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成就好孩子
48281600000033

第33章 习惯养成篇(4)

1.为孩子预先准备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这是促使孩子喜欢吃饭的第一法宝。孩子的饭菜,除了口感及营养的考虑外,“色”的应用是相当重要的,大人最好在给孩子准备食物时,将食物“布置化”。比如可以做出彩色饭,用胡萝卜、绿色蔬菜、番茄等搅成泥后拌饭,就可做成橙色饭、绿色饭及红色饭。大人还可以将饭做出造型,比如以小碗盛饭后,将碗中的饭倒置于餐盘上,并插上一株小绿花菜,做成小山丘的形状。

这些都可以刺激孩子的胃口,让他们爱上吃饭,也觉得吃饭有挑战性和趣味。

2.鼓励孩子独立就餐

年幼的孩子情绪情感都不稳定,而且依赖性很强。如果大人经常给孩子喂饭,这种依赖心理就会加剧。一旦大人不喂饭,孩子就会拒绝用餐。因此,大人应该从一开始就经常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独自吃饭。给孩子穿上防污的喂饭服,交给他小勺子和碗,让他自己吃。每当孩子吃上一口,大人就应该真心地表扬,而且可以叫其他的家庭成员,一起表扬。这样,孩子的成就感就会得到满足,即使大人想代劳,他也不再愿意。

3.有耐心地支持孩子自己吃饭

孩子刚学习吃饭时,难免会弄得汤汁四溅,饭粒到处都是,那是因为他动作的协调性还比较差。这时,很多大人往往过于急躁,缺乏耐心,一把抢过孩子手中的勺子,甚至对孩子大声训斥。这样做看似省了不少麻烦,其实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探索精神,会使他产生一种受挫感,甚至有可能形成自卑心理。还有一些大人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所以追着孩子喂,长此以往,只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永远无法独立。事实上,孩子学习吃饭的过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过程。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吃饱之后,通常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即使孩子暂时没有把饭顺利吃完,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他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所以,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大人应当耐心地支持孩子自己吃。

4.以少量的食物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大人要注意,一次给予孩子的食物量不要太多,也是食物准备的要点之一,因为容易吃完会增加孩子吃饭的成就感,所以,建议大人以多次“给予”

的方式,并加上言语的鼓励,例如:“哇!爸爸才吃两碗,可是你吃了三碗耶!

你好棒哦!”这种夸奖可以让孩子产生成就感,然后喜欢上吃饭。

5.给孩子准备一份喜欢的餐具

这份餐具可以增加孩子对吃饭的好感。如果能带孩子亲自去选购餐具,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由于目前市面上的种类非常多,所以在儿童餐具的选择上,还是以“平底宽口”为佳。现在还有一种带吸盘的碗,可以吸附在桌子上,不容易被孩子推翻,比较适合孩子自己学吃饭。还有一些餐盒是可以保温的。如果孩子需要,大人也可以考虑购买。前面已经讲过,孩子独立吃饭时是绝对不可能保持“整洁美观”的,大人应事先做好相应的准备,比如,吃饭用的围巾、餐垫,以及用于孩子洒饭的清洁工具,都是非常重要的。

6.提前几分钟提醒孩子开饭了

大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正在认真做一件事时,如果突然被打断,会感觉非常不悦。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游戏或者看动画片,你却强制他中断游戏而立刻吃饭,孩子对吃饭这件事很容易产生反感。因此大人应该在开饭前10分钟就提醒孩子“再有10分钟就开饭啦!”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或者告诉孩子“把动画片看到一半就要吃饭了,剩下的吃完饭再看”。

当孩子对吃饭这件事有了准备之后,再让他们练习吃饭,就不会乱成一团了。

7.不要强迫孩子吃饭

如果孩子实在不想吃,大人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大人可以先把饭菜撤下去,等孩子饿了,有了迫切想吃的欲望时,告诉他,就餐时间已经过了,只有等下一顿饭了。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会形成“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的意识,自然就会按时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因为大人必须要狠下心,而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挨饿而给他一些零食吃,那会导致孩子更不想吃饭。

纪律性的培养

对孩子来说,纪律性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它必须通过教育者的不断而有技巧地灌输和强调,最终使孩子通过探索而自觉形成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大人能对孩子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就一定能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1.为孩子选择正确的方式释放能量

有些孩子十分好动,他们充沛的精力使许多纪律问题产生。尤其是当他们的活动受限时,往往采取的是大人所不认同的破坏性的方式。孩子总是需要跑、跳、爬、蹦等运动的,有的大人觉得孩子吵闹或者担心孩子的安全,常常通过制订各种纪律禁止孩子的身体活动,其实这样的纪律反而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紧张,严重的爆发方式表现为逆反和攻击。因此,大人应安排一个合适的环境,使孩子的身体能量得到释放。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因此,建议大人经常陪伴孩子到户外进行活动,尤其是男孩子,更需要这样的户外活动。不要让孩子因为无法释放能量而违反纪律。

2.树立纪律的权威性

大人不能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无限制地纵容。过度的溺爱只会害了孩子,这一点无须多说。但是大人也不应该动不动就对孩子非打则骂,最有教育意义的方法是大人应该以一种和蔼但坚定的成年人形象来对待违反纪律的孩子。

孩子的逻辑思维并不清晰,大人绝不能跟他争辩、啰嗦,也不能陷入关于限制是否公平的讨论中,也不必就限制给孩子反复解释。“纪律就是这样”六个字就足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干脆果断的回答可以树立纪律的权威性,让孩子对纪律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孩子往往能够在再次面对同样状况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3.让孩子慢慢进入守纪的状态

