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同上司达成互动性人际默契
下属与上司的理想关系是达成互动性人际默契。所谓互动,就是同上司间的沟通、交流,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互助互补互利。所谓默契,就是在脾气个性、处事方式等方面相互摸底,达成某种共识,以体谅与合作甚至心照不宣的方式共同促进。那么,怎样才能达成这种互动性人际间的默契关系呢?
(1)善于领会上司的意图。作为上司,为了考察一个人,或者为尊重部属,有时候,往往不将自己的意图说得那么明显,不把话说满、点透,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多一点心思,仔细去领会个中的潜台词,从而作出自己的判断,才有可能同上司达成某种默契。小靳应聘去一家报社,虽然在摄影上颇有成绩,可他却并不满意,想在新闻写作上试试。一天,总编给了他几本书说:"这是几本有关新闻写作方面的书,你看看吧。"小靳思索了许久,决定认真钻研一番。一个月后,总编问他:"书读得怎样了?"小靳将一大本心得笔记交到总编面前。这令总编欣喜不已。不用说,小靳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2)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当上司主动征询自己的意见时,或者遇到自己有了某种看法时,作为下属,都不妨伺机拿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不仅容易在上下级之间产生交流与共鸣,形成互动互补的默契,而且还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表现从而争得脱颖而出的机会。某企业的老总在着手安排招聘的事宜时,销售处的阿金偶尔碰见,他不由地脱口便说:"老总,一看你招聘,我就想起自己当年来公司时的情景,那可是什么都不怕啊,就特别渴望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希望能摒弃员工的那种给人打工的感觉,公开提出‘同企业一同成长’的目标,让来应聘的每一个都感到有奔头。"老总一听,眼前顿时豁亮开来,立即对阿金委以重用,让他到人事部参与招聘和面试工作,使他的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3)乐于提供有用的信息。一定意义上,上司是靠"下情"来把握大局、统率一班人。所以,作为下属能敏感地注意到工作中、同事中的种种情形,主动地向上司提供信息,就容易使双方形成互动互助的关系,也就自然达成了某种人际间的默契,而自己在工作中也就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或提拔机会。一位班长在厂长前来检查时,一个劲地抱怨"地方太窄,连转身都困难"。遗憾的是,他只是抱怨,却没说出自己的意见,这反而令厂长不悦。而副班长则不同,他说:"依我看,这是工具的放置问题——-应当找个专门的地方来放工具才好。我注意到了原料库,是否能隔出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单间来放置?我匡算了一下,只需1000元钱就成。"副班长的话一出口,立即得到了厂长的重视,因为他不光是诉苦抱怨,而是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副班长在提供信息或建议的时候,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品格,那就是"做有心人",这样,自然与厂长形成了某种互动式的默契,使他得以顺利地被提拔为车间主任。
(4)工于间接巧妙的提醒。对于上司的某些不妥之处或缺陷,最好是以某种关切式的提醒、告诫的方式提出,才能在不影响上司威信的前提下,达到"忠言而顺耳"的目的。这里的关键是摸准上司的心思,点出问题要害,以此来达到某种人际的互补互动性默契。某公司老总起用了不少亲戚掌管企业,从而形成枝蔓横生、关系复杂的局面。眼看内部纷争日益加剧,规章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下属吴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他以附近另一家家庭式企业的破产为例,诚恳地对老总说:"企业的目的是讲效益,股东最讲效益。依我看,那些想使企业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有效益的人,才应该受到尊重,才应该让他去当统帅或将领,你说是不是?如果老是闹内耗、窝里斗,我看再大的家业也会弄个没法收拾哩。"这样的提醒,由于是基于对上司的为人脾性等的了解,由于无损其尊严,因此显得含蓄而警醒,所以能达到共振的效果。
(5)精于相互距离的调整。对于上司,一切关系无不围绕利益两字展开,因此他们中不少人精于一套实用的"领导哲学"。福特这样概括它:"如一个人为你工作,就不能让他太舒服、让他按自己的习惯行事;你做的永远要同他预期的相反,使下属永远处于一种提心吊胆的状态。"对于这样的上司,尤其要注意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警惕其某种考验、试探,同时对其事务也不能介入太深。在台资公司做销售的章秋和方春二人,都深得老板信任,尤其是章秋,更是同台资老板相处得如鱼得水。一次,老板欲返台办事,临行时授权:自己的订单可由他俩接着做。章秋想借机大显身手,他跑到香港一口气做成了七八个订单,为公司大赚了一笔钱。而方春则相反,他从接触中感觉到,这位老板心眼颇小,自己稍有"功高盖主"的行为,定为他所不容,所以只在本地做了两张小额订单。
果然,那老板回来以后,对章秋不仅没奖励,反而借故把他贬到生产部门去了;而对方春却给予重用,让他执掌了销售部门的大权。原来,这正是老板考验他俩"能量"的一种方式。章秋仗恃同老板关系的密切,一味任自己的"能量"去发挥,反倒使上司恐慌起来,认为他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显然,对这种上司的互动关系是应当尽量谨慎才对。恰当的做法是,在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与上司达成某种利益上的互动互助关系,才可能真正适应上司的要求,从而做到上下间的心知肚明和人际默契。正如亚科卡所说:对于某种上司而言,有一件事你永远不得做,那就是过于靠近宝座,你必须同老总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个距离的确定,主要是依据上司的品性、对利益认同的程度来区分,但无论如何,也是容不得掺杂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的。
13.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在当今既激烈竞争,又紧密依存的社会里,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是情商的主要内容。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某人为什么会受到大家的推崇,成为领导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特别聪明,智商特别高,而是因为他善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让他当领导,大家信得过。美国心理学家罗拔·凯利和珍妮特·卡普兰通过对贝尔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追踪研究,发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不是工程师就是科学家,他们的学识、智商都很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们中有些人成绩斐然,出类拔萃,而另一些人却碌碌无为,黯然失色。为什么同是优秀的人,会出现两种相反的结果?究其原因发现,凡是成绩斐然者都是交游广泛、人际关系良好,后者却没有。他们研究的结论是,贝尔实验室150名工程师和科学家,最有成就和价值的人,是"为人和善,在危机和变化的时刻能脱颖而出的人"。
