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37

第37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

(1)神经症。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这是一组神经障碍中等程度的心理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强迫症。这一组病症的共同特点是:由于欲求的不满足所产生的情绪紧张导致大脑皮层功能发生暂时的、可逆性的紊乱,但没有发生器质性病变。生活和工作虽然都能自理,内心却处于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却又无力自拔。

(2)人格异常。人格异常的特点在于:个体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行为模式超越常规,而且总是一贯地、长期地不能融入社会正常生活之中。

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不合时宜,情绪不稳定,无羞耻感,常把一切责任归罪于他人和环境;缺乏道德情感,干了坏事心里一点儿也不觉得难过、内疚;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其行为特点也很突出,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度偏低,不真诚,不坦率,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常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四、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人的自身心理规律来认识,结合大学生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群体。他们是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具有远大的理想,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生活经历上有着很大的相似点:即同样挤过了高考的独木桥,才成为大学里的一员,而且大多数原来是自己集体的佼佼者。但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人格特性,造就了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特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

心理健康要兼顾内外两个方面:

对外:人际关系良好,行为符合规范;

对内: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心理机能正常。

心理健康突出地表现在各种压力情境下,个人与现实环境保持协调以及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的过程之中。

第二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与个体密切相连的因素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遗传、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情绪等。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直接遗传的,但是,作为整体的个人表现,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是一个人的形体、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受遗传的影响明显。例如机能丧失,在儿童时期就引起智力发育迟滞,导致成年后心理过程迟钝,变得幼稚、狭隘等;内分泌的障碍,最突出的就是甲状腺机能混乱,容易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异常。虽然这种情况很少,但由于遗传造成成年后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在大学里并不是没有。

(二)阅历

阅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都十分重要,大学生正处在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特殊的阅历有时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阅历主要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和早期个人经历。

经过专家调查发现,神经症病人的父母对他们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冷漠型、严厉型和过分保护型。在这样的驾驭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适应障碍甚至神经症的反应。早期经历是个人来到世界上,最初面对纷繁多样的世界并从中获取经验的生活历程。迈进大学校园,就意味着面临新的挑战,适应新的东西,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的经验中寻找应付方法。得到了成功,经验就得到强化,如果失败了,就重新寻找新的途径。这就是“输变赢不变”的道理。

(三)情绪

情绪是对一个人身心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因素。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都伴有感情色彩。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丰富性与波动性、强烈性与冲动性、延续性与心境化、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以及情绪的想象性正好体现了青年人的特征,用这些有利于及时调整情绪,促进身心健康。尽管影响大学生情绪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还是新环境的适应、理性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生活中的挫折。情绪困扰是大学生中较普遍的问题,根据天津市高校的统计,该市有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抑郁和强迫等。有的大学生入校后不能很快地建立起一种与老师和同学的融洽关系,很容易产生孤独的感觉。

(四)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由于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行为倾向。人的生活习惯包括劳动习惯、饮食习惯、娱乐习惯、学习习惯等,生活习惯受个人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就成为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准则之一,它由学习形成,也由学习来改变,良好的生活习惯能使人精力充沛、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不良习惯不仅有损身体健康,还对心理造成一定危害。

大学生中不良的生活习惯主要有生活缺乏规律;体育运动不足;饮食习惯不良,吸烟酗酒。

(五)特殊人格

特殊人格这里指的是人格缺陷,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是造成心理障碍和精神失常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各种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人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人格称为强迫性人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敏感多疑和苛求自己等。性格过于内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六)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变动,如升学、就业、失恋、亲人亡故等。每经历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经历去调整。所以,如果在一段事件里发生太多生活事件,个体的躯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就很容易受到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就产生各种不适应或心理障碍。

二、重大丧失因素

丧失即失去。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坎坷,甚至重大挫折,比如人际关系、意外伤害、家庭变故、失去机遇等。

(一)人际关系

大学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家人、师生、朋友、异性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是个体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旦丧失这些关系,不但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以及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可能极大地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以后的影响。

(二)生理疾病

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健康,但对于个别的缺陷疾病,将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伤害,产生自卑心理。一般情况下,患这种病的大学生除了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外,通常不愿承认自己的病情,更不愿让别人知道,所以就更压抑,造成心理障碍或者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恋爱与就业的矛盾

大学生谈恋爱成了大学校园一项重要生活内容。且不说这种观点正确与否,择业时的去向就成为他们与之无法平衡的矛盾冲突,一方面独生子女多,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子女离自己太远,再者个人的去向也无法达成一致,就会使双方都陷入感情与事业的痛苦选择中。

三、学校因素

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大学新生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环境的变化。多数学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在家庭所在地就读的大学生也从走读变成了住校。当他们真正开始大学生活时,新老师、新同学、新校园、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学习方式,一切的一切都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刚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适应问题。

二是学习的紧张化:由于高校各项改革措施的实行,冲击着大学生动荡不安的心理。再加上繁重的学习和考试等,极易使一些学生为自己的学业担忧。

三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不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反应在同学间、师生间等关系上。如果他们处在一个冷若冰霜、缺乏合作、毫无友谊、充满嫉妒的环境中,则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四是业余生活单调、不良的班风和校风:“三点一线”的生活单调沉闷,加上不良的班风和校风,使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求知行为。当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大学前期的中小学教育是分不开的,某些沉积的心理问题,当面临一些具体问题时就会浮现出来。

(一)环境改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入学前,我以为大学是一座神圣的知识殿堂,应该是明窗净几,充满着诗情画意。然而,入学后,我对大学的憧憬完全破灭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人无所适从,教学方法让我摸不着头脑,条件之差让人难以接受。大学新生活不但未给我带来满足和快乐,相反,我心里却充满了失落、自卑和压抑,不知怎么办好。”

从中学时代走过来,每一个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种适应包括对客观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改变,以及对自己认识的改变的适应。

刚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大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大家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

1.茫然——失去动力的火车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同学们犹如一列疾驰飞奔的列车,目标就是大学。家长殷切的期望,老师无处不在的督促,都成为这列火车一刻不停飞奔的前进动力。可是跨入大学校门,列车到达了终点,同学们的心情突然放松,顿然失去了冲力,前途目标骤然消失,老师家长的督促叮嘱带来的压力一下也没有了,这种前无目标,后无动力的“自由”状态,导致许多大学新生感觉自己缺乏生活目标,从而得过且过。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迷茫,上课没劲,逃课;下课无聊,泡网吧,打游戏,睡懒觉,彷徨中找不到自我。于是,形成了情绪低落、无聊迷茫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