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消化疾病营养问答
48540200000015

第15章

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 已证实,肝硬化患者的胆盐分泌是减少的。由于胆盐减少,造成脂肪的吸收障碍,微粒体形成少,脂肪不能乳化,尤其是在胰腺功能不全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临床上出现脂肪泻,这又导致了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表现为夜盲、骨质疏松、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出血。肝脏病变引起消化道的病理改变,食管和肠道可有水肿、出血,从而影响了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

常见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有哪些?

引起肝脏病变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病毒 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慢性肝细胞损伤,从病原学角度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丁型肝炎。甲型经口传染,很少转为慢性,更没有长期携带者。乙型和丙型是经血液和体液传播,在急性感染后有相当部分病人会长期携带病毒或转成慢性肝炎,晚期发展成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

致肝损害及致癌物质 真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如黄曲霉素)、化学污染的食物(如亚硝胺)、有毒食物等,可引起肝脏急性损伤,有的还可以诱发肝癌。

酒精中毒 长期大量饮酒(乙醇摄入量>80g/日,10年以上)时,引起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最后导致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的衍生物乙醛损伤肝细胞膜系统,并使肝小静脉纤维化,当病变严重时可以发生肝硬化。欧美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近几年我国和日本在逐渐增加。

遗传缺陷引起的代谢异常 先天性碳水化合物代谢障碍引起的果糖不耐受、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症;先天性脂代谢障碍引起的Wolman病、胆固醇酯积存病;由于先天性蛋白质障碍引起的酪氨酸血症,胆汁代谢障碍引起的Byler病,Zellweger综合征,以及由于先天性铜、铁代谢障碍引起的肝-豆状核变性和血色病等。

代谢性肝病如能及早发现,及时采取相应的营养治疗措施,终身限食或免食某些食物,对于控制或缓解病情,延迟其发展是有益处的。

营养不良 多数情况下营养缺乏不是肝脏损伤的原发病因,但它可以为中毒和感染性物质加重肝脏损伤创造条件。肝脏代谢的重要酶类——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及细胞色素P450活性可受营养因素的影响,如缺乏必需脂肪酸、蛋白质量少质差、葡萄糖不足、缺乏维生素等,都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抑制MFO的活性及降低P450水平,增强毒物在体内的毒性。在某些营养物质严重缺乏时可引起肝细胞的坏死,如缺乏胱氨酸、维生素E和硒可引起弥漫性肝细胞坏死;缺乏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可引起肝坏死、脂肪变性和纤维化,最后甚至癌变;另一方面,营养过度导致脂肪肝目前越来越多见;营养不平衡,如静脉营养液比例不当,碳水化合物过高,蛋白质不足,长期服用烟酰胺(尼克酰胺)和大量维生素A等因素均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肝脏疾病如何分类?

肝脏疾病包括:

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己、庚型肝炎等)中毒性肝炎(因酒精或药物等引起)

脂肪肝

遗传缺陷或自身免疫引起的肝脏病变

肝硬化和肝癌等

肝脏疾病营养治疗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肝病的营养治疗是肝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通过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元素维持或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防止或避免加重肝性脑病。

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促进新组织生成。

饮食中应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能饮食为原则。

肝脏疾病的营养供给量标准是什么?

热量的供给 肝病患者应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量增加肝脏负担,加重代谢障碍,导致肥胖甚至诱发脂肪肝、糖尿病,影响肝功能恢复;但能量摄入不足,加重身体组织蛋白质的消耗,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因此肝病病人的热量供给需与体重、病情及活动相适应,尽可能保持热能的收支平衡,维持理想体重。

一般认为卧床病人每日每公斤体重需84~105kJ,从事轻度和中度活动者则分别需要126~147kJ/kg和147~168kJ/kg。对于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需要高能量饮食147~185kJ/kg。

