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办好蝎养殖场
48545100000036

第36章 幼仔蝎怎样饲养

刚孵出的仔蝎体长大约有1厘米,颜色呈乳白色,不吃不动。第一次蜕皮时间是出生后的第4~6天,蜕完第一次皮后,会从母背上爬下来,进行适当的活动,其蜕皮后颜色会由白变红,大小如大米粒,活动片刻,会重新爬上母背上,停留4~7天,然后爬下母背独立生活,真正离开母体独立生活的时间大约是第15天。这时要准确及时地将母、仔分开,此时母蝎进入大量进食时期,若母、仔分离得不够及时,在饲料供应不上的状态下,会出现母蝎吃仔蝎的现象。但要注意不要在仔蝎第一次爬下母背时就进行隔离,这一时期仔蝎的进食性较差,抵抗力也较弱,处理不好,往往会造成大批仔蝎死亡的现象。因此,要加强这一阶段母蝎对仔蝎的呵护工作。不要急于分开饲养。

仔蝎离开母体后,食欲开始加强,先喂一些多汁的营养饲料,然后多提供一些小昆虫,如1龄或2龄的土鳖虫、黄粉虫的幼虫、蝇蛆和米蛾等,保证仔蝎的食物需要,防止出现因食物供应不及时而发生仔蝎之间互相残食的现象。仔蝎体质娇嫩,适应能力较低,对温、湿度的变化反应敏感,需要加倍照料。

(1)温度。幼仔蝎生长发育与蜕皮的最适温度为28℃~35℃,低于28℃,则会直接影响仔蝎的捕食、蜕皮等,严重时会使仔蝎生长缓慢,停止生长,甚至死亡。温度过高时,则因空气过分干燥,影响仔蝎的生长、繁殖及存活。因此,要把握好温度关,保证仔蝎正常生长和蜕皮的顺利进行。

(2)湿度。仔蝎的生长最忌干燥,要求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45%~50%之间,土壤中的含水量要保持在15%~20%之间。倘若过于干燥,往往会引起仔蝎表皮粗糙,行动呆笨,生长迟缓,极易出现脱水死亡的现象。相反,倘若周围环境湿度过大,饲养上表面容易滋生霉菌、病毒等,时间长久会造成仔蝎不能蜕皮或仔蝎发病,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在仔蝎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测试并调节空气及土壤的湿度。

(3)饲养。加强仔蝎饲料的多样化、营养化。对于仔蝎应先投喂多汁适口、富有营养的新鲜西瓜皮、甜瓜皮和嫩玉米等,让仔蝎吮吸汁液代替饮水,而后及时投足含动物蛋白较多的鲜活昆虫,加强仔蝎的适口性,满足仔蝎生长发育期的营养需要。投喂仔蝎时,要做到少而精。

幼蝎很喜欢捕食小红蚯蚓,其次才是黄粉虫等家养饵料,因红蚯蚓体内有不少有益微生物和特殊的腥味,味道鲜美,易引诱蝎子开胃。红蚯蚓体内还含有适宜的氨基酸,对蜕皮可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黄粉虫体内有未消化的麸皮等糠类饲料,蝎子难于消化吸收,对蜕皮不利,还会产生病害。所以喂幼蝎所用的小黄粉虫,一定要先停喂食料使其空肠后才能喂蝎。

(4)卫生。仔蝎池因其含有饲养土,需特别注意卫生。在饲喂仔蝎时,往往会将饲料溅到土层上,仔蝎在吃饲料盘中的食物时,也有将饲料溅洒到饲料土上的现象,这就要求经营者及时将仔蝎吃剩的残渣收拾干净,将饲料盘清洗干净,将土层消毒处理,以防止食物残渣发生霉变、滋生霉菌,殃及整个饲养池。

(5)防病。仔蝎体弱娇嫩,尤其要注意防病。蝎子常见病有黑腹病、干枯病、脚须黑残、半身不遂、蝎螨和斑霉病等,这些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湿度过大、过干、食物腐烂、温度过高、缺水和水质污染等。因此,在仔蝎的整个饲养环节过程中,控制好温度、湿度、饲料和饮水等是防止仔蝎发生疾病,仔蝎正常生长发育,顺利成为商品蝎的前提。

(6)密度。仔蝎放养密度通常为:2~3龄仔蝎,每平方米放养10000只;3~4龄蝎5000~10000只;5~6龄蝎2000~3000只;中等蝎放养1000只。要掌握好仔蝎的饲养密度,仔(幼)蝎每增长1~2龄,单位面积的饲养量要减少一半左右。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

另外,在仔蝎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同龄者放在一起饲养,避免因饲料供应不及时,出现竞相残杀的情况。

(7)蜕皮。仔蝎从出生到成龄大约需要经过6次蜕皮。第一次蜕皮,是在出生后的第4~6天;大约在40天,进行第二次蜕皮;第三次蜕皮,是在第二年的5~6月;第四次蜕皮,是在第二年的7~8月;第五次蜕皮,是在第三年的5~6月;第六次蜕皮,是在第三年的7~8月;蝎子从出生发育到成虫,需经3年的时间,经过6次蜕皮方成为成虫。

蜕皮是人工养蝎能否成功的关键,大部分人养蝎失败就是不能使蝎安全蜕皮而造成的。只要掌握好人工助蝎蜕皮技术,其他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蝎蜕皮是由于体内的一系列生理、生化作用,将原表皮与真皮分离,同时产生新表皮,每蜕下一次皮就增长一次。蝎在蜕皮前表皮粗糙,体节明显,腹部肥长,不吃不动,旧皮从头到尾逐渐分离蜕出,一般需3~5小时才能完成。蜕皮后短期内蝎仍不吃不动,但可以看到它的身体各部在逐渐伸展、明显增大。刚蜕下旧皮时的蝎体柔软,有光泽,淡黄色,几天后体色恢复原深色,体重增加,体长也呈跳跃式的增长。

蝎喜欢到湿度较大的环境中蜕皮,幼蝎蜕皮前一般迁移到蝎窝较深而湿度较高一些的中部,通过吸收大量的水分,有助于旧皮顺利地蜕下。

(8)越冬。在自然状态下,仔蝎要冬眠越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营者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往往在越冬期给仔蝎进行适当的加温处理,也就是通过人工控温,改变仔蝎冬眠的习性。倘若冬季室内的温度能保持在25℃~33℃,仔蝎就能保持正常的生长。通过试验发现,经过温控未冬眠的仔蝎比未经温控冬眠的仔蝎要重5倍,体长是冬眠仔蝎的2倍。所以,温控可打破仔蝎的冬眠习性,缩短生长发育期(1/2~1/3),提高经济效益。如果需要仔蝎冬眠,则需将仔蝎装在瓶中,温度保持在2℃~10℃,这是在无条件加温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法。

仔蝎的投喂工作很辛苦,饲养者在投喂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掌握仔蝎的食量大小、发病迹象、发病日龄、喜爱的食物、活动时间等,搞好仔蝎的饲养管理需做到“四定”,即定时、定质、定点、定量。只要把仔蝎的越冬、不同阶段的放养密度、蜕皮阶段的饲料供给及幼蝎从出生发育到成虫时的温度、湿度、饲养、卫生(清洁)、防疫问题处理得好,仔蝎的生长发育、繁殖就会顺利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