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01

第1章 易错类型一对有关历史文化常识掌握不到位

【易错原因】

历史文化常识是广泛应用于文史领域的文科基础知识,是历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特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文化强国”观念的增强,重视历史文化常识的考查,关注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中华文化中传统性文史知识的学习,推动大历史观念的形成已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而这类试题往往又是学生出现错误频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课本内的历史文化常识记忆不牢,不能灵活运用;第二,课外知识缺乏,老师补充过的史学常识没有掌握,平时自己又不注意积累;第三,逻辑推理能力较差;第四,不能把有关的文化常识放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中理解和掌握;第五,不能把中国古今文化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

【易错点】

1.解题过程中混淆称谓,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谥号(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和尊号(尊号也叫徽号,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2.学生在纪年方法的计算上也常常走进误区。纪年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纪年、公元纪年等)如干支纪年(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年份减去3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年份减去3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再如将公历年换算成民国纪年,一定要在提供的公元年数减去1912后再加上1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3.缺乏文史典籍的基本素养。如: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其他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对姓氏来源理解不正确。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有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以国名为姓、以居住地为姓、以封地为姓、以官职为姓、以职业为姓、以谥号为姓等。

【应对技巧】

解决此类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第一,要准确掌握课本内涉及的历史文化常识;第二,要广泛涉猎各种文献典籍和各类著作,重视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第三,历史文化常识类试题多以提供新情境为主,解答时可以通过获取和解读题干相关信息,并联系相关知识合理地推断出正确答案;第四,平时锻炼自己将历史文化常识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联系起来,并由古到今形成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五,注意多找一些与历史文化常识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多看多练,才能做到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典例1

(上海卷)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混淆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年号、帝王的谥号。辛亥属于古代的干支纪年,不属于年号;商鞅是人名,不是年号;光武是东汉刘秀的谥号,不属于年号;靖康是北宋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之变是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

【正解】C

1.(湖南浏阳模拟)《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庙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2.(海南卷)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3.(安徽濉溪调研)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元朝被定为“水德”,灭元的明朝应为()

A.金德

B.木德

C.土德

D.火德

4.(全国卷Ⅱ)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典例2

(海南卷)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不了解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等的含义和考查问题的立足点。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关注历史的纵向发展。整体史观强调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演进,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历史就是文明的发展和交流的历史,关注人类文明的纵向和横向发展。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都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

【正解】C

5.(山东潍坊模拟)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6.(江苏淮安模拟)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考古学家马克·霍顿在评价哥伦布时曾说:“这是场灾难,但他(哥伦布)只是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欧洲必然接触更广阔世界。”马克·霍顿意在强调以何史观评价哥伦布()

①全球史观

②文明史观

③革命史观

④生态史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7.(海南卷)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