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大事男人必悟的秘密心机
48257600000029

第29章 适度伪装,保护自己以防他人骗(4)

如果上司是个非常精明的人,他会进一步设想,你王泉在我面前讲你同事的坏话,你肯定会在其他人面前讲你同事的坏话,你甚至还会在其他人面前讲我的坏话。因此,对你这种人也不可信任,至少要留两手。

上面的这件事,使用谎言,能使三方面都能得到好处;而讲实话,却让每个人都受到损害。

可见谎言在人际关系中也有其特殊的作用。

人性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弱点的,完美的人只有在童话或神话中才存在。现代生活中的人都是些凡夫俗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都常常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任何人在一起,都难免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一下别人。议论的过程中,稍不留神就会把自己的一些情绪带出来。这些发自个人情绪的评价并不见得是客观公正的。如果人们在彼此交往中又把这些情绪话东传西传,到最后,这些飞短流长一定会让大家的感情都受到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紧张,每个人都生活得特别疲惫。

因此,在职场上与人交往,适当地用一些小小的谎言,可以使人际关系更融洽,更亲近一些。

正如上面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对上司说实话是火上加油,促使上司与刘佳的紧张关系更加紧张,而如果不说实话,撒一点小小的谎。假设他这样对上司说:“刘佳的人挺好的,他从没有在我们面前说过什么闲话。相反,他倒是挺佩服你的魄力的。至于最近有点不开心,他说可能是在某些事情上闹了点小误会,他说你会很好地处理的。你放心,刘佳是不会说什么的。”

这样一来,不仅上司的怒气会马上消下来,他也会立刻反躬自省,认真地考虑对待同事的问题。一场本来可能导致两人大动肝火,甚至让上司难堪、同事失业的争端就此化干戈为玉帛了。而且,即使有一天上司发现王泉讲的不是实话,他也不会怪罪王泉,他会认为王泉为人厚道、心地善良,会处理事情,根本想不到什么说谎了。

我们生活中还有一句俗话,叫做“会做媳妇的两头瞒,不会做媳妇的两头传”,说的也是同一道理。男人要想成大事,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不能以太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说一些假话,应付应付,什么都会过去的。

所以,面对一些事情,我们不一定非讲实话,因为实话有些时候对人、对己、对事无益。既然真话会伤害别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说真话?其实,制造一些谎言,只要对人对己有利,为何不说呢?

这里我们就说说“以诈取诚”的三种表现方式:

(1)以虚掩实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善意的谎言去掩盖真实。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和“实”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求职。在表现你的优势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善意的谎言就是表现方式之一。

一位中文系硕士为了能在外贸部门谋得一份职业,说自己是外语系毕业的硕士生。当然,他的外语水平的确不错,他过五关,斩六将,得到了这份工作。他是外语系毕业是虚,中文系毕业才是实,可他的外语水平很高,又是实。如果他告诉主考人说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实话,那么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尽管他的水平出类拔萃,恐怕连第一关也过不了。但不管怎么说竞争还是凭实力的,为了让你的实力被人承认和欣赏,是可以用“以诈取诚”这一手段的。

(2)以实掩虚

有时需要用部分真实来掩盖谎言,使说出去的谎言能够掩盖虚假之处,给人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

比如,身材矮小的人易给人一种真实感,因为身材矮小是对方当场就能看到的事实,这是一种真实,通常容易使别人产生错觉,觉得他所说的话也是真实的。有一个小个子年轻人就喜欢说:“我们矮人不说大话”。实际上他是用身体矮小的真实掩盖说话中的虚假之处。

(3)虚实相间

我们常听有人抱怨别人或自己的朋友说,不知他说的话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说话时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相间,真假各半的。有些真话不必太在意,有些假话也不必追究,弄清楚主要的和次要的,把握住大局,事业才能稳步发展。如今,心直口快,不善伪装自己的男人已经很难成大事了。适当地说几句漂亮的谎言是男人有“心机”的表现,对其成大事有益而无害。韬光养晦,登上总统宝座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正成大事的男人是不会锋芒毕露的,他们的“心机”在于暂时隐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一方面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博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领导者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也从来没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于纳赛尔的话,他也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也是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过来,与纳赛尔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想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是,三年之后,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大小等理由,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萨米·谢里夫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之间谁都互不相让。后来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的宝座。

当萨达特继任总统的职位以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异己,把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者降职,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他又进行了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等。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而成为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正是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隐其锋芒,韬光养晦,后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表现了非凡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