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技术
48461500000041

第41章 血清学诊断技术(5)

第三节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neutralization test)是指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并与相应的病毒粒子特异性结合,因而阻止病毒对敏感细胞的吸附,或抑制其侵入,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毒力为基础,因而首先应根据病毒特性选择适宜的细胞、鸡胚或实验动物,然后测定其毒价,再比较用免疫血清和正常血清中和后的毒价,来判定该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一中和价。

中和试验不仅能鉴定病毒的种型,用于病毒抗原分析,还可用于中和抗体效价滴定。毒素和抗毒素亦可进行中和试验,其方法与病毒中和试验相同。

一、病毒毒价的测定

1.毒价单位在病毒学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中,常需对病毒的毒力或毒价进行滴定。衡量病毒毒价(毒力)的单位过去多用最小致死量(MLD50)或最小感染量(MIDso),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全组试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最小剂量。但由于剂量的递增与死亡率递增不呈线性关系,越接近100%死亡时或感染,剂量的递增越不敏感。而一般在死亡(或感染)率越接近50%时,剂量的变化越敏感,故现多改用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LD50)作为毒价测定单位。即经规定的途径,以不同的剂量接种试验动物,在一定时间内能致半数试验动物死亡或感染的剂量。由于对LD50(ID50)的计算应用统计学方法减少了个体差异的影响,因而比较正确。病毒对于试验对象的致病作用不一定都以死亡作为标志,如以感染发病为标志用鸡胚测定时,毒价单位为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用细胞培养测定时,则为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在测定疫苗的免疫性能时,则用半数免疫量(IMD50)或半数保护量(PD50)。

2.半数计量(LD50,ElD50,TCID50)测定与计算

2.1测定方法:半数计量测定时,通常将制备的病毒液(原液),以10倍递增稀释成不同稀释度,选择4~6个稀释度,分别接种于敏感细胞或鸡胚或动物。每个稀释度接种4~6管(只)。接种后观察一定时间内的死亡(或出现细胞病变)数和存活数。以细胞培养法为例,将4个稀释度(10-4、10-5、10-6、10-7)的待测病毒分别接种细胞培养管6只,每管0.1ml。接种病毒后的细胞管置于细胞培养盘内,细胞层一侧在下,使病毒与细胞充分接触,放置37℃下吸附1h。加入维持液,置37℃培养,在一定的时间内逐El观察并记录出现的细胞病变(CPE)情况。

2.2半数计量的计算:毒力测定观察结果。

按Reed和Muench两氏法:首先按表求出距离比例。距离比例=(高于50%死亡百分率-50%)/(高于50%死亡百分率-低于50%死亡百分率)=(88-50)/(88-29)=0.64。然后再按TCID50的对数=高于50%病毒稀释度的对数+距离比例X稀释系数的对数。试验举例中高于50%病毒稀释度的对数为-5,距离比例为0.64,稀释系数的对数为-1,代人上式。

Lg TCID50=-5+0.64×(-1)=-5.64,即TCID50=10-5.64/0.1ml

按Karber氏法计算,其公式为:lgTCID50(LD50,MID50)=L+d(s-0.5)。L为

病毒最低稀释度为的对数,d为组距,即稀释系数的对数,s为死亡(或感染)比值的和。如上举例,L=-4,d=-1,S=6/6+5/6+2/6+0/6=2.16,将数值代入公式。

lgTCID50=-4+(-1)×(2.16-0.5)=-5.66,即TCID50=10-5.66/0.1ml。

2.3半数剂量和毒价的表示法:病毒的TCID50(或LD50,ElD50,)可用负对数表示,如前述举例病毒的TCID50为

5.64,但这个数不能表明剂量,只有将其还原才能成为剂量,即该病毒的TCID50为105.66/0.1ml。10-5.66是一个稀释度,即1/10-5.66稀释的病毒,0.1ml能使半数细胞出现细胞病变。因此必须表明接种剂量0.1ml。也可将其化成以毫升为单位,10-5.66/0.1ml=10-6.66/ml。以毫升为单位时,可不标明单位。但必须指出上例测得的结果不能写成为10-5.66。

三、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时测定血清中和后的残余毒力,通过对中和后病毒50%的滴定,以判定血清的中和效价。中和试验常用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病毒量与等量系列倍比稀释的血清混合,另一种是固定血清用量与等量系列稀释(即10倍递增稀释)的病毒混合;然后把血清病毒混合物置适当的条件下感作一定时间后,测定血清阻止病毒感染的能力及其效价。如果接种血清一病毒混合物的宿主与对照(指仅接种病毒的宿主)一样地出现病变或死亡,说明血清中没有相应的中和抗体。中和试验不仅能定性而且也能定量。用细胞培养进行中和试验,有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因微量法简便,结果易于判定,适于作大批量试验,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固定血清一稀释病毒法(病毒中和试验)

将病毒原液做10倍系列稀释,分装到两列无菌试管中,第一列加等量正常血清(对照组),第二列加等量待检血清(试验组),混合后放置37℃1h,然后分别接种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培养),记录每组死亡数(或CPE数),分别计算TCID50或LD50和中和指数。中和指数为试验组与对照组的TCID50或LD50对数之差的反对数。

中和指数=试验组LD50/对照LD50

举例:中和指数=10-2.2/10-5.5=10-2.2(-5.5)=103.3

试验举例

病毒稀释

10-1lO-210-310-410-510-610-7LI50

正常血清对照组

待检血清试验组

4/43/41/40/410-5.5

4/42/41/40/40/40/40/410-2.2

查3.3的反对数为1995,故103.3=1995,也就是该待测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比正常血清大1995倍。在中和试验的结果判定时,通常待检血清的中和指数≥50者判为阳性,10~49为可疑,<;10为阴性。

