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48115900000028

第28章 分食与合食

著名学者王力先生曾写有《劝菜》一文,对当今中国的宴席方式进行过深刻的讽刺。他说:“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节奏来。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人的津液。”

一般人也认为,中国传统的宴席方式就是这种共享一席的合食制。遇有喜庆,无不是以大宴宾朋来表示,其特征可用 “食前方丈 ”来概括。这种 “津液交流 ”的合食制虽然显得热烈隆重,但从卫生的角度来看并不妥当,所以,这种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合食传统,确实有必要改良。然而,这种传统在中国并不古老,存在的历史也就只有一千多年,在汉代以前,人们的饮食方式都是实行分食制。

分食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氏族社会里,人们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原则,这就是对财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当时,氏族内食物是公有的,食物煮熟以后,按人数平均分配,一人一份。这时住所中既没有厨房和饭厅,也没有饭桌,一个家族的男女老少,都围坐在火塘旁进餐。

据《史记 ·孟尝君列传》记,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对前来投奔他的数千食客,全部平等对待,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一样的食物。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侍从无意挡住了灯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与田文两样,怒火中烧,起身要离去,田文赶紧站起来,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证实当下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饭菜。侠士愧不可当,随即拔出剑自刎,以谢误会之罪。一个小小的误会致使侠士丢掉了性命。试想如果不是分食制,在家围在一张桌子上共食同一盘菜,怎么会怀疑有厚薄之别。这是战国时代实行分餐制的最好例证。

据《陈书 ·徐孝克传》记,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陈宣帝宴饮时不曾动过一次筷子,没吃一点东西,可摆在他面前的肴馔却不知怎么少了。原来,徐孝克将食物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去孝敬老母了。皇帝知悉后非常感动,下令以后御宴摆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用不着偷偷摸摸的了。这个事例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人们共餐时还是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为什么在商周乃至汉唐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都盛行分食制呢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不仅与远古社会平均分食的传统饮食方式的影响有关,而且,也由于这一历史时期能导致它发生变化的外部条件也不成熟,因为合食制的形成,是与新家具的出现有关的。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高椅大桌的合食已较常见。据家具史专家们研究,古代中国家具发展到唐末五代之际,在品种和类型上已基本齐全,包括高足的桌椅等。家具的稳步发展,保证了饮食方式的恒定性。分食制是中国早已有之的,以为分食制是外国的观念是不对的。我们现在要大力倡导分餐制。分餐制的推行受到习惯势力的挑战,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合食制在客观上是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比如一道道大菜完整地上席,色香味俱佳,如果分得七零八碎,影响了成品的完整性。分食与合食对菜肴的要求会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也没有什么要紧的,丢失一些传统的东西,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创制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