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城与乡:宁夏二元结构变迁研究
48446300000012

第12章 宁夏科学发展报告(5)

输入替代的真实含义是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创业,鼓励发达地区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其产业进行空间转移是发展规律,宁夏应该鼓励产品的本地化生产。当然,地区之间没有海关等壁垒,对弱势产业的保护有限,宁夏的企业必须瞄准区外大市场。输入替代也并非就是要发展小而全、大而全经济,而是对宁夏产品竞争力的全面培育。

(三)两个产业升级:高耗能工业和高耗水农业

1.高耗能工业

宁夏高耗能工业主要涉及铁合金、电石、电解铝、碳化硅等产品的生产。高耗能工业是宁夏的主导产业之一。然而,高耗能工业是电力紧张的重要原因,它的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一半以上;高耗能工业的污染也曾使石嘴山成了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05年,国家先取消了铁合金等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加之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提高其准入门槛以及近年来生产成本上涨、各地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上马高耗能企业致使市场高耗能产品供大于求,造成宁夏高耗能产品价格也随之下跌,利润空间缩小。近年来,宁夏已经对高耗能工业进行了整顿,高耗能工业以后不再作为宁夏的主导产业加以鼓励,而应采取措施淘汰一批规模小、效益差、污染重、工艺落后的高耗能企业;采取优惠政策改造一批高耗能骨干企业,支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产品的深加工程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高耗能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宁夏应该发展新型工业化,加快高耗能工业的改造和提升。

2.水稻种植业

宁夏是在全国有一定品质优势的水稻传统种植地区,曾经以所产大米是贡米而骄傲。宁夏水稻曾以高产而闻名全国,1998年宁夏稻谷单位面积产量高达9458.6公斤/公顷,居全国第一,比全国平均单产高48.6%。2003年出台的《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中,宁夏优质麦稻作为六大区域性特色产品之一被列入灵武、青铜峡优质大米产业带进行种植。但受到黄河用水额度减少的影响,宁夏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到46.7千公顷。虽然宁夏曾经提出重振大米雄风,宁夏大米还是越来越多地受到东北大米等品种的市场挑战,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均有所减少。近年来宁夏水稻总产量虽然呈现出螺旋式增长的态势,但2010年也仅为7亿公斤,还是未达到2006年7.66亿公斤的水平。

水稻是宁夏引黄灌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第一大耗水作物。按传统的深水淹灌方法,全育期用水定额将近1200立方米/亩,是小麦用水量的3~4倍。对此,宁夏一是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和规范化旱育稀植技术,二是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要大力推广水稻控制灌溉、小畦灌、膜上灌、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灌溉的发展。宁夏水稻种植业还需要发展,但面积要适当稳定,要提高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平,发展节水型农业。

(四)两个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强调节水型社会与节能型社会并重

(1)把建设节水型社会进行到底。《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已经开始实施,其重点是农业节水问题,但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政府等建设相对滞后。应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通过节水设施来降耗,通过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来贯彻落实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政策要求。集团消费要带头厉行节约,要形成节约资源有功、铺张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要根据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需要逐步压缩农业用水定额。

(2)将建设节能型社会提高到新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对宁夏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宁夏受水资源的制约已经开始建设节水型社会,但节能降耗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是节能与节水并重,宁夏应该提出建设节能型社会的战略。

(3)把宁东基地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宁夏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既是主要能源又是主要污染源,实现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是宁夏主要的能源发展方向。应该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的示范区,注意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能力,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银川市的重化工企业也应该逐步向宁东基地集中,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宁东基地的能源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银川市的整体城市形象。

(4)继续实施科教兴宁战略,提高宁夏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宁夏产品能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宁夏企业在建设项目初期,其装机容量、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就比周边地区逊色一筹。宁夏的重大建设项目要力争在投资时就能达到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要培育新技术和创新队伍,保持在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技术优势。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改变宁夏高等教育重文轻理特别是忽视工科的倾向。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与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基本公共服务这个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础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近年来,宁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城市面貌变化显著,而农村相对落后,城乡差别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应该增加对农村初等教育的转移支付,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大病救助制度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2)宁夏引黄灌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宁夏引黄灌区是全国知名的商品农业基地,具有良好的灌溉系统和较高的生产能力。但宁夏农业规模太小,不可能通过农业实现小康。宁夏灌区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要争取率先在全国与发达地区一起实现农业现代化,要重点发展节水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高效型农业。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畜牧业和流通业在西北的影响力,保持水产业在西北的领先地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3)劳务输出与生态移民,加快山区生态平衡。宁夏南部山区是限制开发地区,其发展首先要考虑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这里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有限,大规模工业建设又受到水资源限制。南部山区要因地制宜优先发展特色产业,实行“少生快富”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出生率,应该加强生态移民工作,政府要加大对输出人员的技术培训,积极发展劳务经济。

(4)加强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已经总体上进入了以工带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以城乡统筹的思想来协调城乡关系。目前,我们在体制上还存在形成城乡差别的诸多因素,“市管县”体制存在市级侵占县乡利益的机制。近年来,一些城市大力举债高标准地建设城市,而日益凋敝的农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甚至产生农村部分人仇富仇城的现象。城市与农村应该是统筹发展规划,统筹资源和资金使用,而不是各行其是,各搞一套体系。我国农村仍然聚集着大部分人口,他们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必须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五)突出伊斯兰特色:寻求向西开放的突破

