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保健大全
48468600000002

第2章 明明白白认识高血压(2)

日常生活中应控制高血脂

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的疾病,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都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又都与血脂过高有极大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将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效途径。

血脂有生理功能

血液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血浆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脂质成分,称为血脂。

血脂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类脂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的总称。血液中所含的这些脂质,循环全身,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的各种活动都是以热能做动力,都在消耗着热量,脂质是产生热量最高的营养素,供给人体的热量需要。人体是由千千万万的细胞构成的,细胞膜则是由磷脂、糖脂和胆固醇组成;脑和神经也都需磷脂和糖脂;胆固醇是体内合成激素的必需物质。

从膳食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有些是脂溶性的,比如维生素A、D、E、K,与脂肪一起存在,才能在肠道同时被溶解吸收,供给人体需要。脂质对皮肤上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加速皮肤损伤的愈合。

人体皮肤下面有一层脂肪,可以阻止和节制体温散发,起保温作用,有助于御寒。

而且,还可以吸收外界的热量,不致无阻地传到人体内部,起着隔热作用,维持正常体温。

因此,人体需要脂肪,离不了脂质,那些“谈脂色变”的认识是不对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拒绝脂类,对人体是有害的。问题只是需要控制血脂过高而已。

血脂多少为宜

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由于不能溶解于水,就必须与载脂蛋白相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循环,供给人体需要,保证生理功能。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载脂蛋白A相结合,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与载脂蛋白B相结合。

因此,血液中血脂过高称为高脂血症,也可以称高脂蛋白血症。这里虽然有个“症”字,只表示数值不正常,而不是一种疾病。

在健康体格检查中,验血脂常检查的项目包括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

总胆固醇以200mg/dl以下为正常,不超过239mg/dl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高,240mg/dl以上则为异常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45mg/dl以上为正常,降低至36mg/dl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低,降低至35mg/dl以下则为异常降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130mg/dl以下为正常,不超过159mg/dl仍为正常的边缘或略高,160mg/dl以上则为异常增高。

甘油三酯以200mg/dl以下为正常,超过200mg/dl则为异常增高。

载脂蛋白A与B的比值正常,应高于130,血脂异常时A与B的比值往往降至10以下。

从上述可以看出,血脂异常主要是总胆固醇升高,而其主要成分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是与载脂蛋白B相结合的,这就必然导致载脂蛋白A与B比值的下降。

在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是很微妙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决定着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为了保持适宜的胆固醇含量,来保证正常生理功能,高密度脂蛋白则将胆固醇运输到肝脏,进行分解、排出,使血液中保持着适宜的胆固醇含量。这是个经常的动态过程。要日常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首先是从饮食中控制。这包括两个方面:控制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些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

在饮食中,动物性脂肪、动物的脑、肝、肾、鸡蛋黄、鸭蛋黄、鹅蛋黄、松花蛋、虾子、蟹黄等食物,胆固醇含量很高,应控制食用量。以人们常吃的鸡蛋为例,每个蛋黄约含有320毫克胆固醇,每天只吃一个鸡蛋为宜;如果不是血脂过高,也不必只吃蛋清不吃蛋黄。控制醇糖和脂肪的摄入量有利于降低甘油三酯。

含胆固醇较低或有降低胆固醇作用的食物,比如谷类、瘦肉、鸡鸭肉、鱼类(尤其是海产鱼)、海参、海带、薯类、香蕉等食品,以及植物油(尤其是芝麻油、花生油、玉米油),应在日常膳食中适量增加。摄入牛奶、豆类或其制品还可补钙,也有利于控制胆固醇。喝茶,尤其是绿茶也有降血脂作用。

已经发现,大蒜有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强胆固醇分解、排出的作用。大豆及豆制品对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明显作用。香菇、木耳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洋葱对防止胆固醇在动脉血管壁上的沉积也有一定作用。

在饮食控制的同时,坚持体育健身运动,有利于消耗体内脂肪,并加速血液运行,不使血流淤滞,有利于防止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在全民健身运动中,选定自己的运动项目常年坚持,有利于保持适宜体重。

还要勤于用脑,人的大脑只占体重的2%,却在消耗人体20%的热量,勤于用脑(尤其是老年人)将有利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有利于降低血脂。

40岁以上的人,在每年的健康体格检查时查验血脂,如果发现高脂血症,再配合其他治疗方法。

老年人高血压

高血压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年龄增加而多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心、脑、肾等脏器障碍病症。现代医学研究报告指出,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10岁,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0%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20%以上。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50%以上患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与成人普通型高血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1.老年人高血压的分型

Ⅰ型:经典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或等于21.3kPa(160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2.7kPa(95mmHg)。由于成年开始的高血压可一直持续到老年,此时收缩压与舒张压仍成比例地上升。

Ⅱ型:纯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或等于21.3kPa(160mmHg),舒张压小于12.0kPa(90mmHg)。

Ⅲ型:不相称性收缩期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或等于2×(舒张压-15)mmHg,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2.7kPa(95mmHg)。

