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16

第16章 毛泽东城市化思想(8)

大寨是太行山里的一个小山村,坐落在山西省昔阳县,总面积只有1.88平方公里。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农业学大寨”的理由。他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综合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了农业生产。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建设,把过去的4700块土地连成了2900块,并且都建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他们的粮食亩产产量,1952年为237斤,1962年增加到774斤,1963年虽然遭到很大的水灾,但仍然保持在700斤以上。”“从1952年到1963年的11年中,这个大队在逐步改善社员生活的同时,向国家总共交售了1758000斤粮食,每户每年平均交售7000斤。”

学大寨运动,尽管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值得肯定。大寨人就是遵照毛泽东指引的方向,在探索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毛泽东没有能看到大寨今日的变化和发展,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的话,他一定会对当代大寨人将他当年比较朦胧的设想变成现实而感到欣慰的。

1964年全国学大寨时,大寨仅有80户人家,383口人。70年代末,大寨经济居于全国农村的上游水平,大寨人一个劳动日的最高工资可达1.8元,而当时全国90%以上的农村达不到这个数,能达到0.8元就算是好的大队了。如今,大寨村已发展到160户人家,510口人。村经济总收入已连续几年突破亿元大关。2004年,大寨经济总收入达到11026万元,比1980年增长520倍;人均收入4500元,增长24倍;集体积累3000万元,固定资产8000万元。2005年,大寨村总产值达1.2亿元。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窑洞。村里采取个人建房、集体补助的办法,建起别墅式楼房54幢,每幢的建筑面积都在180~220平方米。全村实现了“小有教”(幼儿园、小学免费,考入大中专学校的学生享受村里发放的奖学金,每人每年1000元),“老有靠”(60~69岁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每人每月150元),“病有报”(医疗保险),吃水不用吊(自来水),运输不用挑(汽车),看病不用跑(村办医疗保健站上门)。连一些城镇还没有完全达到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大寨也已初步建立起来。至2004年年底,大寨村在农村信用社的储蓄存款达到1000万元。实实在在的数字和事实充分说明,大寨已迈入小康村的行列。

走出山村闯市场,是大寨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变化。今日的大寨,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纯农户已不存在。大寨现今的经济总收入中,工业占56%,服务业占40%(其中旅游业占30%),农业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0.003%。到2005年上半年,大寨村引进项目20多个,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引进人才100余名,兴办了水泥厂、羊毛衫织造厂、酒业公司、乳制品加工厂、汽车运输队、煤炭发运站、森林旅游公司等10多个实体。“大寨品牌”的系列产品10年累计纳税1800多万元,成为昔阳县连续8年的利税第一村。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行销全国。

如今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梯田庄稼葱绿,池水波光旖旎,森林郁郁葱葱,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楼房林立,街道干净,人民好客。大寨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大有改善,是一个成熟的农业旅游区。大寨的道路修得很好,全村都铺了柏油,村外的公路也是柏油,山路则是石头阶梯,可以脚不沾泥地浏览整个虎头山。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寨村立足本村实际,创新思路,提出了“壮大村办企业,做大旅游产业,扩大对外开放,迈大发展步伐”的目标,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大寨人就是这样饯行毛泽东的设计,又超越了毛泽东的设计。他们正快步走在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上。

反映毛泽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另一个典型,就是被称为“毛泽东村”的河南省南街村。进入南街村,呈现在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街道、林立的楼群、设计别致的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在这里,你丝毫感觉不到过去农村贫穷落后的气息。一种清新、整洁、气派、优雅的感觉簇拥着你,迫使你急切地去欣赏“豫南一枝花”的娇容,领略“乡村都市”的风采。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说,南街村是靠“三大活动”(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起家,才有了今天。

日本《朝日新闻》2002年12月19日发表加藤千洋的文章《造访“毛泽东村”》。文章说:该村以公有制经济致富为奋斗目标,并且全村都在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工场的墙壁上写有“毛泽东思想”的语录,村里到处可见毛泽东时代的标语和口号。笔者感觉仿佛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这里就是拥有3100人的南街村。

到达了南街村,“毛泽东语录”立刻映入眼帘。在村公所正面首先看见的就是“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几个大字。在该村引以为豪的村民住宅楼(6层高的公寓式住宅)的墙壁上,“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等毛泽东的著名口号也非常醒目。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1993年村里专门树立了一尊毛泽东雕像,如今已经成为该村的象征。毛泽东像前站着两名身穿军装的年轻人。据说,村里的民兵24小时在这里轮岗守卫雕像。毛泽东像前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四周摆放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4人的肖像。