蛋白质 供给足量优质蛋白质可以维持氮平衡,提高肝中各种酶的活性,使肝细胞脂肪浸润消失,增加肝糖原含量,改善肝脏功能,有利于肝细胞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现认为肝病患者每天摄入高蛋白饮食1.5~2.0g/kg(约占总热量的15%左右)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由于肝病时,肝脏解毒能力降低,过多的蛋白质会加重肝细胞负担,出现血氨增高。因此宜选用优质蛋白质,如奶制品、鱼、瘦肉等占总蛋白50%以上,动、植物蛋白混用,充分发挥其互补作用,力求减少氨的来源。如有其他并发症,蛋白质应作相应调整。

碳水化合物(糖类) 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对氨基酸的利用。补充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肝糖原储备,对维持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增强肝细胞对毒物的抵抗力十分重要。

但糖类超出实际需要将转化为脂肪积存,引起血脂升高及肥胖,反而可加重病情。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能的60%~70%,总量为每天300~400g。其最好来源于主食及副食品中含的天然糖类,不宜多用甜食,以免影响食欲,防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或引起胃肠胀气。在病人纳差,热量摄入不足时,可适量摄入一些葡萄糖、麦芽糖等补充。

控制饮食对遗传性肝脏碳水化合物代谢疾病也有益处。这些疾病有: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症和果糖不耐受病,均由于某些特殊酶缺乏所致。这些缺陷致使底物的代谢途径受阻(包括糖无氧酵解)并在各脏器囤积,尤其是在肝脏和肌肉,导致脏器的损伤,引起低血糖。对果糖不耐受的儿童必须禁食类似水果、蔬菜和蔗糖的食品。若糖原贮积症Ⅰ型患者进食富含葡萄糖的食物,可避免低血糖,其生化指标也可明显改善。

脂肪 肝病患者多厌油腻,若食入脂肪过多,则可延长胃排空,影响食欲,但限油膳食可影响食欲,所以一般每日的供给量以病人耐受,又不影响其消化功能为度。专家建议脂肪的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25%左右,约50~60g,烹调时使用植物油可补充必需脂肪酸。对于脂肪肝或高脂血症者则应限制脂肪;淤胆性肝病者减少脂肪摄取可以改善症状。

肝脏疾病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禁食油炸、刺激性食物、酒类、霉变食物 对于肝功能损伤的病人,由于其肝内代谢乙醇所需的酶类减少,活力降低,因而影响了肝脏对酒精的解毒能力,即使少量饮酒也会使肝细胞进一步受损,导致肝病加重。对于刺激性食品应慎用或不用,以保护肝脏,避免饮食不当加重肝细胞损伤。

慎用药物 许多药物都需要在肝内代谢,病变的肝脏解毒功能降低,药物蓄积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迁延。所以临床主张慎用和少用药物。

腹胀时少吃牛奶、豆浆及其他产气食物 这些食物影响病人的食欲,导致摄食量减少。

少食多餐 肝病病人每日可用4~5餐,每次进食不宜太多,以减少肝脏负担。食物应新鲜、可口、易消化。在不妨碍营养原则的前提下,应尽量照顾病人的饮食习惯。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肝细胞损伤,肝脏实质发生弥漫性炎症。从病原学角度可分为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

甲型肝炎有较短的潜伏期(2~8周)和病毒血症期。经口传染,经常在一个群体内流行。很少转为慢性,更没有长期带毒者,几乎没有肝外症状,也很少发生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也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可有较长的潜伏期(2~8个月)和较长的抗原血症期。病人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经血传染的机会很多,也可随病人的唾液、汗、尿、羊水、乳汁、精液、胆汁等途径进行传播。昆虫叮咬、密切接触、理发、针灸、注射、采血针管、拔牙等口腔科操作、内窥镜等极微量血液污染以及通过手等接触也可传播。约10%病例可演变为慢性肝炎,有的还发展为肝硬化,甚至发生癌变。

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B细胞功能不足,所产生的抗体量不足以中和乙型肝炎病毒,使病毒在肝细胞内不断地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HBsAg或HBcAg与肝细胞膜成分结合成自身抗原,后者不断刺激B细胞。

虽然抑制性T细胞正常,但其对B细胞已失去控制能力,因而B细胞继续不断地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物质(临床表现为HBsAg阳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足够的抗体量来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但由于抑制性T细胞(Ts)功能缺陷,不能控制产生自身免疫反应的B细胞。后者持续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临床表现为HBsAg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

非甲非乙型(现已证实多为丙型、戊型、庚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输血、皮肤破裂等肠道以外途径进入体内,但并不排除日常生活接触而传播的可能性。

病毒性肝炎如何分型?

