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公交车
每天上班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如果时间不充足,情急之下您可能会像其他上班族一样一溜小跑奔向车站,甚至追赶即将发动的汽车,这样很危险。
上下班最好避开高峰期,要注意脚下的台阶,不要与他人争抢车门、座位,别人无法知道你的身体情况。
·骑自行车
在不着急、不拥挤、交通状况好的情况下,骑自行车上下班也是较好的选择,既节省时间,又锻炼身体。需要您注意如下几点。
(1)坐垫要柔软,可以在车座上套一个海绵座,以缓冲车座的压力。
(2)骑车速度不要太快,防止下肢劳累、盆腔充血而引起不良后果。
(3)不要在车座后驮带重物。
(4)不要骑车长途行驶,不要勉强通过上下陡坡或不太平坦的道路,剧烈震动和过度用力都隐藏着危险。
·看电视应注意
心脏病患者应选择内容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避免恐怖片和竞争激烈的体育节目,特别是病情不稳定,近期有胸闷、胸痛等症状者,以免引起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引发心绞痛。
此外,看电视时的音量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久,持续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小时。对于所有节目都不要过于投入,要采取欣赏和消遣的态度,使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每看半小时,就要活动一下身体,闭目养神一会儿。
·睡前沐浴
心脏病患者沐浴的水温过冷过热都不好。冷水浴俗称冷水澡,包括冷水擦身、冷水沐浴、冷水浸浴及冬泳等形式。冷水浴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对延缓衰老、防治疾病有利,然而心脏病患者不适当地进行冷水浴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年高体弱者,心脏病患者都不宜洗冷水浴。
热水可以刺激交感神经,促进全身毛细血管的扩张,使心率加快,心脏的负担加重,所以很危险。温水浴既可以使血压下降,又可以放松肌肉,赶走烦躁的情绪,令人心平气和,还能够安神,有效地促进睡眠。因此,心脏病患者应洗温水浴,水温保持在35~40℃。
病情不稳定,近期有胸闷、胸痛等症状者,不宜浸浴,应淋浴。淋浴时也应该做好沐浴间的通风换气,室内不要过于闷热。
关于沐浴,给您如下的建议。
(1)淋浴时,为了防止疲劳和摔倒,可以在淋浴间放一个小板凳或椅子,坐着洗。
(2)冬季,在入浴前后要注意淋浴间内外的温度差,温度相差过大会引起血压突然上升。
(3)沐浴时,可以开着排风扇,以免沐浴间内充满蒸汽。
(4)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超过20分钟,心脏病患者6~8分钟即可。
(5)餐后1小时内不要沐浴。此时沐浴会减弱胃部的消化能力。
(6)浴后要用浴巾擦干全身,除去水蒸气。
·热水洗脚,入睡香甜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俗语言:“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我国古代还有“洗脚歌“:春天洗脚,壮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脏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人体的许多穴位都集中在脚上,热水洗脚对高血压、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防治作用,能够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改善睡眠,使人感到解乏、轻快,从而美美的进入梦乡。
·发作的导火索——性生活
伴随性生活而来的是兴奋反应。这样的反应将造成心脏自律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的亢进,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可能造成事故。因此,心脏病患者应克制性欲。中医认为节欲在于养精,养精在于保养真气,这将有助于延年益寿。但节制性欲不等于完全没有性生活,而是要有节制。如果发生也应是在有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缓缓进行。有头晕、心悸、精神恍惚时,应立即停止。
·半夜起夜时再饮一杯水
心脏病患者后半夜起夜后饮水200ml 左右,对改善血液黏度、减少并发症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在出汗多的夏季或出现腹泻、呕吐症状时。
·寒冷是心脏病的大敌,尤其要注意冬季的保暖,温度过低时不要出门。
三、糖尿病
(一)中国人易患糖尿病
我国传统饮食是以五谷为基础,五谷的主要成分就是糖类和淀粉。但在过去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高,这是因为糖尿病的罪魁祸首是精制碳水化合物,而以天然碳水化合物或粗粮、全麦为主的饮食就不会导致糖尿病发病率迅速上升。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精制食物、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越吃越多,不科学的饮食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据资料显示,中国人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较欧美人差,大约仅相当于欧美人的1/2,所以虽然欧美人中体重超标人群远多于中国人,但患糖尿病的比率却低于中国人。对欧美人而言,肥胖者更易患动脉硬化。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的形势严峻。到2007年年底,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达2.446亿人,发达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已达5%~10%,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病率增长甚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呈暴发趋势,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忽视饮食科学化有关。
在我国,2008年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糖尿病患者至少增加120万,每天至少增加3000人,以这个增长速度计算,到2025年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达到6000万!
(二)糖尿病的危害
高血糖状态持续时,糖会在血液中四处游荡,最终就像漫过池塘的雨水一样,破坏周围的设施。也就是说,体内的血管浸泡在高浓度的糖水中,这会导致哪些后果呢?
