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22

第22章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思路(2)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即经济史上的产业革命的早期,即工业化开始阶段,新的技术在工农业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投资率显着上升,工业中主导部门迅速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

第四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现代科学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经济持续增长,投资扩大,新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国际贸易迅速增加。一般从“起飞”到成熟阶段,大约要经过60年左右。

第五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主导部门转到耐用消费品生产方面。

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是服务业与环境改造事业。罗斯托认为,“起飞”和“追求生活质量”是两个关键性阶段。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在经济学界影响甚广,也被作为对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最普遍方法之一广泛应用。根据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论,结合对各国都市圈或城市群、带的研究,本书将都市圈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成长——成熟。

处于萌芽期的都市圈或者城市带,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处于“起飞”阶段。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事实上,此阶段相当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产业革命阶段。沿黄城市带中的兰白都市圈、宁夏沿黄经济区、呼包银都市圈等都可以认为是处于类似阶段的末期。这一阶段金融支持建设都市圈的重点是政府公共支出占据很大比重。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如道路、运输系统、环境卫生系统、法律与秩序、健康与教育以及其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等等。都市圈的雏形在起飞的过程中逐步确立并为经济的起飞创造基础。

处于成长期的都市圈或者城市带大多数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向“成熟”发展的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而之所以能够成长,就是因为不断地、有效地把新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之中的结果,一旦经济对新技术的应用或推广速度放慢,经济成长就会失去冲力,而出现减速趋势。此阶段对外贸易的作用加强,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快速下降。这一阶段,都市圈或者城市带不断成长壮大,产业分工基本形成,行政治理较为统一。在此阶段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只是对私人投资的补充。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且这方面的支出增长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膨胀。金融支持都市圈或城市带建设的重点也由向政府公共支出倾斜转为向企业投资、研发倾斜,公共支出虽然膨胀,但财政收入本身规模已经较大,不需要进行太多金融支持。我国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湾都市圈可以看作是处于这一阶段的中后期,由于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从某些指标来看如城市化比重、人均GDP水平等,上述地区都市圈发展虽然已经跨越成长期,但从另一些方面如服务贸易比重、技术研发水平创新等发展指标来看,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都市圈仍处于成长期阶段。

处于成熟期的都市圈或者城市带可视为步入罗斯托的“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包括教育、卫生保健、文化娱乐、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劳务,而非生产物质产品。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罗斯托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正在进入这个阶段。这一阶段都市圈或城市带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公共治理、人文环境、产业分工等都已经十分稳定和科学,金融产业在整个都市圈中已经相当发达,资金融通手段多样,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便捷安全,金融支持的主要目标在于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保证地区金融行业杠杆率不要太高,避免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处于这一阶段的都市圈有纽约、伦敦等国际性都市圈,我国的上海已进入这一阶段的初级水平,但从整个长三角来看,则依然有许多路要走。

(二)各阶段城市群的金融支持模式

1.萌芽期——武汉都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

其一,武汉都市圈的金融支持模式。

武汉城市圈,是指武汉及其周边100公里范围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市,又称“1+8”。该圈域占湖北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域。虽然历经谋划、联姻、分工、定型、起步和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迅速成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城市圈相比,武汉城市圈无论在城市群规模、中心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也正因此,可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规划都市圈提供更多的借鉴。

2009年,湖北省政府制定《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金融创新支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意见》(鄂政发[2009]5号)。根据《意见》,上市企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优先推动圈内汽车、钢铁、石化、装备、纺织、食品、建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金融、现代物流、文化等具备区域竞争力的企业上市融资。除了资本市场外,还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建立了创业母基金,从母基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作为政府引导资金,与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合作,建立若干创新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圈内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外商等各类投资者积极参与风险投资。

除推进本地金融机构发展外,还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机构来汉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对新设立或新引进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后台服务中心,其落户城市给予政策支持,如三年内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大力支持长江证券、天风证券等证券经营机构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壮大资本实力,拓展业务领域等,扩大经营规模,整合优势资源,改善盈利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在城市圈设立证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

