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维护你的心灵:现代社会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导读
48535000000024

第24章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防治(3)

五、领导干部心理危机干预

(一)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当事人突然遭受严重的灾难、重大生活事件的伤害或过度强烈的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超出自己的生活条件、知识和经验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至于陷入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躯体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至少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存在一些重大的影响心理的事件;二是有急剧变化的情绪、认知,包括身体、行为上的一些改变;三是个人原有的一些方法无法应对事件或者应对无效。

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领导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危机。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上、情绪上、认知上和行为上。在生理方面会出现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在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在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在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领导干部和普通人一样,也会经历心理危机。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领导干部自杀事件来看,除个别领导干部确实因涉及腐败而畏罪自杀外,多数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领导干部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其中很多是由于个人长期抑郁、个性缺陷、自控能力失衡所致。由于领导干部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职责,因而领导干部自杀事件不同于普通人,不但直接影响到自己和家人,而且影响到了工作和事业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虽然领导干部的自杀事件为数较少,但是仍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当然,也不能谈“危机”色变,只要应对和管理方法得当,心理危机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和干预的。

1.领导干部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领导干部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诸多挑战有关,包括知识社会对执政能力提出的挑战、行政问责对依法行政能力提出的考验、以人为本对科学执政能力提出的考验,还有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时,来自因能力素质不高而产生的内心压力,各种压力最终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这些负性情绪包括自我效能感降低、工作网络的缺失、缺少支持、内心孤独、心理疲惫浮躁,等等。

2.应对心理危机的不同结果。

由于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每个人处理心理危机的方法不同,后果也会不同。一般来讲有四种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危机应对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第四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

从总体上来看,各级领导干部心理是健康的——坚定执著、乐观自信、沉稳平和、奋发有为,危机反应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是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者是极端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极个别的个性缺陷、罹患精神疾病的干部,在面对过强和持续时间过长的心理危机时,会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自杀,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

(二)自杀危机干预

自杀是指主体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生命的自我毁灭,无论对社会、家庭还是对于个人,其危害都是巨大的。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年自杀率为23/10万。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的第五大死亡原因。自杀多见于精神病患者,几乎所有的自杀者都伴有抑郁情绪。

1.自杀者心理分析。

自杀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精神疾病导致自杀,躯体疾病导致自杀,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不同自杀原因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自杀是精神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精神疾病自杀占所有自杀个案的40%,各种精神疾病总的自杀率比普通人群高6~12倍;抑郁症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1/4;精神分裂症自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30%。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恐惧症、抑郁性神经症等也有自杀现象发生。一些人格障碍、性变态患者也有自杀倾向。

躯体疾病是导致自杀的常见原因。一些难治性的疾病往往对患者构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精神崩溃,如癌症、艾滋病、一些难治性的慢性疾病,还有一些意外事故导致躯体残疾等,因无法改变残酷的现实,为摆脱痛苦选择自杀。

非疾病(普通人群)自杀者的心理特征。不良的性格特征是使人走极端的影响因素,比如:对全社会、特别是对周围人群抱有深刻的敌意,戒备心理较强,喜欢从阴暗面看问题;缺乏决断力,遇事犹豫不决,没有主见;社会交往能力差,从思想上、感情上把自己与社会隔离开来,缺乏归属感;缺乏理性的生活态度,认识问题倾向于过度概括化,非此即彼,以偏概全。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能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作出客观的评价;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倾向于自暴自弃,倾向于自我贬低;过分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适应能力差,应付困难的技巧和能力较差;行为具有冲动;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神经质;缺乏人格自知力,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

2.自杀心理干预。

自杀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自杀者从产生自杀念头到付诸实施,要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期间,周围的人能捕捉到当事人的异常变化,做好自杀的早期发现和预测,自杀可以完全可以预防。自杀者自杀前会有种种信号,可以从言语、身体、行为三方面观察,常见的征兆有:对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表达想死的念头,或在日记、绘画、信函中流露出来;情绪明显不同于往常,焦躁不安、常常哭泣、行为怪异粗鲁;陷入抑郁状态,食欲不振、沉默少语、失眠;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见人;性格行为突然改变,像变了一个人的似的;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

了解这些自杀预警信号,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的自杀风险,以控制自杀的发生。

预防自杀的有效手段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根据医学研究报告指出,自杀的人当中至少八成在生前患有抑郁症,这意味着抑郁症是大多数自杀者在生前共同的痛苦表现。除了抑郁症之外,精神分裂症、躁郁症、恐惧症、强迫症等,也是自杀的高危险群。可见,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有效地预防自杀。

自杀的个人预防。树立远大的志向,提高认识水平,理智分析挫折、调控情绪、不要被一时的情绪所左右;不要要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平时要注重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掌握必备的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强者,并惠及他人;当个体遇到巨大心理压力的时候,可以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接受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