首先受损的是毛细血管,因为和大、中血管相比,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管壁更薄、更脆弱。毛细血管网是物质交换的地点,在这里,热情的红细胞卸载下氧,搬上二氧化碳,血浆传送来小分子的营养颗粒,于是富含氧的动脉血变成了携带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物的静脉血。高血糖会使毛细血管变得僵硬,甚至关闭它们的开关,物质交换过程遇到了阻碍。
到了后期,较大的血管也会招架不住。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的最内层直接与血液接触,称为内膜。内膜又细又滑,像特殊涂层——”特富龙“一样,保证血液列车能够顺利通过。血糖会使血管内壁上光滑的细胞连接松动,细胞也被破坏,于是细胞间的距离加大,而出现小破口。这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结果是发生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一旦发生,高血压、冠心病会接踵而来。
糖尿病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后期会出现累及全身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损害和糖尿病神经损害是其中的三大并发症。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严格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的”三驾马车“,具体方法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糖耐量受损
通过OGTT检查,有一部分受检者的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但又不能归入糖尿病范围。临床上将这一部分患者诊断为”糖耐量受损“。
“糖耐量受损”是“糖尿病”的预警牌,是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会经历的一个“临界”状态。有一部分患者会长期持续这种“临界”状态,甚至能恢复成正常血糖。但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最终由临界状态过渡到糖尿病的患者仍属多数。
很多“临界”状态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若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容易发生动脉硬化,最终可以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因此,“临界”状态的患者不应无视自己的“糖耐量受损”,应该学习一些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防止这种状态的发展。
四、脑卒中
(一)认识大脑
脑是人体最重要、最精密的生命器官,功能复杂,需要的能量多。成人脑重1400g 左右,约占体重的2%~3%。脑是个“大胃王”,脑部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15%,氧气经血液运送全身,脑部消耗的氧气占了其中的20%。从热量来说,成年男子脑部1天的热量消耗为2100kJ,占整体消耗量的20%。人体的重量大约一半来自于肌肉,脑部的重量不过占了2%,却与肌肉消耗掉的热量相同。
脑的耗糖量更多,占全身供给量的25%,而且脑组织不能储备葡萄糖和氧,所以需要不断地依靠血流输送氧和葡萄糖,以维持正常功能。缺氧2分钟,脑活动即停止,缺氧5分钟脑组织就出现无法修复的损伤。如果脑的血液供应减少到正常情况下的50%,则脑细胞的功能只能维持数分钟。
高血脂导致脑动脉发生硬化,血液就会在脑血管内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这就是脑梗死;变脆的血管发生破裂,就会引起脑出血。
我国近年统计表明,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占第二位,仅次于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80)/10万,病死率为(60~120)/10万,以此类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为130万~1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近100万,患病人数为500万~600万人,幸存者中约34万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因此,防止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二)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可分为脑梗死和脑栓塞。
脑梗死可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脑血栓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此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或糖尿病。多在静态发病,多数患者经数小时甚至1~2天内达高峰,表现有偏瘫、失语,通常脉搏、呼吸平稳,意识清楚,但如有大面积梗死或基底动脉闭塞时,意识可不清,甚至出现脑疝而危及生命。抢救、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整血压、溶栓、抗凝、血液稀释、防治脑水肿等。其中,脑动脉闭塞6小时以内脑组织改变尚不明显,是溶栓治疗、抢救治疗成功的黄金时间。
脑栓塞指脑以外的血管形成血栓脱落,流经脑血管的狭窄处时发生堵塞。本病约占脑卒中的15%~20%,脑栓塞引起的脑梗死,起病多较急骤,常在数秒钟或数分钟达高峰,是所有脑血管病中发病最快者。由于梗死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死亡率和致残率都是比较高的。本病治疗基本与脑血栓相同,主要是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减少梗死范围,同时治疗原发病。脑栓塞的预防主要是防治各种原发病,特别是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硬化。
脑出血是高血压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50岁左右,多在紧张、兴奋、排便、用力时发病,最好发的部位是大脑内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继而昏迷,可以口角歪斜、半身偏瘫等。脑出血发病后应尽可能就近治疗,不宜长途搬运,恢复期康复治疗与脑血栓相同,原则上应尽早开始。脑出血预后决定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存在合并症。轻型脑出血治疗后可明显好转甚至恢复工作;重者死亡率高,多在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因脑疝死亡,昏迷1周以上者常死于合并症。脑出血的预防也是积极控制高血脂、高血压。
第2节其他疾病合并高血脂的调脂治疗
一、冠心病
LDL-C降低的幅度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稳定和逆转有关,研究显示,对所有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应将LDL-C降至2.6mmol/L以下;此外,LDL-C<1.8mmol/L也是合理的。
二、糖尿病
高血脂是糖尿病人群的常见并发症以及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上以LDL-C为首要治疗目标:首选他汀类,LDL-C水平降低30%~40%。
糖尿病患者以高三酰甘油血症为主要血脂异常时,若胆固醇(TG)水平为150~199mg/dl 时采用非药物治疗,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酒等。TG水平在200~499mg/dl 时用贝特类药物。
糖尿病患者以低高密度脂蛋白(LDL)血症为主要血脂异常时,治疗的首要目标是LDL。LDL达标后,当有高三酰甘油血症时,下一个目标是纠正低HDL。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减轻体重、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和增加不饱和脂肪摄入、规律运动。生活方式治疗未能达标时加用药物治疗,选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
三、老年人的调脂治疗
调脂治疗防治冠心病的临床益处不受年龄的影响,对于老年心血管危险人群同样应进行积极的调脂治疗。由于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度高于一般成年人,调脂治疗的收益可能较好。在肝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人采用的调脂药物的剂量一般无需特别考虑。但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服用多种药物治疗,加之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减退及药物的代谢动力学改变,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降脂药物剂量的选择需要个体化,起始剂量不宜太大,在监测肝肾功能和肌酶的条件下合理调整药物用量。在出现肌无力、肌痛等症状时需与老年性骨、关节和肌肉疾病鉴别,及时监测血清CK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