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双方都不要着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收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朋友之间或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年节佳辰,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达彼此间的一番情谊则是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感情的物化。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贵重,又会使接受礼物的人有受贿之赚,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谢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着无用,便徒生许多烦恼,就像老百姓说的“花钱找病”,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办好事。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有“心机”的男人要懂送礼的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只要能送到点子上,小礼物也能办大事。
4.善意的马屁是最昂贵的礼物
善意的马屁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成大事的催化剂,男人若能善送“马屁”之礼,就会得到更贵的回报。
何谓“拍马屁”?现代辞典的解释是:指对别人谄媚奉承。其实,认真考证起来,这个解释并非“拍马屁”的原意。据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拍马屁”一词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地区。牧民们非常喜欢马,并将马视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常以得良马为无上荣耀,故蒙古人有“人不出名马出名”之谚。所以,每当称赞自己的良马好时,习惯上总是拍拍马的屁股,对别人的好马也常常拍拍马的屁股加以称赞:“好马!好马!”只有欣赏赞叹之意,本无谄媚奉承之嫌。可后来,有的人为了迎合别人,不管别人的马是好是坏,也总是拍拍马屁股说好。由此,相沿既久,才使“拍马屁”演化成含有谄媚奉承之意的俗语。
由此可见,“拍马屁”的原意就是赞美别人,并无褒贬之分。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地位、利益及道德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同是赞美别人,就出现了善意、恶意、无意之别。
善意的“拍马屁”,值得提倡。我们经常看到,马戏团的动物非常驯服,表演起节目的机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但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细节,就是只要被驯的动物做完一个动作,驯兽师就立即拍拍他,给他点吃的。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除了物质需求以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希望自己能得到社会上的承认。为了获得赞赏和承认,人们竭尽全力,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还未利用的潜能,这种能力在指责之下就萎缩,在激励之下会发挥。所以,美国社会活动家戴尔·卡耐基建议:“赞扬哪怕是每一个最微小的进步,都应真诚地表示满意,慷慨地给予赞赏。”这种赞扬,说俗点就是“拍马屁”。近些年来,学术界已有人把“拍马屁”做为人际交往、商务公关的技巧加以研究,有的还编著成书,对此,应加以鉴别,分清真善美与假丑恶,去伪存真,学习好的公关艺术。
无意的“拍马屁”应该允许。为了说得好听一些、含蓄一些,在某种容易激动的或敏感的情况下,使人们容易接受,所以近似恭维的说法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而频繁地使用着。一是敬体语,即有关对方的事物都要使用带有恭敬意思的敬称,例如“您”、“贵府”、“令尊”等。而对有关自己的事物则要使用有点谦虚意思的话语,例如“寒舍”、“家母”、“内助”等;二是委婉语,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里谈到,有家富贵人家给孩子做满月时请了几个客人。大家瞧了瞧孩子,有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当官的。”博得大家一番称赞。另一个客人接过说:“这孩子将来是要发财的。”收回了一番恭维。还有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受到大家一番合力痛打。说当官发财的,“许谎”,受到礼遇;说要死的,“必然”,却倒了大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有趋利避害的倾向,人际语言交流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于是就形成了近似恭维的礼貌。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一定的形式、程式和措辞等,人人都必须遵循,否则,就为社会所不容。
只有那些恶意的“拍马屁”,才是社会所不齿的。冯梦龙的《广笑府》中有一则“颂屁”:一士死见冥王,王忽撒一屁,士即拱揖进辞曰:“仕维大王,高耸尊臂,洪宣宝屁,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香之气。”王大喜,命牛头卒引去别殿,赐以御宴。至途中,士顾牛头卒谓曰:“看汝两角弯弯,好似天边半月,双目炯炯,深如海外之星。”卒亦甚喜,扯士衣曰:“大王御宴尚早,先在家吃,下回再去。”
民间也有一例,似乎比这则更深刻:财主外出,身后随一家丁。中途,财主忽放一屁,家丁用鼻一嗅,赞曰:“这屁比兰花还香!”财主听了放声大哭,家丁惊问何故。财主道:“听人说,放屁不臭,离死不远了!”家丁急忙把手捞了一把,放在鼻尖边嗅边道:“现在已慢慢地臭起来了!”
