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呵护200招
48541000000017

第17章 人际交往篇(7)

21.沟通是上策

何为"忍"?将满腹怨气用一团和气来掩饰就是忍。在日常生活中,恼火、生气、愤怒的经历人皆有之。但是如何处理别人的意见和不满,却因人而异。有的人能够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据理力争;有的人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先冷处理,日后再寻找机会交流;还有的人则不表达出来,忍气吞声,从此与对方心有间隙,感情疏远,且称为敬而远之好了。

面对着种种矛盾和问题,总是积淤在心而不能畅所欲言,其实是很痛苦的,对心身健康也没有好处。习惯于忍的人可能自有其理由。比如说,不争辩是出于对对方的尊敬,出于一时尚未考虑好对策,还有可能是畏惧对方的权势;当然最多见的理由是碍于面子等等。虽然有人说自己"宰相肚里能撑船",事后能自我调节,自己"消化"掉,过几天就没事了;但真正能做到消气释怀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在这段时间里会感觉情绪低沉,精神烦闷,总想找个机会一吐胸中闷气,甚至不由自主地将不良心境投射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如此忍耐的结果,可要让"沉默是金"的古训大打折扣了。

忍气吞声的做法不足取,因为"忍"使人们之间少有沟通,彼此无法理解。它往往使怨恨积少成多,难免会发展到最终"咽不下这口气"的地步,终而难以把握后果。忍气吞声的初始动机可能是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结果常常是自己难以化解,不满和纠葛就会因"累积"而增加。

和"忍"说声再见是心态平稳、心理健康的表现,今天,我们有理由说:对人际关系中的不满,仅仅忍耐是下策,沟通才是上策。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对陈腐的"忍经术"做一个潇洒的告别,去学着使用与人沟通的技巧来解决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呢?打开我们的心扉,将心比心,用心去交流,我们的心灵空间将更加宽阔和美好。

22.别忽视与老人沟通

郑大妈十多年前已经退休了。她生性好动,喜欢与人交往,脾气又好,虽退休在家,仍不觉得寂寞。最近,她随儿子、媳妇搬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新居,住房条件自然是没得说,然而郑大妈却越来越觉得不习惯。因为,那里家家户户都装上防盗门,邻居连个面都难得见着,更不用说来往了。平时独生子媳妇忙于上班,只留大妈一个人待在屋里"守空房"。有时候实在憋不住了,很想跟儿子说说话,但他白天上班,晚上则老在自己房里写东西,忙这忙那,大妈不好意思打扰他,大妈只好很无聊地一个人看电视。郑大妈诉苦说,她是一个"苦闷的人","近些日子来,痴痴呆呆的,好忘事,干什么都丢三落四,心里头发憋,想找人说话"。

郑大妈的处境显然值得同情和需要解决。实际上,恐怕有不少老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形。应该说,尊重老人,关心老人,早已成了社会的共识。然而,有不少人只把关心理解为给老人吃饱穿暖,却很少去考虑如何与老人的心灵相沟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它能使人的心灵洞开,传递出人的思想和感情,增进相互了解,同时能化解烦恼和忧愁。人与人之间谈话是沟通,读书、看报也是沟通。

现在,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许多人迁进了单元闭合式住宅,与过去左邻右舍自由来往的环境相比,这样的住宅真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活动空间大为缩小,人际交往也随之减少了。于是,本来就缺乏与外界接触的老人更减少了邻里往来这一沟通渠道,由此很自然地会引起生理、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为什么有些老人退休后很快显得衰老起来?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正在于与退休前相比,他们大大减少了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机会,被孤独地排斥在正常的生活圈子以外。事实表明,人的机体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兴奋作用的支撑和社会性刺激,他将变得孤僻冷漠,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和应激能力下降,最终导致衰老的快速来临。

怎样才能更好地与老人进行沟通呢?就子女来说,首先要克服厌烦和责怪心理,多从精神上关心老人,多与他们交流。其次,在家庭里要营造"聆听气氛",尽量抽出时间陪伴老人,倾听他们说话,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行为。再次,随时进行"平行交谈",即子女与父母一边做家务,一边交谈,重点放在家务活动上。这种方式轻松、亲切、自然,更容易为老年人接受,便于他们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老人来说,要增强自信心,克服依赖心理。一方面纠正自以为被社会遗弃的自惭形秽、怕人笑话等自卑感,大胆地向别人敞开心扉;更重要的是老人必须意识到,父母与子女毕竟属于两代人,各有各的生活目标。尤其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味依赖子女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老人更应该冲破封闭状态,主动与外界接触交流,经常参加各种适合自己的群体活动,根据可能去帮助别人,在群体的交流沟通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3.容人之道

容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思想修养,也是人生的真谛,你能容人,别人才能容你,这是生活的辩证法则。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这是容人的高境界。那么,容人究竟容什么?

