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沿黄城市带发展的金融理论与实践
48548000000043

第43章 金融促进沿黄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5)

本书采用最大特征值法(Maximum Eigenvalue)来检验二者之间的协整关系。首先根据CYJG和JRFZ建立VAR模型得到的残差是否为白噪声来对协整分析时的滞后阶数的选择进行判断。可以直观地看出VAR模型取滞后一阶时,其残差满足白噪声条件,所以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取为1。

对CYJG和JRFZ进行协整检验,从中可看出,CYJG与JRFZ之间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通过Eviews7.0,本书可以得到协整方程:其中,协整向量为(1,-0.262058)。

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优化率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均衡关系,每当金融发展水平提升1个百分点时,产业结构优化率就提高0.26个百分点。

通过协整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与金融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的协整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Granger(1969)和Sims(1970)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为此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该检验能够确定一个变量是否有助于预测另一变量,即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那么根据x可以预测y;反之,若y是x的Granger原因,则可根据y预测x。根据AIC和SC信息准则最小的原则,选择格兰杰检验的滞后阶数为1。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JRFZ)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率(CYJG)的Granger原因;所以,从预测的功能出发,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构成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Granger原因。

第五节 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金融支持沿黄城市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按照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变来看,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人均GDP在达到4000美元之前,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工业化时期,“投资主导-工业推动”的组合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之后,由于消费快速扩张,服务业迅速崛起,“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的组合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而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到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在第三产业内部,以金融、市场中介服务、房地产等为支柱的服务业,以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等为内核的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2010年,沿黄三个省会城市的人均GDP均超过了5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只有济南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50%,郑州市第三产业比重刚刚超过40%,不论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是与库兹涅茨及钱纳里等产业标准模式相比,沿黄城市带三次产业所占比重普遍偏低。

(二)工业方面: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效益差别较大

虽然沿黄城市带地区特别是中上游地区重工业比重高,但是重工业没有呈现出高级化的特征,加工工业和采掘原材料工业比例失调,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比重偏高。这表明该地区工业结构尚未实现高加工度化,尚未实现由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转变。由于原材料重工业大多是“两头在外”,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的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只完成了上游工业的发育过程,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深度加工增值的产业优势,而把价值增值过程留在了区外。

从长期来看,原材料重工业比例偏高会对沿黄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产生较大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工业能耗强度较大,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是导致黄河中上游地区工业能耗水平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重化工业结构的升级相对缓慢,改革的难度也比其他行业大,偏重型工业结构无疑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三)服务业方面:传统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比重较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沿黄城市带服务业发展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吸纳的劳动力较多,占比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代表行业——社会与个人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保险业等发展还比较缓慢,还比较弱。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研究开发、交通、批发商业、广告、仓储等部门,它比生活性服务业更具向外辐射功能,也更能体现现代城市的功能,能同时为周围及全国市场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都很突出。

沿黄城市带第三产业比重低,除了经济总体水平、第三产业自身结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还受第二产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为第三产业必须依托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劳动力和资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和资本又向第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相对比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下降,第三产业则经历上升、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最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但资本和劳动力能否顺利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有个前提: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必须得到高度的发展,为支撑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

(四)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发放方面:对能源资源的依赖度高、产业结构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以宁夏为例,其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303亿吨,预测总储量2027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资源禀赋使宁夏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高耗能产业发展迅速。

2010年,宁夏六大高耗能行业贡献了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贡献了工业利润总额的40%左右。金融危机以来,宁夏高耗能行业产能继续增加,经济增长对高耗能行业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全国节能减排完成情况显示,宁夏等8个省区预警级别为最高的一级预警,按照发改委的解释,一级预警代表节能形势十分严峻。同年9月初,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根据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的降幅,西北五省中陕西为16%,宁夏和甘肃为15%,青海和新疆为10%。2010年,受“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约束等因素影响,宁夏工业经济增长当月同比增速由年初的34.1%下降到11月份的8.4%。

随着能源工业的加快发展和重大项目的陆续投产,未来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将进一步增强,沿黄城市带高耗能行业发展在近期以及中远期都将受到节能减排政策的束缚。