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45

第45章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3)

(二)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摆正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是处理择业中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的关键。金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生的追求丰富多彩,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必不可少,而崇高的理想、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真挚的友谊以及健康的体魄等都是人生的追求。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放弃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在艰难困苦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行动表明,金钱并非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的崇高理想、高尚人格、良好声誉比金钱更珍贵。

五、勇于面对竞争,完善自身素质

(一)勇于面对竞争,积极投身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激发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人才市场同样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面对就业竞争的现实,毕业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

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

全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毕业生要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就业,这使每一个毕业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把外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显然是难以顺利毕业的。人才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种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择业者要想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唯有竞争。

2.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

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学校生活中逐渐培养和塑造的。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

3.要坚持正确竞争原则

就业竞争是现实的,有时也是无情的,但竞争应当遵循符合道德规范的正确原则,而不是尔虞我诈、相互诋毁、弄虚作假、瞒天过海。毕业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就业竞争中的毕业生来说,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废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二)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自身优势

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经常看到不少毕业生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盲目放弃专业,盲目追求热门职业而忽视专业特点。在选择就业岗位时一定要慎重考虑,现代科技发展使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在某些专业,如果改行一两年后再重操原专业是相当困难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知识结构的主干,是知识体系的主体,而专长则是知识结构的枝干,是知识体系的外延。知识结构主干决定了就业的适用范围。虽然我们不提倡绝对的专业对口,但应考虑所掌握主体知识的适应性及所具专长的扩展面。因此,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事实上,有些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他们坚持这样的理念:只要给每位毕业生以同等的机会,他们都会尽力做得最好。事实证明这是科学、明智的用人之举。因此,毕业生应善于把握机会、认真分析,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选择。

六、扬长避短,审时度势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其既给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也给用人单位择优录用人才带来了自主权。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在用人上还存在偏见,加之历史的、现实的主客观原因,毕业生中客观地存在着劣势群体,如有的女毕业生、贫困生等,因此这些毕业生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做好充分准备,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实现就业。

(一)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敢于顶起半边天女毕业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增强心理的承受力。作为女生,要坚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应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单位。一般来说,女性具有以下职业能力优势。

1.语言能力优势

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更为出色。一般来说,女性从事文字整理、编辑、翻译、播音员以及教育、接待洽谈工作等,更能发挥其特长。

2.思维能力优势

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微周全上具有优势,因而更适合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如服装设计等,其作品往往让人感到和谐、典雅、优美。另外在文学创作、文艺表演方面也很有优势。

3.交往能力的优势

女性普遍有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办公室、公交、推销等工作。

4.管理能力的优势

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享,因此更适合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5.忍耐力的优势

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因此女性在担任财务工作、计算机操作、勘测设计、资料整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及办公室等工作中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高校贫生人数平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5%,这给学校教学和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择业问题上,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许多贫困生往往表现出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看到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求职时的高额支出,贫困同学则退避三舍,不敢参与择业竞争,从而影响了贫困生的顺利就业。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贫困生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1.正确认识贫困,从思想上脱贫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讲究的是知识和学问,学生在智力上基本处于一个水平,贫困生除了在经济上较其他学生处于劣势外,在素质、心理及其他方面,尤其是智力上毫不逊色。因此,贫困生应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平等学习机会和生活环境,发挥自身特有的顽强、拼搏、艰苦朴素、勤劳朴实的优秀品格,分配好学习与勤工俭学的时间,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特长从事以智力为主的勤工助学工作。另外还可以争取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这既能解决经济困难、树立自信心,又为工作后的发展奠定能力基础,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成为竞争的强者。在国家政策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贫困生完全可以改变贫困现状,开创美好的未来。

2.克服急于求成的心态

贫困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情况及家庭负担重,很想立刻找个理想工作从经济上脱贫,从而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急躁多变、急于求成,甚至稍有不顺,便自怨自怜。要克服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首先必须清楚竞争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特点,而竞争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使就业难度增加,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是情理之中的事;再者,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过程,找工作也不例外,因此贫困学生要为找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切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失落或丧失信心,可将勤工俭学的岗位予以延续,同时多积累经验,抓住一切机会,继续努力。

3.克服盲目攀比的做法

一些贫困生盲目攀比,对主客观条件的估计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报酬高、条件好的用人单位。还有些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自恃有许多证件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具有吃苦耐劳、顽强进取等品质,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态度,结果是曲高和寡,错过机遇,难以择业。

克服这种错误的择业观就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谨慎地进行分析,看看什么样的行业或单位既可以让自己学以致用,又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于在工作后即得心应手。

4.克服消极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而是一味地依赖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给自己找门路;或者自以为有某些优越的条件,依赖自己成绩很优秀或者自己是优秀毕业生等,坐等学校落实的单位。这与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现象很不合拍,最终难以顺利就业。

克服消极依赖的择业观,就要求贫困生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性,应充分地认识到自身是求职的主体,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树立起强烈的自立意识。在求学期间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以积累实践经验,并逐步加强主体意识,这样的贫困生才能在择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找到理想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三)客观定位,及时就业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大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毕业生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社会需求结构以及毕业生资源配置矛盾日渐突出。从社会需求上看,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基本平衡,专科以下学生供大于求;从学校情况看,重点学校需求集中,一般院校需求相对较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高层次专业人才日益受到单位重视,但有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缺乏科学性,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学历和“名牌产品”,造成人才资源的“高消费”。这种做法人为地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使毕业生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形成虚假的供需矛盾,误导了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理念,从而使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低学历毕业生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客观定位,放宽视野,及时就业。

第三节择业的基本原则

择业原则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岗位选择问题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在择业时,由于受到社会诸多因素和自身素质条件的制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处于择业期的毕业生,择业意识的形成和择业行为的发生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正确地认识和掌握择业的原则和规律,不仅有利于个人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

一、服从社会需要原则

服从社会需要原则是指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把国家和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社会需求要永远是第一位的,是一切职业的来源,没有社会需求,就没有职业的出现,更没有选择职业的机会。

(一)服从社会需要的含义

社会需要是指社会对其发展条件的需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类的需要。人类个体的需要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况,社会需要反映的是人类需要的共性,它是体现着全社会共同利益和愿望的需要,是对个体需要的集中和概括,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满足。个人需求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或动力,当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的需要必然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社会需要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源泉,我们一方面要重视个人需要的满足,但是另一方面也绝不能忽视社会需求的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多样性,满足社会多样性需求的具体形式主要是社会职业的多样性。社会职业的丰富和发展,也恰恰反映了社会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既满足着社会的需要,也满足着自己的需要,而且在满足的过程中又形成新的社会需要和新的社会职业。社会需要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整体性,这就是说,虽然社会需要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但作为社会发展的条件,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每一种社会需要的状况,都影响着其他社会需要的状况;每一种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都制约着其他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只有各种社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社会才能得以发展。社会需要的整体性使得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活动也具有整体性,尤其是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每一项职业活动的成就都渗透着其他职业活动的贡献,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种职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没有社会需要,就没有职业和职业分工;没有职业和职业分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岗位选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