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感动·感谢·感恩
48465800000023

第23章 典型案例(21)

那个女孩就是周姣,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高2010级1班学生,有了您的资助,她得以继续完成学业,也使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她身边的人。

资助案例三

严娟,巴中市第三中学高2010级1班学生,父亲身患残疾,母亲独自一人撑起了这个家,靠着学校的照顾才得以进入高中学习。无情的地震摧毁了她的家园,震塌了她的房屋,这无疑让这个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灾难给她们全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给她们的心里带来了阴影。她不想读书了,她想回家帮助母亲,撑起这个家。因为残酷的现实让她不得不离开她喜爱的老师、喜爱的学校……李嘉诚基金在得知这件事后伸出了关爱之手,她因此重返校园,这个飘摇的家庭又重新站了起来,温暖的阳光照进了她们的心田。“5·12”已远去,伤痛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恢复,但时光冲不走在那段黑暗里如同明灯一样的关爱之心,冲不走记忆中那给我们生活希望的人的脸庞。我们铭记你——李嘉诚基金会,是你让无数家庭重获希望,是你给我们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含义,你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温暖,地震能摧毁我们用水泥钢筋构建的家园,却摧毁不了世间用真爱筑起的长城。

资助案例四

敖欢,就读于巴中五中高2011级3班,家住巴中市后河东方鑫村。父母离异,靠着父亲月收入只有几百元养活着一家老小。她并没有让苦难吓倒,她仍旧努力学习着,也尽力为家庭分担苦难,如爷爷、奶奶也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仅仅靠父亲和爷爷、奶奶捡塑料瓶是不够的,他们的生活很苦,但充实着,家里孩子多,但可以相互照顾,这也替父亲分忧了不少。在学习上,她开始有一点偏科,数学和历史常常拖她的总分数,在李嘉诚助学金的帮助下,她买了几套资料书,第一次踏进了补课班的大门,所剩的助学金全部交到了父亲手中。很快,数学和历史成绩有明显的提高,美术课程也上来了,自己也越来越自信,已向党支部提出入党申请。她变成了一个乐观向上、孝敬父母、努力学习的好学生。

资助案例五

杨维,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高2011级二班学生,巴中市恩阳镇人。2003年一次意外的工伤,使她的父亲完全失去了劳动力,巨额的治疗费和医药费支出使她家变得一贫如洗。年幼的杨维把一切看在眼里,默默地忍受着清贫和孤独。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学校学杂费全免的情况下,她读完了初中,进入高中,杨维学习更加刻苦,成绩更好。但要购买教辅材料、文具,还要支付生活费和回家往来的路费,贫困的家庭还是难以承受。加之家里的经济状况没有一点好转,杨维想到了辍学打工。李嘉诚基金会捐助四川地震灾区特别助学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根据她的特殊情况,学校又为她解决了生活费的不足部分和部分必需的零用钱。接受资助后,她学习更加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她没有想到自己家里的一点小困难,牵动了这么多热心人士。她决心永远怀着感恩的心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报答恩情。

杨维同学所在的高2011级二班有13名同学享受此次的特别助学金,受助学生成绩普遍提高,同学们都自觉遵章守纪,努力学习,班风好了,班级综合考核名次提前了,原来贪玩的变得勤奋了,原来想稳居“中游”的同学也向前冲刺了,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资助案例六

张晓萍,就读于巴中市巴州区茶坝中学高2011级4班。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为人老实,靠打零工挣钱,但也仅能维持自己生计,其爷爷奶奶年岁已高,家庭收入很少。一年前,张晓萍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高中,但高中高昂的学费和学习资料等费用成了其家庭严重的负担。进入高中以来,张晓萍一直为自己的读书生活担忧,害怕随时可能降临的退学。在她得知李嘉诚基金会捐助四川地震灾区特别助学金的消息后,激动不已。她看到了读书的希望,就立即向学校提出申请。受助后,她学习更主动了,更努力了,常常学习到深夜,在年级文科排名第一。她能积极主动学习,模范遵守班规校纪,时常帮助别人,能在全校学生面前起好带头作用。

资助案例七

黄春香,就读于巴州七中高二五班,家住巴州区下八庙镇五村六社。她家中有疾病缠身瘫痪的爷爷,母亲也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她的父亲因多年劳苦,也身患疾病,但还是常年在外带病务工。她还有一个妹妹,因家中困难,刚上初中就被迫辍学在家务农。她本人也曾无钱缴纳学费而被迫放弃学业外出务工。“5·12”地震把她家仅有的三间破茅屋震成了一片废墟,为了重建家园。黄春香又只好回家与她父亲重建家园,在政府的资助下,建了一个简单的住所。但黄春香半年的打工生涯让她深深地认识到了低文化的痛苦,决心重新跨进学校大门。学校减免了她入学的学费,用她自己打工的钱解决她九月份的生活费,就在她为十月份生活费而焦虑的时候,李嘉诚基金会的助学金分配到了学校,学校首先第一个报了黄春香的名。她领着李嘉诚的资助款,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我一定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的关怀。”于是她就更认真地勤奋学习,本来她也是一个中等成绩学生,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在是全年级前五名,她的表现也非常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关心班集体。