改革开放后,村党支部承包了村里的工厂,成立了“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其下共有26家工厂。生产范围覆盖食品、方便面、包装材料、矿泉水、涂料等70多种产品。除了与日本合资的印刷厂外,还有点心厂、引进德国技术的啤酒厂等,从以色列引进的高科技蔬菜清洗生产线现在正在建设之中。如今,该村年产值超过16亿元。仅仅13年间,提高了2000多倍。

现在,70名农民采用机械手段耕种着全村的农田。村民住进了公寓式的住宅楼,过上领取工资和实物的生活。水、电、煤气、食用油、鸡蛋、啤酒等都是村里支付和发放。中小学校、养老院、医院都是免费。

傍晚5点半,村里的广播中响起了音乐,仔细一听发现放的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社会主义好”。

我们从这个日本记者的笔下看到了南街村的概貌。

《澳门时报》在一篇题为《乡村都市——南街村》的报道中写道:昔日的南街村是有名的“难街村”。改革开放后,南街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取得成就。村里有句名言:“坚持外圆闯商海,严守内方治南街”,内方就是南街村特有的管理模式,外圆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他们依托这里农区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他们还发展乡镇企业。目前村里已有大型加工企业,形成了以50条方便面生产线为龙头,带动面粉加工、调料制作、啤酒、彩印等20多家企业的集体经济群体。产品畅销全国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南街村的管理很独特,其分配形式既不是联产承包,也不是“大锅饭”,而是实行了工资加供给的办法。村民的医疗、保险、子女入托上学、住房和水电气等全部免费供应。就是家里的电器、家具都由村里统一配备。如今的南街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超越了小康生活的南街村已完全城市化,成为一个令人向往的“乡村都市”。

美国、英国、日本等外国媒体也多次对南街村的成就加以报道和评论,说他们运用小红书上的格言夺取了集体主义的新胜利。说他们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取得的成绩“实属罕见”。

对于南街村现象,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是,他们运用毛泽东的有关理论,在中国城镇化道路上的可贵探索,无疑是历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创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

创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城市化途径的一种设想,是他改造社会的一个重大理想。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体现了这种设想。时下,关于对毛泽东“五七指示”的评述很多,在这里就“五七指示”中与城镇化相关内容做一些论述。

毛泽东“五七指示”中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乡村型的城市,城市型的乡村;二是“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以此缩小三大差别。这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组织框架。1975年2月4日,国务院在一个文件中根据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

在“五七指示”叙述工业学农时,毛泽东专门提到了“例如大庆油田那样”。毛泽东“工业学大庆”的指示,反映了他创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社会组织的思想。

大庆对“五七指示”描述的新型社会作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和经验。大庆工矿区建设的特点,体现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人们说大庆是乡村型的城市,也是城市型的乡村,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组织。

大庆油田是我国自行勘察开发出的一个特大型石油工业企业,是中国民族工业在速度、效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典文本。大庆人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建起了大庆油田,到1976年,原油产量比1965年增长了6.7倍,平均每年递增达20.4%,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

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高度评价了大庆经验,指出:大庆是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典范;坚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严格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了技术革命和勤俭建国的原则,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多快好省的要求。1966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庆——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范例》的文章,提出了“大庆式道路”的概念。1971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工业学大庆》的社论,在总结大庆经验时加了一条:走“五七指示”的道路;把工业建设成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主义新型工矿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大庆矿区推行了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有劳动能力的职工家属,十分之九以上参加了集体生产,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书读,全矿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统一的组织当中,食堂、托儿所等公共福利设施相当普遍地建立起来,保证职工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生产和学习。

1966年4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庆建成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新型矿区》的文章。“编者按”说:矿区的建设遵循了“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方针。它是乡村型的城市,也是城市型的乡村,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组织,对我国的新矿区建设有典型意义。这个编者按语反映了毛泽东中国城镇化道路的新设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文章说:“大庆是以一个企业为主的工矿区,又具有工农结合、城乡结合的特点。”这样做,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经指出,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工业生产本身以及农业生产所直接要求的。当然,要消灭阶级社会遗留下来的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大庆矿区只是走了第一步,但这却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走的一条路。

大庆油田在共和国10年庆典的礼炮声中诞生,历经半个世纪风风雨雨的考验,走出了一条党领导国有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48年来,大庆油田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累计生产原油19.1亿吨,上缴国家财政及勘探开发基金9734亿元,创造的价值是国家投资的数十倍。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庆油田以创建百年油田战略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大庆油田的历史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探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