(1)容人之长。人各有所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相互促进,事业才能发展。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经验时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统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所以取天下也!"善于用人之长,首先是能容人之长。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庶走马荐诸葛这些容人之长的典故早已成为千古美谈。相反,有的人却十分嫉妒别人的长处,生怕同事和部属超过自己而想方设法进行压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愚蠢的。

(2)容人之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短处是客观存在的,容不得别人的短处势必难以共事。"鲍管分金"的故事就很耐人寻味。春秋时期,鲍叔牙与管仲合伙做生意,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出得少,但在分配利润时却总是管仲多要,而鲍叔牙少要。鲍叔牙并没有觉得管仲自私,而是认为管仲家里穷,多分点没关系。后来鲍叔牙还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辅佐其成就霸业,管仲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如果鲍叔牙容不得管仲的缺点,决不会长期与之共事,更不会向齐桓公推荐他,管仲的才华可能会被历史淹没。

(3)容人个性。由于人们的社会出身、经历、文化程度和思想修养各不相同,所以人的性格各异。因此容人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性格的人,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都是善于团结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共同工作的典范。

(4)容人之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伟人,多数都能容人之过。西汉名臣陈平曾有"贪金盗嫂"之嫌,刘邦并未因他有这方面的过失而将其拒之门外。

(5)容人之功。别人有功劳,本应该感到高兴。但有的人心胸很狭窄,生怕别人功劳大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功高震主"已成为封建社会的警世之言。春秋末期越国谋臣文种辅佐勾践灭亡吴国后,勾践害怕文种智谋超群,难以驾驭,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只好将其杀掉了事;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有功于国,被拜为上卿,廉颇不服;岳飞抗金有功,秦桧、赵构害怕,这些都说明容人之功不易。只有那些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胸怀开阔的人才能做到。

因此容人不仅要能容人之长,而且要能容人之短;不仅能容人之功,也要能容人之过。古人曾赞楚庄王容人之量:"暗中牵袂醉情中,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蓄鱼水忌十分清。"

24.过于敏感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我们知道,人的敏感是一种良好的体态反应和机体功能,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全的标志之一。但是,过于敏感就是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了,它是人际关系的"绊脚石"。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曾向笔者坦言过这样一件事:他踏上工作岗位后,埋头苦干,提出入党申请。不久,听人家透露消息说,支部将要讨论他的"入党申请",他高兴得眉飞色舞,但不久又紧锁双眉了。党支部有五个委员,有两个委员曾因工作与他有过"摩擦"。他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暗自思忖这个人大概会提些什么意见,那个人会设什么"关卡",甚至连对方的神情都想像得非常具体。过了几天,当他得知自己的入党申请未被通过时,他对这两个人便"恨之入骨"了。后来他才知道,这两个委员其实是同意他入党的,他错怪了人家。过于敏感,害得他憋了一肚子气,而别人无端地成了怀疑对象。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交际明显不顺时,彼此相处不够融洽时,往往抱怨对方,却缺少自我反省。这种心理倾斜,很容易使人陷于烦恼。

纵观周围,人际交往中由这种"敏感"引发的问题还真不少呢。比如:人家一扬眉,你就觉得人家看不起你;人家一撇嘴,就说人家讨厌你了;人家说的话本没有什么恶意,经你一描就矛盾突出了;人家在说自己的悄悄话,你便怀疑在说你的坏话。总之对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耿耿于怀,敏感得连对方一声咳嗽就是对你的不敬,对方一转身就是对你的鄙视,这种极端的敏感几乎可以制造出一个"邪恶的世界"。其实,正像成语故事"杯弓蛇影"说的一样,有许多怀疑都是这种过于敏感的倾斜心理在作祟,而事实并非如此。

敏感的人,精神常常处于一个人为的高度紧张的状态,凭自己想像,凭个人好恶来理解周围一切,于是捕风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无中生有有之,把人际交往中的正常状况都扭曲了,都当成"敌情"来处置了。过于敏感的人,把自己看得过重,很计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印象,这种过分放大了的自我,无疑给过于敏感准备了天然的场所。他容不得别人的谈论,容不得别人的合理冲撞,有的人更幻想自己将成为高人一筹的杰出人物,这种过分的成名欲使过于敏感有机可乘。

过于敏感的人,对恩恩怨怨这类事斤斤计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胸襟狭窄,老是放不下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戴上一副有色眼镜观察四周,结果心里总是一片"阴云"。其实,陷入过于敏感的心理误区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对付那些夸大了的"敌意",又要抚慰由此产生的痛苦,自身消耗很大。而且,过于敏感对人际关系的损害极大。发生在同事之间,会妨碍正常的工作和关系;发生在朋友之间,会破坏友谊的深化;发生在恋人之间,会妨碍感情的发展。显然,过于敏感的心理,是投向人际关系的"阴影",是导致性格扭曲,造成孤僻的一个"滑梯"。

过于敏感的心理缺陷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可能就属于临床上的人格障碍。也许是遗传因子在显示它的特有功能,也许是某种人的天性在进行本能的反应,也许是常年的陋习在隐隐作痛。不过,狭隘、自私、封闭、反应不良这些后天缺陷才是主要的。要想自己生活得快乐,要使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有好感,看来克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过于敏感心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要调适自我意识,把自己融入大集体中。把自己看得渺小一点,平凡一点,就可以避免因为过于自尊而导致的过于敏感。把自己看成"西湖美景",独树一帜,就容易计较别人的"风风雨雨",看淡了,自然心胸开阔。

(2)要有与人为善,与人为友的精神。这种健康的心理能使人心平气和,能宽容、宽厚,能应变自如。你的周围没有这么多"假想敌",人们的合理冲撞并不妨碍共同生活,既没有必要用放大镜去"扩大化",也没必要用显微镜去"缩小"。

(3)要大大减少对别人行为的过多思虑。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不要让任何一件事都在此停留得过久,因为你不是为分析别人而生活,也不是为自己过于敏感而生活,让一切顺其自然最好。

(4)有时间不妨走出室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大自然中去,到海边去,到丛林中去,让环境的变迁来改变自己过分内向的性格。改变过于敏感不难,生活是一个湖泊,你可以尽量想像出它的浪花和你在上面泛舟的欢乐。此时,过于敏感便会离你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