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办好蝎养殖场
48545100000043

第43章 种蝎怎样饲养管理

种蝎饲养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其后代的成活率、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后代群体的质量,关系到饲养者的整体经济效益。因此,要把握好种蝎饲养的环节。

(1)食物。蝎子的食物要坚持多样化,多投一些蜈蚣、地鳖虫、米蛾和蚰蜒等动物性饲料,辅以植物性食料,外加少量维生素和抗生素等,以保证种蝎营养的全面性、综合性。投饲料要给足,避免因饲料供应不足而出现的相互厮杀。投饲量以每天1次为好,种蝎的饮水要及时供给。

(2)温度。适宜的温度是保证种蝎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的重要条件。种蝎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2℃~39℃,而其行动活跃、捕食力增强、交尾率有所上升的温度范围则为25℃~38℃,交配期的温度在32℃~39℃的温度范围。在种蝎的管理中,温度高了,种蝎易因空气、饲养土的干燥染上便秘、干枯病;温度低了,则会生长缓慢、食欲降低。因此,要经常检测蝎房的温度,把温度控制在种蝎适宜的范围。

(3)湿度。湿度也是种蝎饲养管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适宜的湿度不仅能保证空气的新鲜度,而且能滋润体表,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种蝎对湿度的要求标准,一般来讲,空气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40%~50%之间;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在7%~15%之间。湿度过大,种蝎易染上斑霉病、半身不遂等症;湿度过低,容易出现土层干燥,染上干枯病、消枯病。因此,要适时地控制好种蝎的饲养湿度。

(4)密度。适宜的密度有利于种蝎的生长发育、活动、进食、交配和繁殖,有利于保持空气的新鲜度。相反,密度过大会造成种蝎之间食物的竞争、相互厮杀,影响正常的繁殖、交尾。种蝎的放养密度,一般是室内养殖以每平方米500只为好;室外养殖则以每平方米50~70只为宜;育成蝎的放养则是每平方米500~1000只,为了达到交尾、繁殖的目的,对种蝎要进行雌、雄混养,雌蝎和雄蝎的搭配放养比例为5∶1或4∶1。

(5)寿命。蝎子从出生发展到成蝎,要经过6次蜕皮,历经3年的时间,在第4年达到7龄时,体成熟,性成熟,开始进入繁殖时期。生育期大约为5年,寿命一般为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