根据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经过及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急性型(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型(活动型和迁延型)及暴发型肝炎。

急性型肝炎以无黄疸型最为多见。其主要症状为食欲缺乏、恶心、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低热、乏力等。多数病例有肝脏肿大和压痛。肝功能损害较轻。部分病例可毫无自觉症状而被漏诊。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急,黄疸前多有高热及胃肠症状,随后进入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先后出现黄疸,大便呈陶土色,肝大而有压痛。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总胆红素升高。

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明显。肝大而质硬,脾大,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有的病例反复出现黄疸,一般健康情况下降。个别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甚至癌变。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这种肝炎病情较轻,肝脏组织仍保持完整结构,肝细胞坏死不显着,肝脏功能轻度受损。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

暴发性肝炎黄疸型,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L,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高度乏力,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合并腹水,并迅速出现烦躁不安、谵妄、躁狂、抑郁等精神症状,随后进入肝昏迷。病人多于数日内因肝肾综合征、肝功能衰竭或严重出血而死亡。

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如何进行营养治疗?

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患者常表现厌食、纳差,消化、吸收障碍,应给予易消化的低脂饮食,少量多餐,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在难以经口摄食的情况下,从静脉输入葡萄糖、维生素、电解质,以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当病人病情重、血氨升高、有肝昏迷先兆时,应该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20g或短期内给予无蛋白饮食。

病毒性肝炎慢性期营养治疗有哪些基本原则?

足够的能量供给 卧床者每日84~105kJ/kg体重;轻度体力活动者:每日126~147kJ/kg体重;中度体力活动者:每日147~168kJ/kg体重;中毒性肝炎患者:每日147~188kJ/kg体重。

高蛋白饮食 每日摄入1.5~2.0g/kg体重(约占总热量的15%);选用优质蛋白质,如奶制品、鱼、瘦肉等,应占总蛋白50%以上;动、植物蛋白混用,充分发挥其互补作用。

碳水化合物 每日总量300~400g,最好来源于主食及副食品中含的天然糖类;不宜多用甜食,以免影响食欲,妨碍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取或引起胃肠胀气;在病人食欲不佳、摄食量较少时,可适量补充葡萄糖、麦芽糖等。

脂肪 建议脂肪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25%,每日50~60g;使用植物油;脂肪肝或高脂血症者则应限制脂肪,脂肪摄入量占全天总热量的20%以下。

摄入充足的维生素。

禁食油炸、刺激性、霉变食物,禁止饮酒。

慎用、少用药物 许多药物都需要在肝内代谢,病变肝脏解毒无力,蓄积的药物加重肝脏负担,导致病情迁延。

腹胀时少吃牛奶、豆浆及其他产气食物,以免影响病人的食欲,摄食量减少。

少食多餐 每日4~5餐,每次进食不宜太多,减少肝脏负担;食物应新鲜、可口、易消化;在不违背营养原则的前提下,尽量照顾病人的饮食喜好。

病毒性肝炎慢性期食谱举例

早餐:牛奶250ml,花卷(面粉50g),茶鸡蛋(鸡蛋60g),拌黄瓜(黄瓜100g)。

加餐:水果150g。

午餐:米饭(大米150g),炒肉丝笋片(瘦肉丝50g,莴笋100g),冬瓜香菜汤(冬瓜50g)。

加餐:饼干25g。

晚餐:小米粥(小米25g),千层饼(面粉50g),炒瘦肉豆腐芹菜丝(瘦肉50g,豆腐丝25g,芹菜丝150g)。

全日烹调用植物油:2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