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51

第51章 道之尊,德之贵

“引语”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阐发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人世间的具体作用。万物成长的过程是:一、万物由“道”产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①。

“注解”

①玄德:德的精髓。玄,内在的,本质的。

“译文”

“道”生育万物,“德”育养万物;“道”使万物有了形态,“德”使万物得以完善。

所以万物无不以“道”为尊,无不以“德“为至爱。

“道”之所以受到尊重,“德”之所以受到爱戴,因为它们对万物不加施为而顺其自然。

所以,“道”生育万物,“德”育养万物。让其生长,让其发育,让其结籽,让其成熟照顾万物,保护万物。

生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造就而不自恃有功,扶植而不作主宰。这就是那深远玄冥的德。

“深度剖析”

这一章论述的是“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学说,万物的生长,是顺应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长的,各自适应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而生长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主持者加以安排,然后才能生长的。就万物的生长却需要依据着客观自然界存在的规律来说,老子称之为“道生之”。就客观自然界存在的规律具体运用于物的生长来说,老子称之为“德畜之”。万物生长,既然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而为自然界的规律的具体运用,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但万物的尊道贵德,也仅为对自然界的规律的依据与运用,不是另有什么主宰者加以命令与安排的,这种现象,老子认为是无为自然的状态,所以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创造万事万物,并不含有什么主观的意识,也不具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据、不主宰,整个过程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万事万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这就是“道”在作用于人类社会时所体现的“德”的特有精神。

老子再次告诫我们凡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付出就不奢求回报。

有良知的人,当他们意识到生活的赐予有多丰厚时,他们会真正地谦卑起来。他们感激别人对他们的生活所做的贡献。当一个人记起了信心、梦想和希望是促使他生活下去的原因时,他就会伟大而谦卑。任何人以自己的成功为荣时,都应该想起他从别人那里接受的东西有多少。

不错,感激是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从未真正感觉到它或将它表示出来。由于我们只注意我们需要什么,导致我们很少去注意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你要拥有美好的生活,就应培养感恩的心。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之,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见义而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而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有的人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

见义而为似乎超越了施恩的范畴,但事实上,见义而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而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自己立身方正,守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见义而为的“为”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止戈为武”,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无拳无勇,人微言轻,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与恶相抗,独立横流,义不苟且。在姑息必然养奸,除恶不容不尽的情况下,就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也应该是在所不辞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的还是对合乎“义”的事肯为、乐为。“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强暴,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当你周围的人都翻越隔离栏杆横过马路时,你却要绕很远的路去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周围的人会讥笑你胆小、迂拙,倘使你能不为所动,也算得上是见义而为之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见义而为”是一种最大的施恩,是对国家、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施恩。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些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是糊涂人乐于去做的。所以,只要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快乐的,糊涂也无妨。

一次一点儿,但要经常。不要施恩太多,使人无法回报。给予太多等于不给,而是出售。不要使别人的感激耗尽。感恩而无法报答,他们便不再跟你来往。想失去他们,你只需让他们欠你很多便可以达到目的。若他们不想偿还,便走得远远的,甚至与你为敌。雕像不想见雕塑他的雕刻师,受恩的人宁愿再也不见施恩于他的人。

如果对人施恩总计算着回报,便失去了行善的意义。施恩而不图回报,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对人的帮助要发自内心的真诚,急人所急,想人所想,不能存有希望对方回报的念头,无私地奉献爱心。以下几个小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案例”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义度行事,决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盘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有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盘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盘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公输盘答应了。

于是,公输盘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盘较试一番。公输盘多次设置了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盘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起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降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墨子坚定地反对任何战争,认为天下“大为不义”的就是“攻国”,而是矢志不渝地主张“非攻”。《墨子·公输盘》记叙的上述故事,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他闻知公输盘制造了新的战争器械,并且将用于楚国攻宋,便日夜不停地赶了十天十夜的路来到楚国,先是义激公输盘,再又与楚王仔细分析攻宋的各种不义之处,坦直陈言楚王攻宋与有窃癖的人同类。楚王仍不改变攻宋的主意,墨子又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墨子途经宋国时,想到里巷的大门内避避雨,都遭到守门人的拒绝。所以《墨子·公输盘》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

“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