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为了“看戏”而有点动气。
平常我和女儿看电影已有默契,我是不看港产片的,只看西洋片,所以如果她有想看的港产电影,大多会约同学去看,这个做法行之已久,一直相安无事。
我女儿今年已经十八岁了,她的同学亦开始会看西洋片了,有一次我看到一部想看的电影,便约女儿去看,她却说已经和朋友看了,我唯有再选另一部,岂知她又看过了,于是最近我学乖了,每到有一些我想看的西洋片上映时,我总是先约好女儿:“这部我们一起看呀,我约定你了。”女儿多数时间会响应:“好吧。”但其实到了约定的日子,最终的决定权还是落在了她同学的手上,要看她们会不会在我们约好的日子以前,约她去看同一部戏。
说我因此有点“动气”,又太言过其实了,我只是有点无奈:我知道女儿已经成年,终有一天会离巢远去,而这个日子正逐步接近了,但我知道,这是每个年届中年的父亲必经的阶段。
关心子女要趁早
有人说,家是男人的王国,但在现代社会,这句话已经未必合用了。实际上,家是女人的王国,男人只是这个王国中的一名小臣子,一切都得听命于女皇,但“会做人”的女人,仍会在外人面前扮作王国中的一名小顺民,回到家中才会来个角色大逆转。
我们男人一旦到了中年,除了会感到自己的身体机能衰退外,也会开始担心自己的智能亦随之衰退。在外面大风大雨的世界中,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在这个需要再次寻求自我肯定的阶段,我们会转移阵线至家中,但家中的女皇执政已久,江山稳固,我们唯一可以“管辖”的地盘就只剩下我们的子女了。
如果我们一直和子女保持亲密的关系还好,但最麻烦的是,我们男人一向都将教育子女的大部分责任交给太太。有调查报告显示,女士每晚用六个小时陪伴子女,男士则为三个小时,而父母一起陪子女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做功课;报告又指出,大部分男士下班回家后都不会和子女一起做功课,反而是独自打游戏、看电视、上网,总之就是自得其乐。就像影星成龙,他的儿子房祖名说,有一次成龙心血来潮地去接他放学,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出来,原来他不知道儿子已升入初中了,可他还在小学的校门外等。必须得承认,我们大部分男人在照顾孩子一事上,大多是依赖太太的,有时甚至表现得有点“没心肝”。
好了,“参与度”一向极低的爸爸,却因为要应付自己的中年危机,突然“关心”起子女来,为人子女者,的确会感到非常“恐怖”。
我有一个朋友,买了一整套War Game(战争模拟)装束,说要与十多岁的儿子培养共同嗜好,可想而知,做儿子的若带着爸爸出席朋友间的War Game聚会,将会是多么“无聊”,幸好玩War Game时大家都带上头套,才不至于让他显得太过“鹤立鸡群”。
儿女还小的时候最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却选择自己寻乐;人到中年,也是子女的青春期,在他们最想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世界的时候,我们却不识趣地硬要凑过来,这完全是错误的人生摆位。
对于养儿育女,我自己在思想上也经历过几个阶段,最初的时候,我就像大部分的父母一样,认为子女是自己生的,就将很多期望放在她的身上,虽然我不会规定她将来做什么,但总希望她能青出于蓝,至少也不能比我差。
但是我错了。
尊重子女的兴趣
后来我渐渐体会到,女儿虽是我所生,但她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尊重她是一个独立个体的时候,就会明白她也有自己要走的路;我认为是好的,对她来说不一定就是好的。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十岁时就考取了钢琴八级的水平,正当其他家长非常艳羡之时,那个儿子却立即将钢琴砸破,并愤恨地说:“考到八级了,你以后别再逼我练琴了。”还有一个朋友,在考取律师资质以后用相框镶起了那张证书,并将它送给一直想让他做律师的父母,然后专心地去追寻他画画的理想。
所谓“好”,就是我要顺应女儿的性格和天赋,并加以栽培,这和种盆栽的道理一样;有些品种在猛烈的阳光照射下会愈长愈茂盛,而有些室内植物却比女人更怕晒,阳光太多只会加速死亡,揠苗助长的反面教材,大家其实都听过不少。
及至后来,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对我的女儿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MP3、NDS、手机、数码相机等物质的供应,甚或是举家欧洲游等都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一张十优证书,或者认为语言天才、阅读天才、运动天才、音乐神童的称誉最重要,而是好的品格,如正直、智慧、爱心等这些良好的品格,才可以陪伴她一生,也让她受用一生。
要“陪伴”青春期的子女,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War Game装备,我们只需要在他们旁边守候,当他们困惑时,我们不是要替他们选择,而是应该铺陈出各个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再让他们自己去做决定。
美国的很多家庭,孩子一到了十八岁就会硬让他们独立,“赶”他们离开家,要他们独自去生活,我个人很反对这个观念,因为这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幸好中国人没有这个观念。我的女儿今年刚好也满十八岁了,生日前,我和太太问她想怎样庆祝,谁知她已在生日当天约了同学,其后整整的一个“生日周”,她也没时间“应酬”我们两老,早就将我们“赶”出她的圈子了。
除非女儿在我的心目中毫无地位,否则我这样被“赶走”,心里总不是味儿。但我们必须得接受,子女和我们共同去做的事情会愈来愈少,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听听他们谈理想,点燃他们的梦想,继而用自己的人际网络为他们铺桥搭路,让他们跌碰少一点,弯路少一点,而不是将自己达不成的梦想,甚至是空想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只能通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带出一些道理来,说出一些看法,而不是做一锤定音的价值批判。
我由从前“买票”和女儿看电影,变成现在替她“扑票”,让她去看森美剧场,而且是没有我的份的,甚至一个堂堂大男人,不惜厚着脸皮去替她问谢安琪要签名,一切的一切,都只为能博皇帝女一笑。
我真正对她的祝福,就是我会不间断地为她祷告,我知道我是看不到她的下半生了,我只祈求上帝能赐予她一个疼爱她的男人,陪伴她走完余下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