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错题本(历史)
48466500000008

第8章 易错类型七不能弄清楚题干或选项中某些词汇的含义

【易错原因】

新课改下历史选择题中经常出现一些历史学科的专业名词术语,有些学生对此类试题感到非常棘手。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阅读、分析文字材料的能力较差,即不能根据题目提供的语境来推敲某个词汇的含义;第二,对课本中的部分历史名词理解不透,且平时积累较少,一旦在试题的题干或选项中出现部分专业术语,就会影响答题的准确率。

【易错点】

1.对于材料中个别词汇不能准确把握。如对“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中的“小国寡民”理解不准;“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中的“本”和“末”不能理解出是农业和商业。

2.课本中某些历史名词理解不准确。如分析程朱理学所提倡的“格物致知”的影响,由于学生对“格物致知”这个名词的含义不理解,导致很难分析得出影响。再如“近代化”或“现代化”,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影响时,若学生对“近代化”的内涵理解不透,就很难作出选择。

【应对技巧】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并在训练中总结方法。通常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第一,准确把握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历史概念或历史术语。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积累,多比较,尽力做到不放过课本中的每一个历史专业名词或概念。第二,在习题训练中,多总结常见的关键词语,查找汉语字典或词典,熟悉它们的含义。第三,加强对材料题的训练,从而培养根据语境进行逻辑推理能力。

典例1

(上海卷)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易错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了实现对德国等战败国的掠夺,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了对德和约《凡尔赛和约》。这个和约的签订,为以后列强间的矛盾特别是德国的复仇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确答案为D。

【正解】D

1.(杭州质检)《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2.(浙江嘉兴测试)历史学家房龙在评论某历史文献时说:“它是一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它在过去的140年中经历巨大变化。即使是到了1927年,它仍然还像(当初)那样充满了活力。”这一文件是指()

A.《德意志帝国宪法》

B.《拿破仑法典》

C.《联邦宪法》

D.《权利法案》

典例2

(辽宁、宁夏卷)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所著《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B,原因在于对“心里的状态”的含义分析不清楚。由“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可知文字史料带有主观色彩,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历史;但也有很多文字史料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面貌,A选项正确。B,D选项的表述相互矛盾,均不能入选;C选项表述与题干不符,可排除。

【正解】A

3.(江苏镇江调研)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4.(杭州质检)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demokrafia)一词由“人民”(demos)和“统治”(kratos)复合而成。但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形成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5.(山东青岛质检)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十年颂歌》中写道:“我们难忘的/一九五八呵!/我们的/千万座/小高炉!/烧起来!/烧起来!/看我们/几千万/钢铁大军,/伟大的创举——‘小土群’!”这首“颂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