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卓别林滑稽的外表和他天才的喜剧表演使他的演出大获成功,在一夜之间成为蜚声世界的大明星。接着,他又拍摄和主演了一系列喜剧影片《寻子遇仙记》、《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