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4813600000026

第26章 4宦海沉浮,时势英雄的未知之路

第一篇第五章4宦海沉浮,时势英雄的未知之路

唐朝因为唐太宗李世民主张广开言路,所以多出谏臣,而其中集大成者非魏征莫属。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魏征对人情世故了然于心,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之所以昏暗无光便是因为君王身边没有良臣辅佐。

何谓“良臣”,魏征曾在一次对李世民提出希望可以让自己做一名良臣,但不是一名忠臣时解释过:“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魏征基于这样的目标,努力向良臣发展,而他口中的忠臣,则是长孙无忌一生为官的写照。

和出身卑微的魏征不同,长孙无忌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他虽有谋略但并不算出类拔萃,比起魏征的智谋要略逊一筹,但是长孙无忌为人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眼光好。

早在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之前,他就看出了李世民是一个成大事的,便做主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便是日后的长孙皇后。因为和李世民在君臣的份上又多了一层亲情关系,所以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比对其他大臣更是多了一份亲切。

比起长孙无忌的仕途坦荡,曾投身瓦岗寨的魏征却是一波三折,在追随李密投靠李渊之后,他一直在太子李建成手下效力,早看出李世民雄才大略的他一直劝说李建成要及早除掉李世民,不然会后患无穷,可惜李建成终没能听取魏征之言,而导致了玄武门之变,在这之后,李世民质问魏征当初为何要挑拨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时,魏征却是一脸平静的说,“如果太子早听我之言,只怕今日之事就不会发生了。”

在其位便要谋其职,魏征是懂得这个最简单的道理,虽然李建成不成气候,但是他却不会因此而有怠慢之心,正是看中了魏征这一点,李世民既往不咎,将魏征留在了身边。而魏征也就此开始了他的良臣之路,对李世民多方劝谏,几次惹的李世民勃然大怒要将他斩首,他都毫无惧色,在魏征的铁面铮铮下藏着那最初也是最终的决心,他要改变这个世界,没有人可以阻拦的住,让百姓苍生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为这个庞大国家统治者的李世民首当其冲成为了他要改造的对象。李世民每每被魏征弄的焦头烂额,怒不可遏时,长孙皇后总会为魏征求情,按下李世民的怒火。

和自己妹妹一样,长孙无忌也是非常明白事理的一个人,只是他的是非观念全是围绕着过于传统的道德标准,因为他是皇后的亲哥哥,所以李世民要对他委以重任的时候,他总是要谦让再三,在长孙无忌看来这是会留以话柄的,只要本本份份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够了,何必招惹太多是非呢?但是你不惹是非,是非自是找到你。在高宗继位后,作为国舅的长孙无忌对这位外甥的生活事无巨细的管理着,在他看来这是在尽本分而已,无需置疑。这本无错,但就在长孙无忌即将功德圆满时,他犯下了一个重大错误而导致一生功誉毁于一旦。

问题出在高宗废后的问题上,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长孙无忌偏偏要插上一脚,在他看来,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则天是于理不合,且不说武则天身份卑微,单就她是先皇的妃子的这一身份就无法服众,在长孙无忌看来唐高宗是自己力保才登上皇位的,他不会对自己的意见置若罔闻的,但是他没有想到早已被武则天抓在掌心里的高宗会毫不犹豫的给他带上谋反的帽子将他发配边疆,而后不久,这位老人就在苦寒之地喝下武则天赐给他的毒酒而亡。

长孙无忌到死都想不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会一败涂地到如斯地步,其实很简单,关于帝王家的家务事还是少管微妙,一如魏征,当初在唐太宗对立太子之事游移不定的时候,曾征求过他的意见,但魏征一改平日知无不言的风格,反而让唐太宗自己拿主意。因为魏征知道这个意见不论出的好与坏,一旦他开了口就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魏征是聪明的,尽管他常常口出直言惹的李世民恨不得将他杀之而后快,但在关键的事情上他从不多嘴。魏征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从来不越位。而长孙无忌正是因为和李家扯上了亲戚关系,所以他堂而皇之的以长辈的身份管教唐高宗李治,可是他虽然是李治的舅舅,但李治却是堂堂天子,在那个以天为最大的王权社会里,李治自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忍受长孙无忌对他的不断干涉。所以,长孙无忌的不得善终也是必然的结果。

纵观两朝宰相,魏征在贞观十六年(642)时,病逝家中,期间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可谓一生无憾,千古流芳,而长孙无忌历经两朝,最终落得发配边疆,家破人亡,他认为自己是死于武则天之手,其实究其深层原因,他是死于对于皇权的挑衅,在君是君,臣是臣的社会里,长孙无忌明显是过界太多了。

作为忠臣,长孙无忌当之无愧,但是他尽忠近似于迂,魏征和他最大的不同便是善于分辨清楚时局,同样是治世重臣,偏偏走向了道路的不同的尽头,虽然之后在上元元年,高宗一时醒悟,为长孙无忌平了反,恢复了他生前的官爵,但世事尽迁,已经于事无补了,其实生亦何欢,死亦何哀,只是长孙无忌遭诬陷而死,死的实在太过不值。如果早学魏征抽身事外,也不必落得如此结局。

麻辣说史

魏征和唐太宗的关系和管仲与齐桓公的关系有点像。管仲曾差一点致齐桓公于死地,魏征也向他的上司谏言先除掉他的竞争对手李世民。同样,他俩都因为才华出众,不仅没有引来杀身之祸,反而被当初的敌人重要,并帮其成就伟业。长孙无忌就比较惨了,在古代,君臣之礼要远远高于亲戚之礼。长孙无忌错就错在他混淆了这两种关系的界限。一句话,在有皇帝的年代里,长辈每每需要给晚辈磕头下跪,即使不厚道,但没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