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48454100000047

第47章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5)

在择业中要关注长远利益,就是要求毕业生应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一定的见识能力,对自身的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对职业的前景有科学的展望,并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身的能力得到增强,并在岗位上做出成绩。着眼于所从事职业的长远利益,可使个人具有工作的驱动力,那些可能取得的效果和成绩也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能让个体更积极地投身到工作中去。这样即使要经受一些艰难困苦,也能热爱本职工作,并将其当做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让自身的潜能得以外发和表现,使个体具有一定的价值感,愿意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因此在择业过程中,在考虑单位或某项事业今后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关注单位是否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一个具有良好的领导班子、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职工队伍以及内部有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单位才最具有实力。这样的单位在市场竞争中一定能够兴旺发达,并能够有利于毕业生的顺利成长。

(三)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兼顾

毕业生在择业时,既要考虑个人的发展,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既要考虑眼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有利于现在的发展,又要有利于将来的发展。眼前利益(生存)是今后发展的基础,而发展(长远利益)又为生存状态的改善规划了前景、提供了驱动力。既重视眼前利益又重视长远利益,是指二者互相协调、相互促进。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和单位,防止短期行为。但同时又要看到,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所处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因而职业目标的选择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固定的。职业选择应处在动态过程中,在暂时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或岗位的情况下,可以暂时考虑一些条件相近的单位和职业,或索性选择到基层锻炼,通过牺牲眼前利益来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的进一步调整和发展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讲,毕业生大可不必为一时找不到“理想”的接收单位而苦闷,也不必为自己迫不得已所做的“不理想”的选择而懊悔。

眼前利益偏重于生存,长远利益偏重于发展。因此要二者统筹兼顾,即在能够生存的基础上追求顺利的发展,从着眼于发展的观点来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生存和发展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毕业生在择业时应把眼光放宽些、看远些。现在毕业生愿意选择去东南沿海或经济特区,认为那里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经济发达、深造机会多,虽然如此,但同时这些地区人才聚集,很容易造成人才积压,不利于个人成长。相反,内陆地区人才相对较少,毕业生在那里能够得到重视、重用,也容易做出成绩。可以预见,现在一些没人愿意去的地方和单位,随着改革的深入、机制的健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为毕业生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

因此在谈二者兼顾时,应把长远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这是因为在现实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往往容易被优厚的物质待遇所吸引,被眼前利益所诱惑,放弃或不重视长远利益。毕业生应当明白,生存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对此广大毕业生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学会辩证地、发展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切忌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有志者,应面对现实,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认准人才流动的大方向,到基层去,大胆创新、艰苦创业,以贡献论价值,以创造论英雄,成就越多,价值愈高。

五、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对求职择业期间的毕业生来说,必须把握及时就业的原则。为此,毕业生一是要调整择业心态,就业期望值要合理,注意克服脱离现实、盲目攀比等心理情绪的干扰,避免由于自身择业观念而导致的有岗不上、有职不任的人为待业。二是要加深对职业流动的认识,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对初次就业过度谨慎的观念,避免错失及时就业的机会。三是要采取顽强竞争、不怕挫折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探寻就业的机会,避免在消极等待中延误就业时间。四是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毕业生择业而言,自我评价是毕业生择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的幻想转变到“我能干什么”的现实上来的过程。五是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毕业生只有素质准备充分,才能及时找到理想的位置,顺利实现就业。

第四节择业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择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转换社会角色的过程。在即将结束学生时代,开始踏入人生漫长的工作历程时,毕业生们一方面面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经历太多生活挫折的磨炼,稍有不顺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失落感,严重的还会影响事业的发展。

一、毕业生择业期间产生的心理问题

(一)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是主动出击、积极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和学校身上,希望求助于父母、老师或亲朋好友为自己选择以减轻心理压力,希望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或学校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和亲朋好友出面四处奔波,到处找关系、托人情。这些现象不仅仅反映出某些学生对择业缺乏自主性、自信心,依赖性较强,心理承受力差,而且也会使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不良印象。

(二)保守畏难心理

有的大学生择业时求稳求全,不敢冒风险。这些大学生考虑到职业选择对于未来人生和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择业时顾虑重重,思前想后,谨慎过头,不敢冒险,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承受力,从而妨碍了自我推销的有效展开。也有的大学生求职者表现出迟疑、犹豫的心态,这山望着那山高。他们对未来职业利弊的权衡过于挑剔,求稳求全,缺乏果断性,职业选择上过于看重安定舒适的生活,选择那些稳定、清闲、待遇高的职业,畏惧风险大、节奏快、负荷重、管理严、压力大的职业,最终也将妨碍择业的成功。

(三)盲从心理

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随大流”的盲从心理,性格怯弱,缺乏自信,瞻前顾后,勇气不足,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有些求职者在择业时表现出情绪的极端性,心境受到多重择业因素的困扰,面对现实处境缺乏应有的冷静和自控能力,心情急躁,盲目攀比。在求职时缺乏计划性,面对各种信息常做出不假思索的反应,判断常常失误。

(四)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自我评估失当的一种表现。部分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各方面表现均不错,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过低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身的长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在择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往往缺乏勇气,临阵退缩;或表现的畏畏缩缩,不敢向用人单位展现推销自己;或供需双方见面时表现的精神紧张、心神不定、面红耳赤、举止拘谨、谈吐失态,从而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五)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是自我评估失当的另一种表现。往往是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好、工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强,或者是毕业于名校的学生,他们不怕找不到工作,因此对就业的要求比较高,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目空一切,挑来挑去。在择业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劣势和就业困难估计不足,把择业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在激烈的竞争中高不成低不就,屡屡受挫,影响其正常择业。

(六)投机心理

有的毕业生视签约为儿戏,一见到有用人单位就投简历,同时还有部分同学“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明已经定了单位,却想着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这种做法无疑使就业工作雪上加霜,求职人数泡沫成分大量增加,“就业难”被人为地夸大了,并给就业市场带来了诚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