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体制不断改进,教学运行日渐流畅
为了适应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学科专业不断增加及两个校区教学的新形式,化环学院不断探索管理体制的新方法。在教育管理方面,将管理的重心向教研室倾斜,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功能,授课计划、教学评优检查、教学活动安排等方面均由教研室开展。学院定期对教研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提出指导性意见。科研工作方面,在民族药物、民族建筑与规划等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上形成自己的优势,科研项目在数量、等级、到校经费逐年上升;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团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着力解决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关心问题的不同点,制定和规划学生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以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4.几点体会
通过回顾“十五”以来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结合前一阶段的调研,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当规模太小,影响到学院的生存时,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抓发展。没有一定数量的发展就不可能谈及质量上的提高,因此数量上的增长是质量提高的前提。
(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的根本目标,离开了人的根本需求和自身发展,一切工作就显得毫无意义。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中我们要以教师为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心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
(3)作为教学科研单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团学工作三者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工作。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另一方面要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对工作理念进行检验、完善和计划。
(5)不断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建设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为化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队伍建设包括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我们工作开展的根基、动力和源泉。化环学院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开拓进取。近年来又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博士研究生加入到教学科研队伍中来。很好地组织引领这支队伍,为他们建设平台,创造条件,是实现化环学院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学习型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成就一个学习的学院,为“书香校园”的建设作出贡献。
(二)实事求是、正确面对、找准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过去已取得的成绩,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尚显不足
这些年来学院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切实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面对学院发展的新要求,要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更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的影响力,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而我们现有的师资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目前学院9个专业的本科学生达到1300多人,而教职工只有53人,一线教师不到40人。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两个专业仅有专任课教师9人。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有的教师周学时达到30多学时,根本没有时间去从事科学研究和思考一些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一个教师担任几门教学课程,学生见到的是老面孔,学习时失去了对不同教师教学方法的赏析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对一些重要专业课程的兴趣,这一现状不予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内涵式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2.科研团队尚未形成
就教师个人素质和能力来讲,绝大多数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特别是新进的博士研究生,他们开拓意识强,科研潜力大。但由于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合作,他们的能力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老师们单枪匹马,单打独斗,在科研方面没有形成合力。近年来,城规教研室的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参与对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的一些调查研究和实际规划工作,成效非常明显,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但由于老师们时间、精力上的局限性,其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3.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还不完善
在与学生的调研座谈中,很多学生提出了教师的上课质量和效果的问题。“满堂灌”、“死搬硬套”、“照本宣科”是学生对教学质量和部分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最常用的词汇。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因教师课时太多,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来思考教学的质量问题,只有埋头把工作量完成,同时也因没有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使个别教师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中。
4.由于学科专业跨度大,在对有些专业的宏观指导和具体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院的9个本科专业,涉及化学、化工、环境科学、药学和土建类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前4个学科门类相关性较强,而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都是新建不久或刚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与其他7个专业的跨度太大,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师资、经费、场地和办学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学院无力满足这两个新办专业各方面发展的新要求,制约了这两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专业的健康发展。
5.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症结分析
辩证地看,这些问题都是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发展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但不发展却将面临更大的问题——生存问题。化环学院在不断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关键是我们领导班子思想观念、工作路线、措施落实等方面还有不适应的问题,通过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平时教学工作任务较重,因此对科学理论学习实践的自觉性还不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认识不清、领会不透,科学决策的意识和科学决策水平不强,对学院科学发展观的前景认识不清、看得不明,因此在一些工作上仍有瞻前顾后的心理。
(2)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对于一些工作的开张没有严格按照认真务实的标准来要求,工作开展了就行,活动搞完了就行,工作安排布置了就行,在协调沟通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工作衔接上出现漏洞,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影响了学院工作的新发展。
(3)创新意识不强。受到现有机制的制约和影响及传统的一些习惯思维,学院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管理机制及奖惩机制等方面不能碰硬,致使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学科发展下一步的规划和思路
1.稳定本科办学规模,着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
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期间,按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我们将保持现有的9个本科专业,稳定目前每年500名左右的招生数量,不再增设新的本科专业,不再扩大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而是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加强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上去,力争将本科生培养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A级标准。同时,按照“科研强院”的要求,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在此期间新增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在读研究生人数达到100人以上,为申报有机化学或中药学博士点做好准备。
2.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对教师在职提高的支持力度,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力争3~5年在土建类专业、药学类专业和化学化工类专业各引进1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外访学,力争在3~5年新增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4名,新增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10名。在此基础上,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等课程中建立2~3支省级教学团队;在“民族药物”、“天然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少数民族建筑与民族地区小城镇规划”等领域打造几支有一定知名度的科研团队。
3.加大对新老两个校区的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使用效率
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期间,在学校不能再提供新的实验室的情况下,我们将进一步挖掘新校区现有实验室的利用潜力,挤出12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新建“建筑物理实验室”和“建筑模型制作室”。对于主要承担教师科研、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毕业论文任务的老校区实验室,拟创新管理体制,以科研团队为单位合理分配使用实验室,并加强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力度。
三、确保学科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提出了确保学科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1.我们要牢固树立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素质高、基础好、技能强、转型快的应用型人才。
2.下大力气、下大决心抓好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近年来,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增多,同时也吸纳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博士和人才。但这离学校办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要求还差得很远,因此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尤为重要,特别是要加大对化工类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对于引进的人才和博士给他们创造能够尽快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尽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同时打造几支省内和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尤其是民族药、民族建筑与规划方面进行精心组织、精心打造。
3.加强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实践环节。过去我们在坚持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开展了一些工作,但由于存在认识的问题、观念的问题和经费的问题,仍然做得不够。因此仍要加大措施加强这一环节。首先,把学生的实习实践当成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人才的主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其次,要加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力争再为药学专业、化学化工专业建立两个稳定的实习基地。
4.树立科研强院的意识,抓好科研团队建设。要树立科研强院的意识,重点要做好中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工作,内引外联,给他们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获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同时以民族地区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高科技研发师范基地”为载体,力争在民族建筑规划和民族药物栽培引种和利用上获得一些大项目,在科研和学术上有一些大的突破。
5.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建立起一个自觉学习、不断进取的班子。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点成绩,离“办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还有很大的差距。培养质量质的飞跃,办学层次的提高、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型……所有这些工作,比前十年的工作更艰巨。班子成员必须自觉克服居功自满的思想和松劲懈怠的情绪。二是加强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切实加强领导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强化团结协作意识,自觉服从大局,着力发挥班子合力,在班子中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勤奋高效的工作作风,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确保班子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
重特色强建设
——对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化调适的探索
万果 仁青措王青卓玛
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开办51年来,共计培养了两千余名本科生,其他各类学生四千余人。多年的教学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专业培养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更好地适应藏区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及时对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藏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改造与实践”项目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万果,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藏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概况
藏语言文学专业是四川省的重点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以来,先后为藏区输送了大量的民族干部、藏语言人才。
藏语言文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为了适应当时民族地区的建设需要,以短期培训形式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藏语文人才。1977年全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归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藏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1992年,藏语言文学专业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中分离出来,成立了藏学系,从此藏语言文学专业进入了自主发展时期。2003年4月成立了藏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