目前,武汉的金融机构总数居中部六省第一,武汉打造中部金融中心的轮廓也逐渐清晰,“光谷”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与早前已经形成的汉口建设大道金融街,武昌中南金融管理中心,三点联动,共同形成一条横跨长江南北两岸的金融带,为武汉的中部金融中心建设夯实基础。汉口建设大道的金融街是目前武汉最为成熟的金融聚集地,聚集了所有在汉银行、保险省级分公司的一半;同时,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的5家外资银行也悉数聚集于此;而且,武汉仅有的五家总部在汉的金融机构——汉口银行、湖北银行、长江证券、合众人寿和交银国际信托——均设于此。武昌中南一带则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以及工行、农行、中国人寿、生命人寿等多家金融企业的区域总部。

为促进武汉都市圈的发展,武汉市成立财政支持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平台,建立新兴产业补助基金,根据《武汉市新兴产业投资贴息补助实施办法》,市财政资金投资贴息补助的支持对象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激光、新动力汽车、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地球空间信息、数控机床、新材料等1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符合条件的制造业项目,投资贴息补助金额为企业上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2%。有银行贷款的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包括银行贷款和企业自筹资金)安排贷款贴息,无银行贷款的项目安排投资补助。建立武汉都市圈门户网站,实现城市圈联合办公、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构建商务平台。

金融的合理安排和大力支持使武汉都市圈建设初见成效。最明显的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圈内武汉至八市放射性高速公路通道初步建成,城际铁路开工,“十二五”期间将有2~3条通车,武汉新港将武汉、咸宁、黄冈等沿江港口统一建设。最具特色的是武汉都市圈建成了三大产业带:一是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黄石、鄂州、黄冈、咸宁为产业聚集带,推进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二是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仙桃、潜江、天门为产业聚集带,推进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三是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辐射极,孝感为产业聚集带,推进汽车零部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产业的分工与协作方面,武汉都市圈在汽车、钢铁、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上有很强的优势,在全国保持领先,光电子信息产业也处于领先水平。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一心”,即强化核心城市,武汉由过去单纯的“圈层式”的摊大饼模式向“圈层十轴向放射”模式发展,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武汉大都市区;“一带”,即沿江城市带,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城市;“三轴”,即武(汉)-仙(桃)-潜(江)、武(汉)-应(城)-安(陆)、武(汉)-咸(宁)-赤(壁)三条城镇聚合轴。

其二,长株潭城市群的金融支持模式。

长株潭城市群为目前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第一、第三、第四大的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统计)。土地总面积占全省的13.3%,户籍总人口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9.6%。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8270亿元,其中长沙6500亿元,株洲1550亿元,湘潭1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湖南省第一、二、三位。作为城市群核心的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湖南省13.3%和19.2%。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3年来,区域内金融机构围绕整体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机制,探索区域金融融合的方式、产品,建立了内部融合机制,提高机构整体效益。一是建立了金融支持长株潭领导小组,加强对区域金融工作的领导。二是金融机构建立内部协调机制,由人民银行牵头,金融办、银监会协调,定期召开各商业银行分支行行长参加的区域业务发展联席会议,从区域金融协同角度指导业务发展。三是建立金融机构内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各分支机构所掌握的信息,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四是建立业务融合机制,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信贷支持或内部银团贷款,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整体效益。

长株潭地区已存在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不断扩大,例如建设银行在原来经营机构基础上增设两个二级分行。长株潭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更加广泛合理,为区域金融合作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促进城市群的发展,金融管理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措施,推动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同城产品和项目。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南省分局制定并颁布《湖南省省内异地付汇进口核销管理办法》,实现对长株潭3市的进口付汇备案视为同城业务办理。2009年,经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充分协调,各银行机构同意自2010年1月1日起,在长株潭试验区内对个人存取款业务一律按同城业务处理,免收异地业务手续费。中国银联湖南分公司也探索推出集购物、消费及出乘为一体的融城“一卡通”产品。各商业银行湖南省分行或长沙分行也逐步扩大株洲、湘潭分支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互认信用评级信息,逐步将长株潭3市视为同城。金融同城产品的推出为经济主体提供了更多方便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