大人不要指望孩子一下子就变得绝对守纪。就像学习新的知识一样,守纪律也是在最开始的时候阻力最大,而一旦冲破了最初的阻力便相对容易很多。你会发现刚刚给孩子制订纪律规则时,他会常常不经意地触犯。但是如果经过了一段时间,孩子犯规的概率就会慢慢变小。所以大人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来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强化纪律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言教”和“身教”并重,而不能仅仅让孩子遵守纪律,自己却不遵守。大人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应有的自觉性,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学会约束自己的言行。

4.给孩子亲切的关怀

不要让纪律将孩子变成一个铁人。大人在督促孩子守纪时,也要主动照顾孩子的身体,陪孩子一起活动、游戏等,让孩子从中确认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也感受到父母的威信和地位,对父母的要求也更容易自觉地去执行。

5.大人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有科学性

大人不要想当然地给孩子提出一些需要遵守的规则,大人在制订纪律时既要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也要考虑到孩子的体力状况、健康状况及精神需要;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恰如其分。比如,可以要求他们按时睡觉、起床、吃饭,自己学会穿脱衣、鞋,使用餐具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他们守秩序、守纪律的自觉性。

6.大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

如果大人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很可能会出现一方批评孩子一方却维护孩子的情况。这样,反而使纪律达不到预期的约束效果。因此,大人首先要对孩子的要求一致,并且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有时孩子会任性,大人对孩子不能迁就,该坚持的就要坚持。将慈爱与严厉相结合,使孩子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有了习惯孩子就能乐意执行大人的要求,听从大人的安排了。相反,如果大人一时心软迁就放任孩子,孩子会敏感地发现这一点,就会以此为武器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渐渐地就成为孩子不愿接受约束的行为基础,从而影响整个教育效果。因此,大人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尤其故意违反规定的行为,一定要及时予以制止,不要纵容。

7.纪律也需要不断修改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及心理能力的提高,大人应不断修改对孩子原有行为规范的要求,不断鼓励和赞赏孩子渐趋养成的各种正确的生活行为习惯,并不断扩大孩子的生活内容,拓宽其活动范围,这样更有利于纪律性的进一步发展。

适当设障碍培养孩子的耐心

孩子往往会因为一时的愿望无法实现而失去耐心。在日常生活中,挫折教育其实也是非常有用的。适当地设置障碍,让孩子被迫去增加耐心,其实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好处。

1.只给孩子数量适中的玩具

也许大人给孩子买了许多玩具,但是玩具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都知道玩具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孩子玩玩具能够获得身心等多方面的发展,但如果孩子眼前的玩具很多,只会造成他的视觉混乱,他往往会在玩一件玩具的时候又被另一件玩具所吸引,于是玩到一半便扔下去玩另一件。这其实就是因为玩具太多不便于他确认自己喜欢的目标,让他对每个玩具都没有足够的玩下去的耐心。因此,大人不能光买玩具,还要学会适当地将一些玩具收起来,不要全部放在孩子的面前。大人可以把玩具适当分类,有些玩具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这样孩子会更有耐心地玩眼前的玩具,而再拿出以前的玩具也有新鲜感了。

2.走迷宫

如果有条件能够走走真正的迷宫最好,有些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设施。如果没有,大人也可以将目光投向书店里丰富的迷宫游艺书。小一些的孩子,大人应该和他们一起做;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就要求他们独立地而且有始有终地完成。迷宫其实就是人为设置的障碍,虽然只是一种游戏,但是它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的习惯。而且迷宫要求孩子手、眼协调,大人在平日的休息活动中可以多带孩子一起玩玩走迷宫的游戏,从简单的有趣的游戏开始,然后再增加难度,孩子的耐心也会随之发展。

3.训练孩子安静地坐着

首先我们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如果大人简单认为训练孩子安静地坐很长时间就是培养他的耐心,这是错误的且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一动不动地坐上一段时间,大人可以利用一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耐心。比如前面提到的“熊与木头人”的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孩子一动不动的耐心的方式。或者,大人可以安排一些写写画画的工作,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写、画。当然,喜欢写写画画是幼儿家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而且孩子一开始可能非常喜欢,但过一段时间兴趣就会减退,没有耐心画下去了。此时的大人更需要训练孩子的耐心和注意力。比如给孩子布置一个写画的任务,让他做完以后才能做他感兴趣的事。如果他能坚持下去,就给他一个小奖励(如一张小贴画)以及一些抚慰(比如亲亲他,抱抱他)。

而且当这种情况稳定以后,大人应该在下一次适当延长时间,以逐渐改善孩子缺乏耐心的状况。

4.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可以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孩子必须耐心等待的活动,以此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比如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把孩子集中在一间屋内,在他们每人面前放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谁能坚持不吃这块糖,就能再获得一块糖。结果有的孩子能耐心地等到限定的时间,而有的孩子却迫不及待地把面前的糖吃掉了。在以后的追踪调查中,心理学家发现,那些耐心等待获得第二块糖的孩子,通常更能适应环境,也更具有冒险性、自信心和独立性;相反,那些等不及吃糖的孩子则在压力下容易退缩,对挑战也无法面对。这就要求大人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不要马上给予满足,最好让孩子通过某种努力才能得到,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比一般孩子更能抵御周围刺激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