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一次完全读懂道德经的人生智慧
48479800000069

第69章 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引语”

这一章仍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论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老子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有形的敌人不足以害怕,无形的敌人才最可怕。因此,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①而为客②,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③,攘无臂④,仍无敌⑤,执无兵⑥。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⑦,哀⑧者胜矣。

“注解”

①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②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③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④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⑤仍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⑥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⑦抗兵相加:意为两军相当。

⑧哀:闵、慈。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深度剖析”

本章讲的是用兵打仗的事情,从本章内容看,老子是反战的。他认为,如果是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完全的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再次表述出来。

焦宏《老子翼》引吕吉甫曰:“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他乎。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所以尔者,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诚知为常出于无为,则吾之常无行,其攘常无臂,其仍常无敌,其执常无兵,安往而不胜哉?苟为不能出于无为,知主而不知客,知进而不知退,是之谓轻敌,轻敌则吾之所谓三宝保而论之者,和于丧矣。故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夫唯以不争为胜者,则未有能胜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张松如认为,“今人或谓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对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合理的地方。”

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所以老子不赞成动用武力发动战争,这一章开篇便体现了这样的思想。但到了必须战斗的时候又不得不战。因此又提出了“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我命”,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哀兵必胜。

何为“哀兵必胜”?现代一般的通俗解释为:两军相当,悲愤的一方必胜。这与民间流传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说法几乎一样。若把此种解释的“哀兵必胜”硬安在哲人头上,愣说出处在《老子》,不但有悖于老子的本意,也是缺乏逻辑性的。

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讨论的不是什么战术计策,而是战略性思想,一个如何全方位审视战争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老子以为胜负不仅在战场上,更在战场外;不仅在战争之时,更在决胜之前;谁轻率谁必败,谁慎重谁必胜。这也就是说,决定战争胜负不仅在于兵力等有形的因素,更在于天时、地利、人和等无形的条件。谁悲观谁把问题看得严重一些,谁的准备就能充分,对风险的规避就能做得好些;反之,谁乐观谁看问题轻率一些,谁将会准备不足、所冒的风险也将大些。因此可以说,两军未战而胜负已定。似乎也可以这样总结:胜利的一方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打了一场适当的战争。

老子讲述我们打仗的目的其实不为打仗,虽然它也可以包括打仗。老子更重要的是在说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我们无论是做什么事,都不能狂妄自大、浮躁轻敌。那我们的敌人是谁呢?老子曾经告诉过我们,所有与我们对立的都是敌人,所有我们要征服的都是敌人。但是我们真正的、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

其实不仅是打仗用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经常失败,不是因为对手比我们高明,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狂妄自大,在于我们的焦躁轻敌的心境中。我们之所以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或是承认失败,是因为我们从来也不曾把自己的虚荣心丢掉。正如杜牧在总结秦朝灭亡时说:“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现在我们套用一句俗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所以说我们是自己杀死自己的,不要怨天尤人!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自以为是,明明不懂得事情,偏偏要装做很懂的样子,结果到最后闹出不少笑话,重者命送黄泉。

所以有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智者是不会自骄自大、自以为是的,这样做的只有蠢人!

有时候我们能够看清敌人的一举一动,了解到对手的活动意图,探知敌人的缺点和失误,但是,我们能够对自己的缺点、毛病知道多少呢?

“案例一”

三国时代,那位汉寿亭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是何等英雄气概。可是他致命的弱点就是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当他受刘备重托留守荆州时,诸葛亮再三叮嘱他要“北据曹操,南和孙权”,可是,当孙权派人来见关羽,为儿子求婚,关羽一听大怒,喝道:“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总是看自己“一朵花”,看人家“豆腐渣”,说话办事不顾大局,不计后果,导致了吴蜀联盟的破裂。最后刀兵相见,关羽也落个败走麦城、被俘身亡的下场。本来嘛,人家来求婚,同意不同意在你,怎能出口伤人、以自己的个人好恶和偏激情绪对待关系全局的大事呢?假若关羽少一点偏激,不意气用事,那么,吴蜀联盟大约不会遭到破坏,荆州的归属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局面。

关羽不但看不起对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里,名将马超来降,刘备封其为平西将军,远在荆州的关羽大为不满,特地给诸葛亮去信,责问说:“马超能比得上谁?”老将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关羽又当众宣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气量狭小,盛气凌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眼里,一些受过他蔑视侮辱的将领对他既怕又恨,以致当他陷入绝境时,众叛亲离,无人救援,促使他迅速走向败亡。

轻视敌人的灾祸是很大的,“几丧我宝”。什么是法宝?就是不争而善战的法宝,胜不骄、败不馁之宝。况且骄傲轻敌,不仅丧失了不战而胜的战机,而且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这个年代,正所谓商场如战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保持清醒,洞察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在竞争中取胜,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切忌以为自己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骄傲自满,这样只会招来大的失败,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