这类人之所以厚颜无耻拍别人马屁,既不是为了温情,也不是出于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一副笑脸。《马雅可夫斯基选集》,有一段对“拍马屁的东西”的描绘,堪称一绝:“舐你的脚,舐你的手,舐你的下部,舐你的腰——如同狗崽子/舐/母狗。舌头!六尺长,拖出去/赶上僧长。真是/精力无穷/难以想像……于是他扶摇直上。”形象地揭露了这类马屁精的丑恶嘴脸的罪恶目的。
对这等人,成大事的男人该警惕。马屁作为一件无形的礼物,与其它有形的礼物有很大区别,有“心机”的男人善于把握以防得不偿失。
5.赠礼要恰到好处
赠礼运用的好可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赠礼运用的差,不仅伤人而且还让人瞧不起,给人感觉想用贿赂去笼络人。贿赂是犯罪,但赠礼却是增加友谊。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这就要费些心机。
提到赠礼,可能会使人想到贿赂。其实普通人送他人礼品,是进行社会活动理所当然的手段之一,不过有些公司或人却严定“拒绝赠礼”的规矩。当然,致赠他人礼物,并非仅仅是表达内心谢意的一种目的。站在赠送者和接受者的立场来看,赠与收两方,还自然意味着弱者和强者的身份。赠礼如何才能恰到好处,需要成大事的男人花点“心机”去把握。
有人认为表示感谢对方的方式,最简单的就是招待宴饮。
“怎么样?晚上我请你喝一杯。”像这样的邀约,对方爽快地应允的人很多,但是赠送礼物就不这么简单了。
“我实在不能接受你的礼物!”一定很多人会如此拒绝吧!如此表示的人,是用心谨慎,不愿划分强者、弱者关系的人士。但是应用巧妙的方式,或视相互间交情的深浅而欣然接受的,也大有人在。
“真是太谢谢你,何必这么客气呢?”尽管表白“不愿受礼”,但只要赠送方式高明的话,再清高的人也会欣然接受。
吃饭、喝酒的方式,吃喝过后,当然就云消雾散了。但是致赠礼物却有“残留”的作用存在,可加强我们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不过,送礼的态度要极其自然,换句话说,绝不可让对方误会我们送赠礼物是想达成某一目的手段。否则,原本是想表达内心的感谢,结果反被对方瞧不起,或者导致被对方敬而远之的不良后果,那就枉费一番心血了。
一个小小的礼物能虏获一颗心,男人欲成大事就不能省掉这一程序。
6.“礼”到天下任我行
让成大事的男人最感头痛的事莫过于繁琐的应酬了,越多的应酬带来的是越多的烦恼。尤其是一些应酬不去不行,去了又实在是浪费,所以,这就需要你面对应酬要有“心机”,尽量化繁为简,做到两全其美。
的确,男人需要应酬的事太多了——朋友过生日、同事升迁之喜、上司升官、某人发了一笔小财(拿了稿费或得了奖金或中了彩票)、老同学聚会,以及没有什么理由,纯粹就是“随便聚聚’、“聊聊”。别人请你,你也不好意思不回请。又有那么一些人,特别热衷于此类活动,隔三差五就要向你发出邀请:“怎么样,去撮一顿?”你拒绝,显然不赏他脸;答应下来,心里又不情愿。你的心情就这样被应酬搅得乱糟糟……
成大事的男人厌烦应酬,一是觉得它只是无端地浪费我们的时间,像鲁迅所说,这“无异于图财害命”;二是它繁文缛节太多,应酬一次就大累一次,因此一听到“应酬”,一些男人就条件反射产生烦恼。
所以,许多成大事的男人常常逃避应酬。法国大作家雨果有一回正在赶写一部小说,可是许多客人来找他,一聊就没完没了,而且还邀他参加宴会、舞会。雨果对此很苦恼,可又不好意思拒绝。于是他想了一个谢客法:他把自己的半边头发和胡子剪去,为闭门写作找到了充分理由。以后有人一邀请他去参加舞会什么的,见到他这般模样,啼笑皆非,只得扫兴而去。等到雨果的头发、胡子长起来了,他的大作也成功了。
像雨果这样拒绝应酬,当然是可以的。如果你确实有自己重要的事情要做,或者你生来就是个喜欢清静厌烦应酬的人,你当然可以对应酬说“不”。你也无需为此而心怀歉疚。时间长了,周围的人了解你,一般就不会轻易来打忧你了。
但如果不是这样,我们也无须像避瘟疫一样躲避应酬。毕竟你要应酬的是你的亲朋、同事、上司、业务关系人,你总回避应酬,对你的生活和事业不见得有利。亲情、友情是珍贵的,你愿意做一个六亲不认的孤家寡人吗?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才干只占百分之十,而百分之九十是靠处理好人际关系。应酬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完全排斥既不明智也不大可能。就说雨果,在头发胡子都长起来后(作品也完成了),也会步入社交圈的。他如果永远离群索居,也不会写出《悲惨世界》这样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巨作的。
既然生活少不了应酬,成大事更少不了应酬,那我们就要“勇敢”地面对它。与其不情愿地硬着头皮应酬,不如轻松地看待它,化被动为主动,尽量让它变成一次有情趣的欢乐的聚会或有意义的晤谈。
古代传媒业极不发达,文人经常举行酒会、茶会、宴请,尤其唐代最盛。他们在席上应答酬酢,相互传抄,用这种办法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出去。像李白、杜甫漫游天下间,或边塞、或都城、或风景名胜。文人雅士,惺惺相惜,其中当然有应景之作,但也不乏传诵佳品。不过这种应酬方式倒也很起作用,让他们名满天下。
很多人都读过《红楼梦》,其中《红楼梦》里就写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宴会、聚餐,使我们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其中对饮馔、器具、酒令、服饰等的描写,也成为今天相关专家颇感兴趣的研究资料。当然这都是纯粹的应酬,与上面所写的文人雅土的应酬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