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17

第17章 不言己功,功成事遂

“引语”

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原文”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③其贵言④,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⑤”。

“注解”

①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

②不知有之:人民不知有统治者的存在。

③犹兮:悠闲自在的样子。

④贵言:指不轻易发号施令。

⑤自然:自己本来就如此。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

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深度剖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最好的国君,由于他以自然无为处事,任人民顺应自然、自由生存而不强加制约,所以人民就只知有个国君存在而感不到君主之威。比最好的国君差一些的,虽不是自然无为治国,但是尚能以仁义治国,所以能得到人民的亲近、赞誉与拥护;比这种国君再差的,制定刑法治国,人民畏惧刑法而惧怕于他;最差的国君,只图自己享乐、满足个人欲望、地位,不顾国民的死活,残害欺骗国民,使民不聊生,以致人民轻蔑他,甚至反抗、打倒他。

最好的国君,以自然无为治国,看起来似很悠闲的样子,他轻易不发号施令,让人民顺应自然,自由地生活。他默默地完成天下太平、国富民强的大业(无不为),却不言己功,使百姓皆认为这种自由自在的太平生活是自然而成的、自然应有的。

老子观察到人民对于各种国君的态度是由于各个国君的不同治国方法所致,针对这些实况,举“太上”为例,提出了“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解决此类异常、矛盾的根本方法。是老子运用其“认识——判断——解决”这一辩证法的论理,意在解决国家、社会异常,达到国富民安的实例之一。

老子把这种理想的政治情境,与儒家主张实行的“德治”、法家主张实行的“法治”相对比,将其等而下之。实行“德治”,老百姓觉得统治者可以亲信,而且称赞他,这当然不错,但还是次于“无为而治”者。实行“法治”的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实行残暴扰民政策,这就是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人民只是逃避他,畏惧他。老子强烈反对这种“法治”政策,而对于“德治”,老子认为这已经是多事的征兆了。最美好的政治,莫过于统治者“贵言”,从不轻易发号施令,人民和政治相安无事,以至于人民根本不知道统治者是谁。当然,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存在,只是老子的“乌托邦”式幻想。

这一思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做老板的或其他管理人员,也需要“抓大放小”,给你的下属以充分发展的空间。这是衡量一个老板、一个领导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

一看到“事必躬亲”这个成语,我们有许多人肯定想到的是《三国演义》中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诸葛亮。这个为了帮助刘备以及刘备的儿子恢复汉室的丞相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使摇摇欲坠的蜀政权不至于加速灭亡,可以说做到了“事必躬亲”。可惜的是,诸葛亮的本事再大,也没能力挽狂澜,恢复汉室,最后抱病死在了五丈原。不过,诸葛亮与其说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累死的,他就是让“事必躬亲”活活地累死了。

诸葛亮的悲剧就在于太相信自己,而总是不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的手下,自然也就没有将别人也可以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没有充分“放权”。因为诸葛亮的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用才之道,首要的一条就是以诚相待,充分信赖。如果你怀疑他,那么就不要使用他;而使用他,就必须信任他。试问,你如果对他疑神疑鬼,他怎么能够放开手脚去工作呢?

用人不疑,保护和支持人才,是一种强大的激励手段。如果一个人被信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便油然而生。尤其是上级对下级的充分信赖,就是对下级的最好奖赏,它将形成一股促使下级努力工作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这样说,信任是一种催化剂,是一种助推器,它可以加速蕴藏在人体深处的自信力的爆发,而这种自信力一旦爆发,工作起来就可以达到忘我的程度。

领导者在使用人才时,特别需要以自己的真诚来对待人才,在真诚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信赖的感情。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领导者的语言表达必须真诚恳切,而不是虚华浮夸。对下级讲话一定要一是一,二是二,推心置腹,情真意切,决不可言不由衷,装腔作势,封官许愿。现代领导者一定要避免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套话。其次,要求领导者在工作行为上诚实,并多同下级商量。凡能公开的一定要公开,商量研究工作时,要搞“群言堂”而决不能搞“一言堂”、“家长制”。

领导者对下属人才的引导必须充满情感,原苏联领导人列宁认为,没有对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人们常说的“通情达理”,强调的是先“通情”,然后才能“达理”。因此,不能忽视感情的因素,不能不在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的同时,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心悦诚服”,激起下级的信赖和力量。

充分授权给你的下属。在“抓大放小”的前提下,你要把本来属于下属的工作或者适合下属的工作,以及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权威坚决地交给下属。这样不但可以将你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对你的下属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为了能把你真正地解放出来,你因此要学会把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甚至是决策性的工作,还有使下属有所收益的工作授权给他们,让他们去做。这首先建立在你充分信任你的某些下属的基础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其中的道理,你可能比谁都清楚。因此,在你授权的时候,别忘了把整个事情都托付给对方,同时交付足够的权力好让他做必要的决定。

“案例一”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四百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元。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公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案例二”

战国时期,魏文侯准备出兵攻打中山国,故召集臣下旨选带兵之人。

当时有人推荐一位名叫乐羊的人,说他韬略过人、武艺非凡,可担任带兵大将。

但也有人说如今乐丰的儿子乐舒正在中山国任要职,让乐羊带兵去打中山,他会投鼠忌器,无法下手硬攻。

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魏文侯派人对乐羊进行了调查,得知他对儿子乐舒在中山侍奉昏君十分生气,曾拒绝儿子奉中山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再留在中山任职,但乐舒也不肯,于是父子俩分道扬镳了。

魏文侯知道这些后终于下定决心重用乐羊,任命他为大将军,带兵攻打中山。

乐羊果然不负魏文侯之望,指挥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打到中山国都,指挥军队把中山国都围得水泄不通。

魏文侯十分高兴,立刻派使者前去嘉奖。

但哪里料到乐羊却只围不打,数月之久未曾攻城。这样一来,那批怀疑乐羊的人便有了把柄,不断向魏文侯上疏,说乐羊是顾惜儿子的性命,因而不肯攻城,应撤换乐羊,再派能将。

但魏文侯独排众议,相信乐羊自有其安排。而乐羊也对全军士兵说:“我对中山国只围不打,是想让中山国的国民知道我们是仁义之师、信用之师,以争取民心,以免中山国都国民跟着中山国君死守,增加我们的攻城难度,并非为了保全我儿子的性命。”

大家明白了乐羊的用心,更加团结一致。不久时机成熟,乐羊发动全面攻城,一举大获全胜。

魏文侯用人不疑终于大胜。事实上,他胜的不只是军事上,更是人心上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