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16

第16章 易错类型十五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较差

【易错原因】

辨析、批判及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体现,而很多学生却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具体表现为:第一,不能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第二,尊重历史材料的客观、真实、完整意识缺乏。第三,不能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地位等多角度对其进行批判、评论等。第四,思维过程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质疑意识以及批判精神欠缺,导致在批判、评论时缺乏客观性。第五,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评判。

【易错点】

1.史论结合评论历史观点的能力较差。如评价西方崛起的观点,观点一是认为西方的崛起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殖民掠夺等关系密切;观点二是强调西方的崛起与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扩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相关。很多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史实进行分析,不能正确地分析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对于不同的观点也不能与相应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的能力不强。如对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评价不能从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角度来看待,评价时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我选择角度。说它是偶然的,应从远航的结果来思考;说它是必然的,应从远航的历史背景及主客观条件方面进行思考。

【应对技巧】

第一,要培养自己具有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善于总结历史知识,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第二,在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时,要注意所引用的观点、借鉴的历史事物必须是真实、客观、完整的。第三,要把历史事物和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评判。第四,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可将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一起,要求找出其异同点,或者就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认识或启示。

典例1

(山东卷)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易错分析】本题以哥伦布到达美洲作为切入点,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第(1)题是开放性命题,答案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最佳的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首先,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偶然”“必然”的含义: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偶然”指他最初的目的是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印度),而且到他死,他都不认为自己发现的是一块未知的新大陆;“必然”主要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条件。然后,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史论结合地分析回答。第(2)题“发现美洲”主要体现的就是以欧洲为世界的中心;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则是考查了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本题如果立足点选择不正确,将错答而失分。第(3)题是借鉴了上海高考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个短文,考查学生全球史观,中国史和世界史相联系。

【正解】(1)答案一:学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二:学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人文主义倡导冒险精神;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若能概括地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也可)

答案三:学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了。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1.(济南模拟)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200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了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的展示主题提两个建议。

典例2

(广东卷)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易错分析】解答本题易犯的错误是运用、引用材料证明历史观点时对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对材料作者的观点不敢大胆怀疑,对自己的看法和判断论证不清。本题的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社会婚姻观念的变化。第(1)题考查学生正确引用相关材料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第(2)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及分析理解能力;第(3)题要求学生以批判的精神,敢于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可由材料一中“民间寡妇”守寡终身则可除免本家差役,及材料二中“烈女”的数字得出结论;婚姻观的自主性可由材料三中“自我介绍,订下终身”得出。解答第(2)题可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李贽等人反礼教的民主思想的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第(3)题注意“偏听偏信”是做学问者的最大禁忌。可从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的可信度是否能够反映整体性等方面作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评论“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的历史论证能力。本题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解】(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学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说明19世纪初西方文学对启蒙思想家“理性王国”的反映。

(3)指出材料二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加以说明。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