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科普故事精华·科学探索故事卷
48244100000013

第13章 太空篇(12)

耀斑之谜

在明亮的太阳光球之上就是美丽的色球层。太阳色球层中活动最剧烈的是“耀斑”,也叫做“色球爆发”。用望远镜观察时可以发现,在光球层黑子附近会突然出现局部增高现象,并在瞬间亮度和面积迅速增大,然后再慢慢消失,人们一般将增亮面积超过了3亿平方公里的称作“耀斑”,把小于3亿平方公里的称作“亚耀斑”。

耀斑在爆发时要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大耀斑可在十几分钟内就释放出1到10万亿亿尔格的能量,这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的氢弹爆炸。如果发生在地球上,差不多每个人都要承受两颗氢弹的打击,可见它的威力足可以毁灭整个地球。

色球层的耀斑会产生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V射线辐射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它们到达地球后,将会对地球产生强烈的影响。例如,它们扰乱了地球的磁场,引起磁爆;对于在宇宙航行的人和其他生物也有生命危险,并且还使飞船中的仪表受到损坏;特别是强烈的辐射破坏了地球电离层,致使短波通讯中断。

耀斑带来的灾害使人们对耀斑的研究极为重视,并希望能对它进行预报。

耀斑是怎么产生的呢?人们一般认为,耀斑的能量来自磁场,这是一个巨大的强磁场区域的突然瓦解。但是诱发磁场迅速瓦解的原因,以及它为什么能够释放出那么多的辐射,人们还没有作出科学的解释。

黑洞的秘密

关于黑洞的预言是法国着名数学家拉普拉斯于1789年提出的,他认为有一种天体,能够吸引所有物质,包括光线在内,看上去像一个黑漆漆的洞,也就是黑洞。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公布之后,黑洞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利用广义相对论对黑洞进行了新的研究,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也对黑洞进行研究,并肯定它的存在。

1965年,人们观测到一束来自白天鹅星座的X射线,科学家称它为“天鹅座X-1”,它是一个明亮的蓝色星体,它还有一颗看不见的伴星。科学家根据“天鹅座”发射出来的强射线,找到了编号为HDE226868的星体,它就是X射线的射线源。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星体,质量为太阳的30倍,它围绕另一颗星高速运转。后经研究认为,X射线不是从HDE226868上发射的,这颗伴星质量是太阳的5至8倍,但看不到它的位置,这是黑洞发源地的可能性非常大。

关于黑洞的形成原因,有人认为是由于恒星在其晚年,因燃料被消耗完,便在自身引力下开始坍缩。如果坍缩星体的质量超过太阳的3倍,那么,其坍缩的产物就成为黑洞。还有人认为当超新星爆发时,一部分坍毁的恒星便会变成黑洞。也有人认为,在宇宙发生大爆炸时,其产生的巨大力量把一些物质挤压得非常紧密,形成了“原生黑洞”。

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真正找到黑洞,但基本上肯定了它的存在。

白洞的秘密

20世纪60年代,当黑洞的热潮还未退去之时,有人又提出白洞的预言,于是又多了一个关于白洞的谜。

黑洞是一个无底洞,不管什么物质一旦掉进去都别想再出来,只进不出。白洞恰恰相反,它允许内部的超高密物质离开它的边界,进入广阔的太空,却不允许任何物质进入它的边界之内,是只出不进。白洞像个无穷无尽的源泉,不断向外界喷射物质,即向外界发出辐射,抛出最终能够构成气体和恒星的物质。

白洞的提出是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的产物,例如,60年代人们发现的类星体体积特别小,但亮度却特别高,人们猜测其中可能就存在白洞。

白洞源源不断往外喷发的物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人认为,它来自黑洞。甚至有人提出一种假设,即白洞与黑洞是相通的,二者之间有一条通道,正是这条通道把黑洞吸积的物质运到白洞喷发出去。进入黑洞的物质没有完全被黑洞消化,而是以“热辐射”的方式稳定地向外发射粒子,即“自发蒸发”。英国的天体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具有一定的温度,其数值与黑洞的质量成反比。自发蒸发使黑洞质量减少,温度升高,又反过来促使自发蒸发加剧。由于这样地正反促进,使黑洞的蒸发越来越强烈,最后便以反收缩方式猛烈爆发,形成了不断向外喷射物质的白洞。黑洞把宇宙中的物质吞食,白洞又把物质还给宇宙,这是一个多么和谐、平衡的宇宙啊!

对于白洞的存在与否,与黑洞一样,只是一种假想,必须在找到了确切的证据之后,才可以给它下一个正确的定论。

陨石坑之谜

流星在坠落时,与大气发生摩擦烧成灰烬。其中有的没有完全烧毁,成为陨石坠落到地球上。

1891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巴林佳发现了一个直径为1280米、深180米的坑穴,坑周围有一圈高出地面40多米的土层,人们叫它“恶魔之坑”。经过学者们考证得知,这个“陨石坑”是一个重达22000多吨的陨石以58000公里的时速撞击地球形成的。然而奇怪的是这个陨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坑和坑边几块陨石碎片便消失了。有人估计陨石就落在坑下几百米的地方,可是从来没有人挖出它来加以证明。

一般说来,陨石坠落时呼啸而下,如果在夜间,会把四周照得亮如白昼。陨石坠落后会撞出一个大坑。但在1908年,地处西伯利亚内地通古斯河流的支流恰贝河上游,突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使方圆2000公里内的树木全都倒下,一部分还被烧成了木炭。据推测,大爆炸是因一颗巨大的陨石坠落而造成的。可是,“通古斯陨石”既不像其他陨石那样划下,坠落后又没有留下踪影,直到今天,也没有找到陨石坠落时形成的陨石坑。因而“通古斯陨石”的真面目至今无人知晓。

陨石雨的未解之谜

1969年2月8日,在墨西哥阿仑德一带,下了一场规模不小的陨石雨,降落范围估计在260平方公里左右。已收集到2000公斤以上的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约110公斤,科学家通过对陨石的化学成分分析,发现里面含有钙、钡、钕三种稀有元素。这三种无素按照目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原理,是很难形成的。陨石里为什么会有这三种元素呢?

于是有人联想到太阳伴星问题。在天文学上,人们习惯把较亮的那颗星叫主星,较暗的一颗叫伴星,人们把这样成双成对的星星称为双星,相对于双星的是单星,此外,还有聚星。在银河系里,双星、聚星占多数,单星很少,太阳就是其中的一颗。

根据阿仑德陨石雨,天文学家们曾做过这样的推测,大约在50亿年以前,太阳系还是一团气体和尘埃,离它很近的一颗恒星不知什么原因发生了大爆炸,把许多物质抛向了天空,其中就有钙、钡、钕三种极为稀少的元素。其中一部分被抛入太阳星云,使太阳星云猛烈收缩,其核心部分形成了太阳,周边部分成了行星。阿仑德陨石可能就是50亿年前爆炸的那颗恒星抛入空间的物质。太阳的这颗伴星与太阳的距离将比地球轨道远1000倍,约1500亿公里。那么科学家为什么没有找到这颗伴星呢?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一颗太暗的中子星,也可能是一个黑洞,所以人们很少见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