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20

第20章 沿黄城市带金融业发展(4)

二、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困境

沿黄城市带金融业在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特点:东部最好,中部次之,西部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金融业支持沿黄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与沿黄城市带经济建设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金融功能的有效发挥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金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目前,间接融资仍然是沿黄城市带获得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在部分地区甚至是唯一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资金的主要供给方,提供的资金难以有效满足沿黄城市带中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资金需求。从信贷的期限结构来看,西部地区受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其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量的比重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从地区的存贷比来看,2011年末,西部地区的存贷比达到71.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1.2个和5.8个百分点。相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资金环境相对偏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金融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从金融机构看,沿黄城市带的多数城市仍缺乏大型的具有雄厚实力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从金融市场看,法制不够健全、金融主体的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还较为欠缺,信用环境还不够完善。在资金融通方面,资本市场功能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多但规模偏小,缺乏功能完备、实力较强的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业特有的集结资金、融通资金以及联结与辐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直接融资功能不强

就沿黄城市带的发展现况看,股票筹资额与金融机构各项贷款额总量相差巨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造成金融风险过多集中于银行,难以符合金融体系分散风险的要求。目前,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利息负担过重,资本结构安排不合理。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证券市场筹资额与银行贷款的比例还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英美经济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都超过50%,就是在德国和日本这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也在20%~30%。国内外的融资实践表明,直接融资功能不强不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不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直接融资功能不强造成银行承担了过多的金融风险,不利于金融风险防范。另外,直接融资功能不强会导致社会存在巨量的闲散资金,不利于有效配置社会资金,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金融支持弱势群体力度亟待持续加大

加强对“三农”经济、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改进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从目前沿黄城市带对“三农”等薄弱领域金融支持的情况来看,信贷支持弱势领域、弱势群体的力度仍然较低。虽然近年来沿黄城市带各省区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结构和环保政策的要求,严控“两高一低”、“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逐步建立“绿色信贷”机制。但该区域工业中的重工业,乃至高耗能行业仍是经济的主导产业,所占的可用贷款资金仍然较大,而且该区域的优势产业大多与能源有关,这些产业对金融资源的占有和消耗量巨大。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支持工业发展的实际必然会削弱金融对薄弱环节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属于投资驱动型,对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高,信贷资金集中于工业企业有可能造成金融对其他领域支持的“挤出效应”。

(五)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虽然近年来沿黄城市带的金融业实现了较快的发展,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体系日趋完善。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金融生态环境仍不尽如人意,金融机构的综合竞争力较弱,金融市场的层次较低,沿黄城市带的金融生态环境仍处于较低水平,金融整体功能较弱,不能有效满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六)区域金融合作不足

首先,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不合理。沿黄城市带金融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观,金融组织结构区域趋同,金融资源的空间配置过于分散,金融资源大量重复配置,不能在区域间形成互补,增加了金融机构资金的运转成本,致使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其次,信息流不畅阻碍着沿黄城市带各省区、城市间的金融合作与互动。例如在企业诚信、经济和金融发展方面,尚未做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导致企业和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最终抑制了经济增长。

第四节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路径

本书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例,从两个方面分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途径。

一、经济总量不平衡与金融资源不平衡的关系

宁夏历年来经济总量的不平衡决定了金融资源总量的差异,反过来,金融资源总量对经济总量也有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宁夏经济总量的历史情况决定了金融资源供给总量的规模和变化,金融资源的现实供给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各经济主体的“有效需求”,但是潜在的供给能力不足致使其无法满足部分经济主体从“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过渡。从宁夏的存贷比和存贷差的变动趋势看,现有的金融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各经济主体的“潜在需求”。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宁夏的存贷比相对较高,已基本达到供给上限,这间接反映了金融资源自身增长潜力十分有限,一旦“潜在需求”大量地变为“有效需求”,宁夏金融资源供给匮乏的问题将会显现。二是经济效率决定着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自身又影响着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宁夏金融资源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较低,这削弱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近年来银行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额中的占比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的变化趋势看,宁夏信贷向投资转化比例逐渐降低,同时,投资对GDP的贡献也在逐年降低。投资效率不高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近年来,宁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金融支持宁夏沿黄经济区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力争将沿黄经济区农村金融纳入财税优惠政策补贴范围。一是积极争取将宁夏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沿黄经济区农村金融机构纳入国家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补贴政策试点范围;二是建议扩大国家对农村金融财税优惠政策补贴范围,将地方部门批准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社等微型金融组织纳入优惠补贴范围,尤其是放宽生态环境恶劣、经济落后地区金融组织享受财税优惠补贴的条件;三是建立有差别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标准和条件,扩大沿黄低收入地区国家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范围。

增强财税金融支持合力,彻底解决金融服务网点空白乡镇问题。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在贫困乡镇设立网点,研究制定对在沿黄经济区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建议。二是借鉴国际做法,由财政和金融机构按比例出资建立贫困地区或农村金融普惠基金,补贴贫困乡镇金融服务网点营业场所租赁费和办公设备购置费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拓宽政策性银行服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金融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职能。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而非发达阶段时不能单纯依赖商业金融,应大大加强政策性金融功能。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受业务范围限制,金融支持沿黄经济区脱贫致富作用有限。因此,应积极鼓励政策性银行拓宽业务范围,增强服务“三农”职能。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突破现有的粮油收购和退耕还林(草)资金兑付职能,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和特色设施农业贷款业务;二是国开行应尝试借助贫困地区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效果。

构建金融机构与贫困村互助资金社之间的金融互联机制,尝试开展贷款批发零售业务。资金互助组织作为农户间自发形成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在缓解“三农”融资难、正规金融服务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充分重视和有效发挥资金互助组织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中的金融服务职能,尝试构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资金互助组织之间的金融互联机制,在正规金融与互助资金社等非正规微型金融组织之间开展贷款批发零售业务,有效解决资金互助社资金不足难题。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完善沿黄经济区金融服务体系。一是目前沿黄经济区农户小额信贷规模和期限限制过死,农信社等机构应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灵活调整贷款期限结构;二是探索农作物预期收益、土地流转权、林权质押,农作物担保、活物担保等新型贷款抵押担保方式;三是发展信用卡,以及异地存取、结算、代理等银行业务,完善沿黄经济区地区金融支付环境。

实施信用工程,改进沿黄经济区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层人民银行与金融服务机构应积极实施信用教育,发挥大户和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向移民区拓展业务,形成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教育宣传推动、模范大户带动、中介机构联动、广大农户、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参与的信用建设局面,增强金融机构服务的信心和积极性。

整合政策扶贫补贴资金,建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创新财政扶持补贴方式,将扶贫、农牧、林业、水利等各部门补贴资金整合统一运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沿黄经济区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帮助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分担部分风险,用财政杠杆撬动金融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