Ⅳ型:相对舒张期高血压。是指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即舒张压大于或等于12.7kPa(95mmHg),而收缩压小于2×(舒张压-15)mmHg。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的舒张期高血压演变而来,大部分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大动脉(包括中动脉在内)弹性明显减退而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血压者与普通型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降低,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增高。国内有学者报道,65~69岁是老年人高血压的一个较明显的转折点,其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80岁以上患者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1%,而且,性别对纯收缩期高血压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2.老年人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1)血压波动性大。老年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均比年轻患者有较大的波动,尤其是收缩压,因血压的波动与血压的高低密切相关。而且,老年人的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的敏感性减退。老年人的血压波动不仅在长时期内较明显,而且在24小时内其波动也较年轻患者明显。在外界以及内在因素刺激作用下,其血压随时都可发生明显的波动,尤其是收缩压的波动幅度更大。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老年人血压值的昼夜波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血压值的高峰时间是上午6点至晚上10点,低谷时间是晚上10点至次日早晨6点。了解老年人血压的昼夜变化节律,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据有关报道,约4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在午夜至次日早晨6点;心肌梗死的发生时间有两个高峰:上午8点至9点与下午5点至6点。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尤其容易发生在降压治疗过程中。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让患者平卧10分钟以及再站立1分钟至5分钟,分别测定卧位时血压及不同站立时间的血压,约有1/3的患者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并伴有头晕等症状。这一点,在老年人高血压的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3)心脏改变。老年人高血压几乎同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两者常是相伴而生,逐渐发展并使病况加重。由于老年人高血压多以收缩压增高为主,心脏为了克服外周阻力,维持机体必需的供血,必须增强收缩功能,包括增强心室排出能力以及心脏收缩频率,由此加重了左室后负荷与心脏做功增加,结果导致左心室肥厚与扩张。加上心脏器官组织的胶原纤维增多与淀粉样变,使心脏舒张与收缩功能受损比较明显,最终易诱发左心衰竭。据最近有关报道,老年人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其表现为左心室严重肥厚,心室腔狭小,舒张功能减退,收缩功能亢进,呼吸困难等左心衰竭症状。

(4)低肾素型高血压较多。现代医学研究报告表明,约有半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低肾素型。因周围血浆肾素活性(PRA)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血中儿茶酚胺常随年龄增长而稍有增加,而β受体反应则随年龄增长和血压升高反而减弱。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时心率增快和β阻滞剂治疗时心率减慢等效应均减弱。

药理实验研究中还发现,老年人血浆醛固酮水平亦较中青年人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之年轻高血压患者,其细胞外容量和血容量也显著减少。

怎样早期发现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症多见于50岁以上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引起注意,如发展下去,往往会引起脑卒中。

1.头痛和头晕:这种表现较多见,病人常感到头的枕部或额部有轻度钝痛、头晕,并常伴有耳鸣,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或消失。

2.睡眠障碍: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表现为睡眠时间少、入睡困难、睡不实、易醒、多梦等。有些人需服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些人可表现贪睡,总感到睡眠不足。

3.记忆减退:主要是近记忆减退,对人名、数字和最近的事情容易忘记,病人对此深感苦恼,但是对童年、往事却记忆犹新。

4.情感改变:常表现为情绪控制能力减弱,常因小事而忧伤、流泪、发脾气、兴奋激动或焦虑不安。

5.性格改变:原性格特点变得更突出,如原来节俭者变得吝啬、自私;过去稳重变得固执,原来感情较脆弱者更易多疑、伤感等。

以上表现若同时出现,易被误认为神经衰弱。与神经衰弱不同之处是发病晚,多在45岁以后,一般没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同时有眼底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增高等与血管硬化有关的表现。有些人可能只出现上述某种症状或伴有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或血压不稳。

高血压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去医院治疗

高血压出现下列情况需要去医院治疗:

1.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痛。

2.头痛,视力模糊,眼球震颤,肢体活动不利,或语言不利,流口水。

3.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咯吐大量泡沫痰。

高血压危象的应急措施

高血压危象是情绪激动、紧张、应激状态、剧烈运动等为诱因,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使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危象。初期病人为神经衰弱较多见,剧烈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全身无力等,如不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恶化进而发生神志改变、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重症者又出现抽搐、昏迷、心绞痛、心衰、肾衰、脑出血等严重症状。

当高血压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后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并服用心痛定、降压乐、利血平等快速降压药。严禁服用氨茶碱、麻黄素等兴奋剂或血管扩张剂。同时呼叫救护车,尽快送就近医院系统治疗。

预防: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精神愉快,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按时服药,定时到医院监测血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进行低盐低脂饮食,清淡饮食,控制体重,戒烟。

高血压患者须终生服药

由于高血压常无症状,特别是中年人,即使已发展成为重度高血压,也常自我感觉良好。因而凭症状服药,极易延误治疗。除了少数早期病人、病情较轻、又能遵照科学生活方式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都必须终生服药。一旦停药,血压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不仅损害心、脑、肾等器官,而且会使治疗难度加大。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季节、工作情况调整药物用量,细水长流。

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从低剂量开始,如血压未能达到标准,应根据耐受情况增加该药的剂量。如第一种药无效,应选用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法,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降压药,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阻滞剂;利尿剂ACE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ACE抑制剂:α阻滞剂β阻滞剂。如果第一种药物疗效很差或耐受性很差,可换另一类降压药,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或加用第二个药物。最好选用一天一次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

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

老年人高血压指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大于21.3kPa(160mmHg)和舒张压大于127kPa(95mmHg)的高血压患者。老年人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成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弹性减退,收缩压升高而来。老年人高血压具有以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