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48457900000046

第46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

2.发展大中城市,带动城镇化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对于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江泽民及其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制定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新举措,即加快大中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通过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为小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工业支持和科技支撑,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2000年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同时,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十六大上做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指示,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城市化建设经验,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加快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根本动力。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会扩大消费需求,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需求,从战略上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持久的强大的动力源泉。在我国广大农民中,蕴涵巨大消费潜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习惯,逐步提高农民对通信、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水平,如果农民仍大量滞留在农村,单纯依靠开拓农村市场,是很难达到增加消费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目的。加快城市化进程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加快城市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的整合功能、聚集功能和辐射功能,推动集约型资源的利用,城市可以从多方面节约企业和个人成本,并提高其效益,加速工业化发展;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市场扩张,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可以为工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再者,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必然要求。城市化与就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据估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够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我国城市中的第二、第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潜力,必然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在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进行分类指导,以信息化和市场化带动城市化的高度发展。在江泽民中国特色城市化思想指导下,首先,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坚持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编制好城市体系规划。强化对区域发展的协调控制,解决好发展的战略性、区域性、综合性问题;妥善处理好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合理确定城市数量和布局,引导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配置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模,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坚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既要确保城市建设用地,又要明确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管制作用。其次,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坚持走多元化、市场化建设城市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注意克服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市建设只靠政府投资的陈旧观念,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城市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企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实行特许经营。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市政综合养护,凡是可以进行市场化经营的,都应走多元化、市场化开发建设的路子。再次,强化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备,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市民素质。除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外,还要不断强化市民的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市民充分认识自己对城市应负的责任,争当文明市民,成为建设美好城市家园、维护城市与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力量。

二、“三农”问题论述上城市化思想的新观点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主持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我国农民及农业人口过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减少农民的人数,把众多的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即走农村城市化道路。我们强调的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中的途径和模式,包括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机制、城乡关系和城市发展方针政策等。城市化既是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体系完善、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又是城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城镇功能不断健全、城镇环境不断改善和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还是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的过程。城市化建设不单是城市的问题,或是农村的问题,而是两者相互结合、相互统一的问题。在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的基础上,江泽民着眼全局,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关于城市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相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说,农村的改革已经相对滞后。因此,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发展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并强调:“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和部署下,我们党和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1994年颁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0年,在前10年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以遏制“三乱”现象为主旨的农村税费改革等等。要进一步深化改革,需实施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国务院关于深化2005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2005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要特别着重于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数字显示,我国38000多个乡镇的120多万吃财政饭的各类乡镇人员的庞大公务支出,已形成了对农民增收的沉重压力。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乡镇进行撤并,是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重大政策举措。在取消农业税后,要通过各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在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分级财政体制,满足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保证基层政府的服务和管理。同时,要真正实现政府办农村义务教育,必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平衡富县与穷县之间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切实减轻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机构的压力。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路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我国广大农民奔向小康、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党在农村工作中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强调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城镇化水平

江泽民认为乡镇企业在“三农”问题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乡镇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一,壮大农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1997年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中指出:“1995年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占整个农村社会增加值的56%,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占三分之二以上。乡镇企业集体资产占整个农村集体资产的77%,有力地巩固和壮大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另外,“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7299亿元;完成增加值1459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以上;出口商品交货值5395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4%;上缴国家税金1280亿元,占全国税收的25%。‘八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的30%来自乡镇企业。”第二,稳定社会,改善农民精神面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凝聚力。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项事业的发展,缩小了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巩固了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素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产业大军,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第三,加快工业化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打破了我国过去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第四,加速城市化进程。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带动服务于工业生产和工人生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人口的大量集中,第三产业的广泛发展,从而推动小城镇建设,加速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