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原因】
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解答此类问题出错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不了解,对其基本内容不熟悉。如郡县制,我们不能仅满足于知道它的由来、长官名称、各自职权,更应该理解其实行的目的、作用及影响等。第二,对历史概念自身的动态历程不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如对郡县制,我们更多的时候仅定位于秦朝时,而忽视战国时期,更无视以后其成为我国在地方的基本政治制度。同时,没有认清郡县制与秦朝统一、与君主专制、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对历史概念的实质认识不足。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
【易错点】
1.对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不了解。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需要全面把握其基本内容:经济基础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政治前提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历史传统是议会制度,限制王权;理论依据是英国启蒙思想家的声音;正式确立是《权利法案》的颁布;发展完善是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改革。
2.对历史概念的时序性特征不理解,不能动态、全程地把握历史概念的全部。如古代中国宰相制度的兴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1)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秦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可以说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宰相制度;(2)汉初因袭秦代的官制,我国的中央体制在秦汉时已经奠定了基础;(3)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和发展,出现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的中央制度影响深远;(4)宋代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用意是分割相权,以集中君权;(5)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而成祖之后,内阁制度产生。清军入关后,初期亦沿用明制,设置内阁;其后雍正用兵西北,特设军机处参赞军务,逐渐发展而成定制,而内阁已名存实亡。
3.不能横向处理好历史概念与相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如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的等级。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层层封授、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再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
【应对技巧】
第一,要准确全面掌握历史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毛泽东思想,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军事等各个领域。第二,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时序性结构,即抓住历史概念的阶段性特征。如毛泽东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它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而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的主要内容则是社会主义建设革命的思想。第三,注意历史概念的横向性结构,理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关系理解。第四,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概念的本质。如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成果。总之,在复习时记住四条答题经验:积极思考善归纳,时序概念莫混乱;分析考点抓主干,提炼信息要周全;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被表面迷惑掉;抓住细节争小分,规范答题敢创新。
典例1
(天津卷)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
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权益的要求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D,原因在于对邦联制与联邦制、美国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历史概念结构关系掌握不全面。1787年宪法将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中央政府强有力的联邦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④正确;1787年宪法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②错误;美国的内阁是总统的附属机构,不能称为责任内阁制,③错误。
【正解】A
1.(郑州调研)有人评价《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自1957年《罗马条约》以来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主要是因为()
A.实现欧洲单个部门的一体化
B.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C.欧共体建立了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D.欧元的诞生
2.(山东烟台模拟)凯恩斯说:“似乎没有强烈理由要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社会上大部分经济生活包罗在政府权限之内。”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但也不完全排斥经济自由
B.强制推行国家资本主义
C.反对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主张完全的经济自由政策
3.(江苏泰州质检)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的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个方面的支持()
A.技术支持
B.劳动力支持
C.市场支持
D.资本支持
典例2
(广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时,英国的纺织业靠着差不多100%关税的保护,避免了廉价的印度纺织品的进口冲击。直到成为全世界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英国才拆掉这些壁垒。即使在19世纪末自由贸易的鼎盛期,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仍然是自由贸易的禁区,多种工业品的市场基本上只准英国人插足。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在英国是“自由贸易成就了工业革命”还是“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6—1985年美国进口关税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在当代贸易自由化趋势中,出现了哪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的出现对贸易自由化趋势有何影响?
【易错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世界的“工业革命”、现代世界的“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客观叙述历史事物、说明和证明历史观点、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易错的原因在于对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概念外延掌握不到位。第(1)题,从自由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入手分析即可。第(2)题,第一问,从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答案;第二问,注意将现象与美国的经济政策相联系进行分析。第(3)题,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经济问题,深刻理解社会变革,增强历史洞察力,可以从有利与不利的任意一个方面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正解】
(1)工业革命成就了自由贸易。在贸易保护政策下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英国的竞争力增强,采取贸易自由政策。
(2)低—高—低。低—高的原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高—低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提高;倡导自由贸易。
(3)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影响:①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②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成员国家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往往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更加难以妥协,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具有潜在的干扰性。
4.(山东滨州模拟)面对2009年金融危机,德国前外长费舍尔曾说:“在这场全球危机结束时,欧洲只会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欧洲不是在寻求更紧密的团结,而是正在这场危机中重新国家化,让自己回到过去。”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进程受挫
B.欧盟将失去世界一极的地位
C.欧洲联盟正走向解体
D.金融危机促使欧洲更加团结
5.(南京调研)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表现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说明了民主共和的必由之路
C.探寻了近代化的发展之路
D.解决了经济、政治与思想发展之路
6.(山东聊城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正的欧洲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它们(包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同法国和联邦德国一起在巴黎共同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为《巴黎条约》……该条约中明确规定煤钢共同体以共同市场、共同目标和共同机构为基础,这三个“共同”实际上是今后的欧共体以及今天的欧盟所确立的长远发展目标的雏形。
材料二欧共体于1968年7月1日完成了《罗马条约》赋予的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限制和关税以及统一各国对外关税税率的任务,建成了关税同盟。……1985年6月欧委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提出要在欧共体内部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1999年1月1日欧元顺利启动,首先在11个成员国实现了货币联盟,建设和完善经济货币联盟,为实现政治联盟积极创造条件。
材料三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
材料四历经波折的《里斯本条约》自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里斯本条约》是在原《欧盟宪法条约》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欧盟宪法条约》先后遭到了法国和荷兰全民公决的否决,批准进程陷入僵局。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其侧重点的不同反映了欧洲一体化怎样的趋势?其又体现了什么共同之处?
(3)有人认为,欧洲的一体化告诉我们,人类必将会实现启蒙运动思想家康德设想的“人类最终会走向永久的世界和平”。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联系现实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