资助案例八

何欣华,巴中市巴州区恩阳登科学校高2011级一班学生,出生在巴中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耕作于偏僻的农村土地,而且常年生病,四口之家艰难地生活着。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选了所收费偏低的恩阳登科中学就读,尽管如此,学费开销仍成了父母肩上最沉重的担子,兄弟俩都面临辍学。李嘉诚四川地震灾区助学基金的喜讯传来,兄弟俩圆了读书梦。他决心感恩立德,明礼修身。他不埋怨出身,也不自卑自己家庭,而是铭刻父母亲情,常念救助恩情,立足于“先成人,后成才”,随时用团员标准要求自己,由一般成绩跃居年级第一名,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评为优秀班干部。

资助案例九

边城山区,贫穷、闭塞的代名词,一方山岭阻隔了信息繁荣的外界。但愈是贫穷、愈是落后,就越要求生存、谋发展。他们是寂寞山谷里的野百合,然而却不曾被遗忘,虽说“5·12”大地震无疑在他心头蒙上了一层寒霜,但李嘉诚的灾后重建基金却给予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力量。

钟欣晨,就读于巴中市恩阳中学高2011级6班。她像其他孩子一样,渴求知识的沐浴、文化的洗礼、艺术的熏陶。然而,她却担负她这个年纪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小学三年级时,母亲因溺水身亡,家中尚有两位年逾古稀的爷爷奶奶有待赡养,全家靠着父亲在城里打零散工过日子。父亲每次给她生活费,都是一沓厚厚的零钞。看着这些零钞,她总是有一种哽咽的感觉。她不止一次地想辍学外出务工,减缓父亲身上压弯了腰的重担,虽然她也十分努力地学习,甚至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但她的成绩总是平平,她总是在老师讲得最酣畅淋漓的时候,浮现父亲在喧腾的工地上扛着重重的钢筋水泥,豆大的汗珠滑过深深的额角的影像。

李嘉诚特别助学金抚慰莘莘学子的心,她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这1000元钱,不仅相当于父亲一个多月的工资,更让她找到了自己的追求目标,她彻底打消外出务工的念头,心头的惨淡愁云,随着这一缕春风飘来而散去,嘴角时时浮现来自心底的微笑。她的成绩,已名列年级前茅。不仅如此,她已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以后,一定还要回到这片贫瘠的土地,帮助那些像自己一样需要帮助的学生。

资助案例十

赵丹,南江县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现在随班就读南江镇第二小学六年级。家在南江县石滩乡,父亲在南江县粮食局的下属企业上班。本来这是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就在她8岁的那年,父亲因单位宣告破产下岗失业,带着几千元的安置补助费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信。目不识丁的母亲以泪洗面,靠当地政府的廉租房租金补贴在学校旁边租下了住房,一家人终于有了安身之处。父亲的离去,加之沉重的负担压垮了母亲,她的眼睛视力突然下降,腰痛病发作,在家做饭都困难,姐姐也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精神失常,被强制送入巴中精神病院治疗。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做出决定,放弃读书,照顾妈妈和姐姐。李嘉诚基金会捐助四川地震灾区特别助学金1000元发到她手中,让她找回了学习的信心,回到了课堂,久违的笑容终于出现在她的脸上。勤奋好学,团结同学,担任了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班长,代表学校到市上汇报演出取得了优异成绩。懂事的她,为身边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向辛勤付出的老师和资助她的好人交了一份答卷,一份用爱心浇灌的人生答卷。

资阳市

资助案例一

钟文静,简阳市养马中学学生,母亲无工作,还有年老多病的爷爷、奶奶,全靠父亲一人打工挣钱供养一家人。在得到李嘉诚基金的1000元助学金后,受到了很大鼓舞,不但学习、思想有了进步,而且生活也充满了信心。在学习、生活中,她总是热心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好老师的助手,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总是想到社会对她的资助,自己的言行要对得起社会、学校、老师及同学的关心,告诫自己一定要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坎坷。

“知识改变命运,勤奋改变人生”,作为班长的她,带着感恩的心和责任感热忱为大家服务,从她身上能够看出,一笔捐助能改变一个优秀贫困生的生活,更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资助案例二

严梦兰,简阳市养马中学学生,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父母背井离乡,另谋生活,她跟随着爷爷奶奶生活,慢慢地学会了独立生活,也习惯了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日子。但在她12岁那年,父亲患上了疾病,这对全家人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随着书本知识的增多,她逐渐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看到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也随之明白了外面的世界为什么永远都是五彩斑斓的。虽然没有最优异的成绩,也没有太强的组织力和领导力,但她一直都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的好榜样。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候,她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她明白这不是一份施舍,而是一份鼓励和爱。人生道路上有无数次的感动,将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一课。李嘉诚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老人,却时时刻刻不忘国家的教育,不忘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感谢李嘉诚先生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