就一般情况而言,一个人的成功,在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下,30%取决于机遇,70%取决于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这是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节,都与他人有着挣脱不了的联系。任何一种事业上的成功,都不可能纯粹是自我的,它必定要与他人产生关系。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更进一步密切,进入信息社会后,学会与人共处和合作的品德就更加重要了。这种共处与合作,能使自我的认识,阅历和能力快速增长。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一下,各自将拥有两个思想。因此有人说:人与人的共同合作与交流,其结果各自的思想呈几何级数增长。举世闻名的哥本哈根学派,信奉的就是"头脑风暴"——-同一群体的每个人无拘束地抛出自己的观点,以产生撞击,互补交融,迸发新的灵感。
总之,人际关系艺术是调控与他人情绪反映的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可强化一个人的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的效能等。擅长处理人际关系者,凭借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即可事事顺利,做到事业成功。
14.智商与情商的辩证关系
有人说谋职靠智商,升迁靠情商。智商(IQ)与情商(EQ)是共处于人类精神世界中相对独立的两大领域。它们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统一的,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智商因素及其活动。这些理性的智商因素及其活动都表现为有目的、有意义的,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与程序而进行。正是人类具有智商,人才能进行认识和思维活动,并创造出了人类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文明。人类的智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在理性智商因素之外,人类还有无意识、直觉、情感、情绪、欲望、信仰等非理性的情商因素及其活动。非理性的情商因素恰恰是与理性的智商因素相对立的。就一般情况而言,情商具有不自觉性、自发性、偶然性、突发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是调节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起着协调人类精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情商在人类活动与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可以说智商永远也不能超越和取代情商,人的精神世界永远是二元的,智商和情商是人类精神世界独立的两大领域。
智商和情商又是统一的。我们常常把聪明与情感敏锐相提并论。智商极高但情商极低,或反过来,智商极低情商极高的,在现实中的人并不多见,智商与情商的统一才能构成人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和人性结构。没有智商或没有情商的人,都不是现实的和完整的人。
没有智商的情商是盲目的,同样,没有情商的智商是苍白的。情绪、情感是情商的重要内容,它的特点是具有自发性和冲动性,正是这些特点使人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他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从而对于他有效地完成所从事的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情绪、情感有时也会产生消极作用,一旦出现这种消极作用而不给予正确引导、调节与控制,情绪、情感就会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难以驾驭。这样,情绪、情感的积极作用就会变得任性而放纵,走向反面。人们常说的"不要感情用事"、"要冷静地思考问题",这就说明要用理智来控制情感的冲动与盲目性。同时,人的信仰也是情商因素的一种,人总是有信仰的,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正是以信仰为动力去从事各种活动,不仅如此,信仰还给人提供了理想的人生境界与奋斗目标。这就表明,信仰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信仰也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特点,这就需要用理智来调节与引导,以保证信仰的科学性,从而为人的活动服务。由此可见,没有智商的情商是盲目的。与此同时,智商也需要情商来调节与补充,否则就是空洞和僵死的,因为情商的启动、维护系统主要由内驱力、情感动力、兴趣与意志力构成。其中情感的功能最重要。马克思部说过,激情、热情是人类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情感是人的活动不可缺少的润滑剂,没有它,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以发动和正常进行。可以说人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能量强弱,是影响并调节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因素。反之,则会干扰和阻碍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凡是现实的人类活动都是知、情、意的结合,或者是真、善、美的统一。智商与情商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智商的导向、控制作用与情商的推动、调节作用,是保证一个人行为过程的完整与实现人生幸福、自由、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15.常怀感激
一个名叫意文的美国人,出生11个月就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自由。他无法奔跑于明媚的阳光下,不能像正常青少年那样享受户外活动,难以在职场上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许多对健康人来说易如反掌的动作,他必须耗费九牛二虎之力以至汗流浃背、精疲力竭才能完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罹残疾、十分不幸的人,却感到无时无刻在与幸福相拥而欢。他说:"我的人生道路虽然颠沛崎岖,但却能享受到陌生人最高贵的情操——-善良和友爱。我要真诚地感谢在我上下楼梯时帮我拿拐杖的人,感谢在我捡不起地上东西时为我弯腰拾物的人,感谢在我跌倒时扶我起来的人,感谢在我排队时让我优先的人,感谢在我乘车时让给我座位的人,感谢在机场入境处为我推轮椅的人。总之,我要感谢我生命中所有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你们视为举手之劳的付出,对我这个不便于行的人来说,无疑是寒冬里的太阳,温暖了我的心,让我能在未来的人生舞台上自信而勇敢地向前迈进!"
是的,一个人无论伟大还是渺小,无论高贵还是卑微,无论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无论身体健壮还是体质孱弱,都不能仅凭自己的智慧或勇气而立身成人、安居乐业,都要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此或彼地依靠社会和他人提供种种帮助。确切地说,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社会和他人给予的种种帮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开了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再杰出的人物也将一事无成,再伟大的天才也将寸步难行。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社会和他人时刻怀有一种深深地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