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4815400000045

第45章 一心为民谋福利——吴金印

第四十四章一心为民谋福利——吴金印

【模范档案】

吴金印,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中共党员。1942年出生。2002年9月任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唐庄镇党委书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无上荣誉】

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高尚人生】

人民致富的带路人

吴金印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走上乡镇主要领导岗位,当了36年的乡镇党委书记,始终安心乡镇工作。在卫辉市狮豹头公社工作十多年间,他在群众家住了7年,在治水工地住了8年,带领群众打通6个山洞,筑起85道大坝,建起25座水库和蓄水池,架起8座公路大桥,营造良田2400亩,植树20多万株,使一穷二白的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

1987年,调任唐庄乡党委书记,他带领群众建起了万亩林果园、万亩蔬菜田,兴办了无氧铜杆厂、电工厂、水泥厂等企业,使唐庄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08年,唐庄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6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0元。

40多年来,吴金印主动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树立起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他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

“老百姓养一头猪,一年能挣几百元,养一只鸡,一年能攒一罐鸡蛋。咱们当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的粮食,花的是人民的税收,如果不替人民办事,还不如一头猪、一只鸡!”这是吴金印的名言。

以身作则的实干家

吴金印凡事以身作则。修桥筑路时,他跟小伙子比着干;开沟造田时,他和民工们一同吃住在工地;建蔬菜温室大棚时,他搬砖运泥。凤翅山开发时,指挥部的20多名机关干部全部吃住在工地,吴金印也和大家一样,将铺盖卷搬到工地,白天他和大家一起劳动,夜里就在四面透风的陋室中住宿。

毕竟年龄不饶人,不服输的吴金印开始面临疾病的伤痛。2001年12月,他突感下腹疼痛,便血。体力不支的他不动声色地把镇班子成员召集在一起:“我到北京跑招商的事,你们在家把工作安排好。”下午4时,他离开唐庄镇,次日凌晨2时乘火车赶到北京,并以最快的速度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肾摘除手术。术后3天他就要求出院。出院后的第一天,他就忍着伤痛出现在凤翅山的工地上。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是最好的领导方式。他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大家觉得,吴书记都那么大年纪了,劲头还那么大,自己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做好。

大山为他作证

吴金印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年他刚到唐庄时,唐庄老百姓生活很苦,吃的是野菜,住的是土窑洞。有些群众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不得已外迁。外迁前到坟地,给祖先的坟头烧把纸,回来把家里所有东西往车上一装,走的时候全村老百姓都出来送他们,一家人都哭,全村人也哭。

这个场景深深地刺痛了他,每次想起,他都满含热泪。他说:“我们农村领导干部,吃的粮是农民种的,拿的工资也是靠农民交的税。在工作上要是不给群众办事,不带领农民致富,对不起人民啊。”为了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停止过奉献的脚步。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后沟村57岁的村民张希温写了一篇名为《十唱吴书记》的唱词,表达爱戴吴金印的质朴情怀,吴金印不让唱。狮豹头、唐庄的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给撤了。羊湾村的群众怕他再撤碑,就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大山为他作证,他的名字早已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精神传递】

吴金印是一个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的人。他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时刻关心群众疾苦,为民、爱民,和群众心连心,成为民众的主心骨和奔向致富道路的带头人;他一身正气,带头实干,为民众做出榜样;他办实事,讲真话,真诚待人,成为民众最信任的人;他淡泊名利,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展示了一个强者的风范。从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只有一心为民,才能万众一心。他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任何一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实践他的精神,并在这一精神推动下,带领人民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