2.固定病毒一稀释血清法(病毒中和试验)

用细胞培养进行本项实验时,可采用微量法。

本试验首先测定病毒毒价,然后将病毒稀释成每单位含200LD50(或ElD50,ID50)与等量倍比系列稀释血清混合,置37℃lh。每一稀释度接种3~6只实验动物胚或培养细胞),在观察期间记录存活数和死亡数(或有无CPE的细胞培养数),在各项对照成立的情况下,按Reed和Muench两氏法或Karber氏法计算其半数保护量(PD50),即该血清的中和效价。在实施本实验时特别是使用细胞培养的微量法时,应设置如下对照:

病毒回归试验:每次试验每一块微量板均应设立病毒对照,先将病毒作0.1,1,100和1000TCID50,每个稀释度接种4孔,每孔加50ul,然后每孔加lOOul细胞悬液。随试验观察0.1TCID50不会引起CPE,而100TCID50必须引起CPE,否则试验无效。

血清毒性试验:为观察被检血清对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应该设立本对照,即在细胞培养中加入低倍稀释的血清(相当于中和试验中被检血清的最低稀释度),细胞应正常无变化。

正常细胞对照:既不接种病毒也不接种待检血清的细胞悬液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细胞正常无损,并保持良好的形态和生长特性。

可见PD50介于10-1.8和10-1.2之间,PD50对数的计算按Reed和Muench两氏法计算,可代入如下两个公式中的一个,求得的结果相同。

其一,lgPD50=低于50%死亡(CPE)百分率稀释度的对数+距离比例×稀释系数的对数

[距离比例=(50%-低于50%死亡百分率)/(高于50%死亡百分率-低于50%死亡百分率)]

其二,lgPD50=高于50%死亡(CPE)百分率稀释度的对数一距离比例×稀释系数的对数

[距离比例=(高于50%死亡百分率-50%)/(高于50%死亡百分率-低于50%死亡百分率)]

按其一方法上例中的距离比例=(50-17)/(60-17)=0.77,代人公式lgPD50=-1.2+0.77×(-0.6)=-1.66,PD50=10-1.66

按其二方法上例中的距离比例=(60-50)/(60-17)=0.24,代人公式lgPD50=-1.8-0.24×(-0.6)=-1.656,PD50=10-1.656

通过计算表明这两种方法所得结果是一致的,即该血清的中和效价为1:46。

第四节补体结合试验

补体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体液因子,属一组正常血清蛋白成分,可被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激活产生具有裂解细胞壁的因子。如果该过程发生在红细胞表面上则导致红细胞裂解而出现溶血。利用这种反应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称作补体结合试验(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T)。

一、原理CFT包括两个系统,第一为反应系统,又称溶菌系统,即已知抗原(或抗体),被检血清(或抗原)和补体。第二为指示系统(亦称溶血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溶血素即抗绵羊红细胞抗体。补体常用豚鼠血清,它对红细胞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补体只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产生溶血作用。因此,如果试验系中抗原和抗体是对应的,形成了免疫复合物,定量的补体就被结合,这时加入指示系统,由于缺乏游离补体,就不产生溶血,即为阳性反应。反之试验系中缺乏抗原或特异性抗体,不能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就游离于反应液中,被指示系统,即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免疫复合物激活,而发生溶血,即阴性反应。为了测定阳性血清中抗体的效价,可将血清作系列稀释,其结果是由完全不溶血逐步达到完全溶血,发生50%或100%溶血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抗体效价。

在进行CFT主试验之前,抗原、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必须经预备试验测定。所加补体的量必须准确,补体少导致不完全溶血,出现假阳性结果;反之,超量的补体不能被反应系统的免疫复合物完全结合,从而出现假阴性结果。超量的抗原影响补体的结合,抗原不足不能完全结合补体。

在CFT操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被检血清存在“抗补体作用”。即被检血清在无抗原存在的情况下结合补体。这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血清取自感染动物,在血清中存在免疫复合物;或者血清被细菌污染,通过其他途径激活了补体。

二、分类布体结合试验分直接法、间接法和固相法。

1.直接法该法为最常用的操作方法,在试管中加抗原、被检血清和补体,在一定温度下感作一定时间后,加溶血素和红细胞,再感作一定时间后判定结果。直接法又根据试剂量的差异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常量法试剂总量一般为1.0~2.5ml,微量法一般为0.125ml。前者在试管内进行,后者在U形底的96孔微量反应板内进行。

2.间接法该法用于禽类血清抗体的测定(如鸭、火鸡、鸡等)。因其血清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复合物后不能结合豚鼠补体,需再加一种抗该抗原的兔抗体,后者形成复合物后可结合豚鼠补体,然后再加补体和溶血系统成分。与直接法相比间接法多加一种特异性免疫抗体,多进行一次感作。其结果判定正好与直接法相反。发生溶血时表示抗原已和血清中的抗体结合,阻止了兔抗体与抗原的结合,补体仍然游离存在,然后与溶血素结合,发生溶血,即为间接CFT阳性;反之,若血清中无相应的抗体存在,抗原则与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结合补体,不发生溶血,即为间接CFT阴性。

3.固相法固相法的原理与直接法相同,其不同点是所有的反应是在琼脂糖凝胶反应皿中进行。其操作程序为先将溶血素致敏的红细胞液加入溶化后冷至55℃的1%琼脂糖凝胶中,混匀,倾注入特制的塑料反应皿内(反应皿规格为90mm×25mm,凝胶量为25m1)。待其凝固后打孔,孔径为6mm,孔距不得小于8mm。然后将在37℃温箱中感作一定时间的抗原+被检血清+补体的混合物取25ul加入孔中,37℃感作一定时间,观察溶血环的直径以确定结果的阴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