宁夏的对外开放始终是以向东开放为主、向西开放为辅的格局,即宁夏的主要贸易对象和外资来源是发达国家而不是伊斯兰等欠发达国家。宁夏出口发达国家的产品主要是铝锭、硅铁、碳化硅、焦炭、活性炭、电石、轮胎、无毛绒、双氰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各类机械设备、氧化铝、天然橡胶、钽铌钒矿砂和钽废料等。宁夏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以重工业产品、半成品和原料为主。目前,宁夏对中东地区的出口达1716万美元,主要是轮胎、钽制品、石墨制品、服装与箱包、增炭剂等,没有清真食品与民族用品等,而从中东地区进口额仅为7万美元,与中亚、西亚的经济贸易也很少。

宁夏“向西开放”的思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被提出,但至今收获甚微,宁夏的伊斯兰优势并未带来打开中东市场的金钥匙。相反,沿海发达地区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却蒸蒸日上,但“向西开放”至今仍然诱人遐想。寻求“向西开放”的突破,是个需要勇气与智慧的决策。目前我国与中东地区和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虽然较弱,但充满商机。首先,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是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必须倚重的主要外来油源。中国正在加强与中东和中亚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与贸易。其次,中东地区是一个有2亿多人口的商品和劳务大市场,宁夏在与中东的劳务技术经济合作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再次,中东地区资金富集,对外投资前景广阔。最后,有欧亚大陆桥的运输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伊斯兰极端主义在中亚的渗透,中东与中亚政局的动荡,“向西开放”既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

1.弘扬伊斯兰创业文化精神和回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淡化文化的宗教色彩

宁夏是全国最主要的回族聚居地,回族具有重商传统,具有鼓励创业的精神。应该培育回族文化中勇于开拓创业的精神和气质,克服重经书、重经验,轻文化教育、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习惯,培养和壮大回族企业家队伍。

2.开辟宁夏—沿海—中东线路,借沿海地区的人才和港口优势加强同中东的贸易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国内外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拥有人才、资金、港口等优势。宁夏发展中东贸易,一方面应该借助江浙闽等地的力量,一方面应该培育宁夏及周边地区以回族为主的力量,开辟宁夏—沿海—中东商贸线路,可以与沿海地区合作,在宁夏或沿海建厂。自治区政府应该从官方角度加强同伊斯兰国家的交往,组织在伊斯兰国家举办宁夏商品展览会、投资洽谈会、旅游项目推介会等;也可以在宁夏举办伊斯兰国家文化、商品、旅游展览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及其宁夏分会应该积极通过朝觐等机会加大对宁夏的宣传,开展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组织工作。宁夏招商局、商务厅应该专门成立对伊斯兰国家的投资与贸易促进和管理组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3.开辟宁夏—新疆—中亚线路,将边贸线从新疆内推到宁夏来与中亚、中东地区的边境贸易是目前新疆旅游与购物的热点之一,中亚和中东的手工艺品和生活用品很受国内游客的欢迎。新疆路途遥远,且有“疆独”等不安定因素,如果能够将边贸点内推至宁夏,将会极大地满足国内游客对阿拉伯国家特色商品的购买需求,也会形成宁夏旅游的一大特色项目。所以,应该开辟宁夏—新疆—中东和中亚的旅游、商贸和运输线路。

4.大力发展伊斯兰文化产业:大学、翻译、旅游与出版目前,宁夏的阿语人才走俏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说明伊斯兰国家对中国商品和贸易的需求旺盛。伊朗等国家也正在积极寻求与中国及宁夏等地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建议先在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开设阿语(波斯语)系,逐步在宁夏伊斯兰经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伊斯兰大学,主要以培养阿语翻译、经贸人才和伊斯兰国家留学生为主。同时,成立宁夏伊斯兰文化出版社,面向全国和世界,把伊斯兰文化的翻译、出版、交流做成一个大产业。在宁夏社会科学院成立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和中国回族经济研究中心,恢复并增加中东伊斯兰教研究所力量,强化对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及回族经济和中东中亚经济、市场、文化、政治、社会、宗教的研究。

5.强化宁夏城市的伊斯兰特色

宁夏城市建设缺乏地方特色,应该强化宁夏城市建设的伊斯兰特色,学习伊斯兰建筑风格,形成城市统一的风格与韵味。宁夏的旅游资源相对单调,缺乏常变常新的旅游项目,交通相对不便。游客是游遍全国后最后才来宁夏看一看,来一次就没有来第二次的兴趣,常客主要是周边地区。应该强化城市建筑的伊斯兰风格,并且加大与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宁夏参观旅游。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

[2]《陈建国、马启智同志在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宁夏党办通报》,2005年第96期。

[3]段庆林:《外向发展是宁夏经济增长的唯一出路》,《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4]段庆林:《宁夏科学发展研究:“十五”总结与“十一五”建议》,载《宁夏科学发展研究》论文集内部稿,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