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的蛰伏是为了更有力的崛起——明哲保身
成语诠释
【来源】《诗经·大雅·烝民》。
【解释】明哲:聪明有智慧。原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善于趋安避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以保全自身。现多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成语掌故】
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陕西西安南)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酿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做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词解人生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没有人赞同“苟延残喘”“苟且偷生”,但人们却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如果面对的是大是大非,邪恶对正义的挑战,我们当然可以选择舍生取义,但如果面对的只是些细节问题,我们何必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轻易地将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呢?
正所谓有人就有一切。其他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地创造或恢复,但唯独人的生命是失去了便不会再有第二次的。以一种明智但却不损害别人的方式,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义务,所以,请务必要珍爱生命。
只有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说出逆耳的忠言——从善如流成语诠释
【来源】(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解释】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意见);如流:像流水一样。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
【成语掌故】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获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往救郑,栾书的军队刚到郑国境内,就遇上了楚军。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撤兵,便去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力量弱小的蔡国见晋国来犯,连忙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战,但蔡国来求救,很明显地,此战已经避无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自己所属的军队前去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军攻打前来援救的楚军,栾书同意了。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说,楚军本来已经退回去了,现在又折回来,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千万不可大意。此战如果我们获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楚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一定会令人感到耻辱。权衡利弊,这一战还是不打的好,我们不如收兵回国。
栾书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便下令准备撤军回国。但军中仍然有很多人都想与楚军决一胜负,又听说栾书决定撤兵,就跟他说:“其实贤人与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身为主帅,辅佐您的有十一个人,其中只有三个人不主张开战,说明想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个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就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两年之后,栾书率兵攻占了蔡国,接着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后,建议栾书暂时先不要攻打楚国,而应该去侵袭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正确合理,便去攻打沈国,最后取得了胜利。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便称赞他:“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
词解人生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坚信不疑的格言。大凡能够建功立业,称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们对于敢于直言相劝,排除国家隐患的忠臣良将极为尊重。贤明的君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继而成就一番伟业。与此相反,拒绝不同意见,骄横专断的君主,到头来必定落个国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
商纣王拒绝贤臣良将的进谏,从而造成灭顶之灾;周厉王不听穆公的直言劝谏,最终招致丧国之痛;项羽刚愎自用,最后落了一个自剔乌江……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我们不像那些君王一样,要对大多数人的命运负责,但起码我们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不要轻易堵上耳朵,用心倾听“善”的声音吧!
眼界决定境界——大方之家
成语诠释
【来源】(战国)庄周《庄子·秋水》。
【解释】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成语掌故】
每到秋天的时候,众多大川里的水都会按照时令汇聚到黄河里来,黄河顿时显得特别壮观,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一片汪洋,连对岸的牛马都看不见了。
这时,黄河的河神沾沾自喜,以为把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聚集到自己这里来了,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北海边,向东一望,只见白浪滔天,根本看不见大海的尽头。这时,河神才改变了先前得意洋洋的神态,对着北海之神慨叹道:“俗话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才知道我先前的自以为是和骄傲自大实在是不应该,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我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被那些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耻笑!”
词解人生
“高度决定视野”,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词,它将一个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的观点,用一种更为简洁和概括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站得高,看得远”,表达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处在低处时,你所看到的只是那个“无知山谷”里仅有的风景;当你站在高山之上时,放眼望去,你所看到便会是更迷人的景致。不要认为自己眼睛看到的便是全部,在这个广袤的宇宙中,我们目所能及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那些成为大方之家的人,他们的视野永远是向着远处的,不会满足于眼前的一点一滴。别再待在深井之中夸耀自己头顶的天空,也别再居于一隅自负学富五车,保持前进的步伐,永攀高峰,才有机会成为“大方之家”。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脚踏实地
成语诠释
【来源】(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第18卷。
【解释】双脚在地面上踏稳,踏踏实实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实、认真,作风质朴,不虚浮,不投机取巧。
【成语掌故】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司马光自幼便聪明机警,且胆识过人,深得周围人喜爱。有一次,司马光与几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失足掉进了水缸中。其他的几个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吓得哭了。唯独司马光临危不乱,举起旁边的石头,便向缸砸去,缸一下就被打破了,水“哗”的一声流了出来,那个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学苦读的司马光不到二十岁便考中了进士。宋仁宗在位时,他已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马光开始着手撰写编年体史书——《通志》。他花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书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兴,将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写作《资治通鉴》的十九年中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这一治学风格。对于这一点,不仅司马光的朋友钦佩不已,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深为叹服。
邵雍是与司马光同时代的一位学者。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为官,曾多次拒绝朝廷的任命。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周易》,并写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皇级经世》。邵雍与司马光交往甚密,他们时常在一起品评朝政、切磋学问。在洛阳时,司马光、邵雍、文彦博、吕公著等元老经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观察,特别对面相学有相当的研究,便纷纷向他请教,请他说一说自己的为人。邵雍对文彦博说:“你面相好,是一个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气的人。”司马光听了兴趣也来了,便问道:“先生,我是一个怎样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说:“你是个脚踏实地的人啊!”司马光听了,不禁感叹:“知我者,唯邵雍也!”
词解人生
时代在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用再为旅行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而烦恼,因为飞机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把人们送往目的地;人们可以不用再为找不到书而焦虑,因为电脑把所有的书都收录其中……但这个世界的规律却没变,吃东西时,还是得一口一口吃;睡觉时,还是得够八个小时才会清醒;学习时,还是得一点一点地去看;工作时,还是得一步一步地去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还是脚踏实地地做事为好,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